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新媒體批評(1 / 3)

新媒體是一個複雜多意的概念。有學者認為這不是嚴格的科學術語,而是一種時髦的行話,體現了人們對“新”的信息和傳播技術的“崇拜”;或者強調新媒體開放和動態的特性,新媒介技術本身處於不斷變化的流動狀態,幾乎不會受到約束。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無線通信、衛星發射、寬帶、數字電視等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3G、4G技術和數流媒體的廣泛應用,數字家庭娛樂、信息產品的不斷湧現、三網彙流合一等,將會成為一種新的傳媒經濟熱點和新的傳媒文化趨勢,並與傳統媒體交融形成新的整合傳播特點。由於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獨特性及其快速發展,新媒體批評麵臨著倫理與法治缺失等極為迫切的問題。

一、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NTSC電視製式的發明者P.戈爾德馬費發表了一份關於開發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第一次提出了“新媒體”一詞。1970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羅斯托在向尼克鬆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新媒體一詞。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社會流行,不久就擴展到全世界。[1]

目前,“新媒體”的基本含義主要是指在數字化信息時代,利用計算機處理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無線技術、通信技術、衛星技術等手段,通過手機、電腦、數字化電視等終端工具,向受眾提供訊息和娛樂的一種新型的傳播模式和媒體形式。[2]而隨著新技術的進步與推廣,新媒體呈現的具體形式愈加多樣化,對新媒體的定義也有了更加具體的說法,即新媒體是指突破傳統報刊、電視等傳媒方式,以網站、搜索引擎、虛擬社區、RSS、即時通訊,特別是以博客、微博為代表的新型傳播工具所形成的傳媒形態,從本質上講,新媒體是數字技術在信息傳播媒體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新的傳播模式或形態。因此,新媒體具有數字化、互動性、超文本、虛擬性、網絡化等諸多新的特性。[3]

新媒體技術的關鍵是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它使計算機不再是一種孤立的計算工具,而是變成了新媒體信息共存的平台。網絡不僅實現了盡可能的全球信息資源的交換和彙聚,而且在未來將進一步實現網格化的計算能力的彙聚,使信息處理能力更加強大,以至於不僅可實現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硬件能力的整合,而且可實現多種電器設備之間的整合,如家庭中的每一件電器物品都可以連接在網絡上,實現實時網絡控製。[4]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新媒體發展讓新媒體具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全球範圍來看,隨著交通與電信技術的擴散,國際與國內交流日趨頻繁,世界的距離縮短,全球相互依賴性增強,利用信息通訊技術進行交流的新媒體已經成為國際發展的主流,世界各國紛紛把發展新媒體技術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5]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在我國逐步興起並迅速發展,新媒體隨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更新、不斷湧現。“新媒體的交互性、開放性使一種自上而下的信息流通方式演變為多元化、去中心、離散型、重反饋的多向互動性循環傳播。”[6]

基於以上的原因,當下越來越多的IT產業也在技術發展及其應用的過程中,正在從原先作為硬件技術平台的製造商、支持運營商和服務商,轉變為新聞信息傳播、教育和娛樂傳播的內容製作、提供、集成的服務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技術與內容的整合、運營與製作的整合、跨行業和跨媒體的整合,以至於跨區域的資源整合等,加強了媒體間強強合作的趨勢。在這種合作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類型新媒體的傳播平台和傳統媒體的權威內容資源以及新型的傳播模式,將為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提供更加強有力的平台。實施和提供以信息內容為王的產品製造、增值服務和資源維護,使硬件和軟件的開發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比增長,使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新媒體技術促進了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多元化,新媒體的互動性、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和信息平台的開放性都對傳統媒體已有的功能進行了補充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