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新聞批評(2 / 3)

(一)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新聞媒介必須具備全麵的專業精神,即作為新聞所必須具有的獨立品格。例如,對事實真實性的追求,對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對信息知情權和表達權的堅持等具體的途徑。專業主義要求新聞媒介的獨立性,但獨立性又會導致專業主義下的專斷。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獨立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的幹涉和監督。專業主義是一個專業在與其他專業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協商權限的過程中樹立起的一套信念體係,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素質,但同時也具有壟斷、排外的性質。事實上,獨立自主與壟斷排外本來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麵。”[3]這也正是新聞批評對專業主義的有效反思和深層探究。

(二)價值立場

新聞媒介的價值立場是新聞批評的基本原則。新聞媒介作為社會公共權力的體現,其價值立場應該以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但是,事實上,新聞媒介往往受製於政治、經濟等利益集團的控製,社會公眾的利益難以實現。新聞批評就是不斷反思和考察價值立場的維度,從而保障新聞媒介的公共性特征。

(三)知情權

新聞媒介的基本社會功能是傳遞信息,但問題的根本在於,新聞應該傳播什麼樣的信息以及把信息傳播給什麼人。從理論上看,知情權要求新聞媒介對所有信息開放和公開,但是,基於各種限製因素,如傳播的成本、法規的限製以及信息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度、人們對信息的偏好等要素,並不可能也沒必要讓受眾知道周圍世界發生的所有的“情”。那麼,知情權的問題就在這裏其實轉換成了新聞選擇的問題,即選擇將什麼樣的“情”傳播給“什麼人”的問題。既為選擇,就有標準,這又涉及新聞選擇的標準問題。而新聞選擇的標準又會涉及新聞價值和新聞的社會意義等根本問題。故而,媒介批評理論就應該探討新聞選擇和新聞價值,以保障知情權的有效實現。

(四)公共性

新聞媒介的信息選擇標準,即新聞價值,其根本立足點在於社會公眾。新聞媒介的公共性原則,一方麵,指的是新聞媒介屬於社會公共權力,因此,任何社會集團都沒有權力將新聞媒介的公權力據為己有,公權力的特征決定了新聞媒介的公正和真實性的專業主義要求。另一方麵,指的是新聞媒介必須以社會公共事務和公民的基本權利為訴求,選擇那些關乎社會整體利益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信息和立場。

為了保證新聞媒介的公共性特征,特別是對新聞媒介的政治報道,尤其是競選報道的不滿與批評,美國新聞批評學者提出了“公共新聞學”的概念。公共新聞學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新聞界興起的一場社會運動,是新聞界麵對社會的批評和信任危機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它強調由公眾而非新聞工作者來設置新聞報道的議程,對傳統新聞規範形成了強烈挑戰。[4]在公民新聞理念的背後,體現的是美國社會對於政治議題占據新聞議程的批評,由此對新聞媒介的公共性特質的堅持。

三、新聞批評的範圍

新聞批評究竟從哪些方麵展開呢?即新聞批評的範圍是什麼?有研究者認為,結合中外已有的媒介批評實踐來看,媒介批評至少可以分為五個層麵,包括文本層麵的媒介批評,針對新聞與廣告等媒介產品展開的批評;行為層麵的媒介批評,針對媒介活動中從業人員的傳播行為展開的批評;現象層麵的媒介批評,針對某種帶有普遍性的媒介現象展開的批評;體製層麵的媒介批評,針對媒介體製問題展開的批評;文化層麵的媒介批評,針對媒介文化展開的批評。[5]這裏當然指的是寬泛的媒介批評的範圍,就一般意義的媒介批評而言,在本書中已對媒介批評的範圍有所界定。但其實研究者所概括總結的這五個層麵,基本上指的是新聞批評的範圍。具體來看,新聞批評的範圍包括對新聞體製和機製、新聞文本、新聞從業者、新聞現象、新聞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等展開批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