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批評不同於批評性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等新聞實踐操作層麵的文本形式和體裁。新聞批評指的是通過媒介批評的理論範式,對新聞媒介本身所進行的批評。新聞媒介是現代社會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構成因素,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聞媒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日趨深入。因此,一方麵,新聞媒介本身的價值導向、新聞報道方式、新聞機構的權力和社會公眾的信息知情權等諸多問題,都已成為新聞媒介批評實踐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另一方麵,社會公眾對新聞媒介信息需求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新聞媒介的參與度也不斷加強。在此社會和新聞媒介發展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建立規範的批評範式,從而提高新聞媒介報道的社會水準,保持新聞媒介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發展,是新聞批評的重要職責。
一、新聞批評的含義
新聞批評是對新聞媒介所進行的全方位的反思性批判,屬於媒介批評理論的主要實踐範疇。新聞批評不是指那些立足於新聞事件,通過新聞媒介的手段借以批評社會現象的新聞報道,而是通過批判性的理論和方法範式,對新聞媒介本身所進行的全麵批評。新聞批評獨立於新聞媒介本身。因此,為了凸顯新聞批評的獨立性,有學者將其稱為新聞批評學,認為新聞批評學能夠“引導人們科學地分析新聞作品和媒體活動,讓受眾正確理解新聞,開導記者從新聞批評的視角把握新聞質量”,要求新聞批評“走向新聞反饋的縱深,並將其作為獨立的學科來研究。新聞批評學的成立,還在於它能確立新聞寫作和新聞選擇的新尺度,構成新聞評閱活動的行為準則。在新聞界內部,評選優秀稿件,總結報道得失,編輯們選用稿件時的商討與決定,都涉及新聞批評的相關知識,而以往卻無從獲取這種係統的知識,他們的批評隻能出自樸素的、日積月累的經驗”。[1]顯然,研究者提出所謂的新聞批評學無非是重點強調新聞批評本身的特點和意義所在,從而強調新聞批評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等特征。
新聞批評依據媒介批評建立的理論和方法範式,具有明確的專業化特征。有學者指出,媒介批評所批評的對象——“媒介”,不是以具體的媒介企業或個別的媒介現象進入研究的視野,而是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專業”而被分析與研究。西方專業社會學對專業主義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結構功能主義和“權力”視角兩個派別。在結構功能主義看來,新聞業並不完全具備研究者開列出來的專業清單,如係統知識、專門訓練、資格認可、行業自律等,隻能算是半專業。但是,從維護專業權限、建構專業權威的角度來看,新聞業絲毫不亞於其他“標準的專業”,如法律、醫藥專業,隻不過建構與維護其專業權威的方式不同而已。[2]就此意義而言,新聞批評的根本目的,在於如何確定新聞媒介的核心價值,從而建構具有專業主義要求的新聞媒介。
總之,新聞批評即是立足於社會發展的目的,對新聞媒介所展開的專業主義的批判和反思。新聞媒介批評是新聞界、學術界和公眾對大眾傳媒新聞實踐的反思與評價,批評的主體包括新聞媒介自身、媒介研究的學術領域以及作為媒介消費者的公眾、社會機構、團體等方麵。由於社會曆史發展的差異,就新聞媒介的現實發展而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對新聞媒介本質的觀點和界定也有所差異。同時,社會各個階層由於利益訴求的不同,對作為公共權力的新聞媒介的觀念也有明顯的衝突。這些差異和衝突也直接影響到新聞業本身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功能的具體發揮和實現。因此,如何從社會良性發展的目標出發,尋找共識,建立具有專業精神的新聞媒介,應該是新聞批評的主旨所在。
二、新聞批評的原則
新聞批評除了借助於媒介批評的理論和方法範式,還需要有自己的批評原則。美國新聞理論學者科瓦齊等立足於新聞批評的視角,提出了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具體包括真實性、公共性、事實核實、獨立性、監督權力、公共空間、受眾目的、新聞均衡、責任心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這些原則其實正是新聞批評所不斷討論和反思的問題,也是媒介批評理論和方法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概括起來看,新聞批評的原則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