(三)新媒體的新技術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新的技術應用形式,改變了人們舊有的媒介使用傳統,這種改變也在人類使用的過程中產生了前所未遇的一些問題,如作為新媒體的手機的出現,“手機的固有屬性是社會性工具。所以,如果我們隻孤立地考慮它對個體的影響,而不考慮個體與他人的關係,無論他人是否在場,那還是不夠的。手機鈴聲和打電話的聲音越是近,就越是帶有侵犯性,諒解和侮辱的分界線也可能是很脆弱的。”[8]在這種適應新媒體特性的過程中,從人們的心理方麵看,互聯網、全球通手機、國際衛星電視等新媒體使人們的交往和活動逃脫了物理時空的限製,因此,傳統道德規範對網絡言行的限製力大為削弱。同時,新媒體大大解放了人的實踐能力,人類活動的空間範圍的深度和廣度都被極大地拓展了,這給人類的心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和衝擊。仍以網絡為例,由於人們是以符號化的身份、在身體“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交往,一方麵在現實交往中無法避免的責任頓時減輕,甚至在主觀心理上認為責任已經消失;另一方麵,由於感受不到對方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感受和反應,在有意和無意之中,錯把交往的對象由“人”轉換為“物”,往往會以在物理空間中難以想象的粗暴、無禮的方式行事,突破道德限製。[9]
思考與練習
一、名詞解釋
1.新聞批評
2.影視批評
3.新媒體批評
二、簡述題
1.簡述新聞批評的原則和範圍。
2.簡述影視批評的類型。
3.簡述新媒體批評的主要範圍。
三、案例分析
閱讀新聞批評文章《美國新聞媒體影響力正在下降》,載《人民網》,2013年4月2日,使用新聞批評理論進行分析,思考新聞媒介對人們現實生活影響的變化。
四、課堂練習
觀察自己的同學,了解他們是如何使用新媒體的,從其使用中,可發現什麼有意義的話題?整理並完成報告。
[1] 陳剛:《新媒體與廣告》,1頁,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 戴元光、金冠軍:《傳播學通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 郭震威、郭誌剛、王廣州:《2003~2050年農村實際計劃生育的老年夫婦人數變動預測》,載《人口研究》,2005(2)。
[4] 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2頁,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5] 詹勇:《怎樣破除“謠言法則”——新媒體時代的輿論法則思考之三》,載《人民日報》,2012-02-29。
[6] 謝耘耕、曹慎慎、王婷:《突發事件報道》,38頁,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7] [美]Patricia Wallace:《互聯網心理學》,謝影、苟建新譯,126頁,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8] [美]保羅·萊文森:《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何道寬譯,8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 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73頁,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