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反思性的文化批評活動,媒介批評的對象十分寬泛,應當說與人類傳播活動有關的所有事物都屬於媒介批評的範疇。因此,媒介批評的對象是以媒介產品為載體的一切大眾傳播活動。媒介批評的範圍包括大眾傳播的媒介生產機製、媒介的組織形式、媒介形態、媒介文本和媒介受眾等領域。
一、媒介批評的對象
媒介批評究竟“批評”的是什麼?媒介批評的對象為何?不同的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總括起來,這些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媒介產品,具體指傳播媒介及作為其主要產品的大眾文化等。
第二,傳播行為,具體指新聞報道、從業者的素質與道德行為等。
第三,傳播媒介,具體指報刊、廣播、影視和新媒體等所有的傳播媒介形態。
第四,媒介現象,具體指新聞報道、記者采寫的作品等。
第五,媒介組織係統及其要素,具體指媒介組織係統中的各個要素以及大眾傳媒業的變化等。
上述對媒介批評對象的界定,雖然都強調了媒介批評實踐中的不同類型及不同範疇,但並沒有提出具有概括性、總結性的普遍性結論。相反,在強調研究對象的具體某方麵內容時,這些界定卻同時忽略了其他方麵更為重要的內容,結果導致掛一漏萬。例如,如果把媒介批評的對象僅僅界定為媒介產品,那麼,就會把與媒介產品有關的諸如媒介產品的生產機製、媒介產品的消費行為等其他傳播活動都排除在外,而這些範疇顯然也是媒介批評需要關注的重點領域。因此,在觀察具體現象範疇的同時,對於媒介批評的對象應該界定和總結出具有普泛性和概括性的觀點。
在研究傳播問題時,把大眾傳播學理論置於人類社會活動的整體之中考察,這樣,人們日常的和曆史的各種傳播活動構成了大眾傳播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因此,立足於社會文化環境,大眾傳播理論重點考察大眾媒介的製度結構、組織生產、文本內容、受眾以及效果等問題,因而,媒介批評理論也應該以此作為基本邏輯和出發點來分析媒介批評的對象。
媒介批評的對象是人們以媒介產品為載體的所有大眾傳播活動。總括來看,人們的大眾傳播活動主要包括傳播觀念、傳播行為方式和傳播行為結果。因此,人們關於大眾傳播的觀念和認識,媒介生產、組織、消費等行為以及媒介產品等都屬於人們的傳播活動,而所有這些活動都應該是媒介批評所關注的對象。具體而言,媒介批評的對象則涉及大眾傳播媒介的體製和結構、媒介組織的經營和管理、媒介的基本形態、媒介文本形式以及與此相關的媒介消費,包括媒介受眾和媒介效果等各個環節的內容。
媒介批評與社會批評、文藝批評、影視批評、圖書批評等社會文化批評活動互有交叉,但又各具不同的屬性。媒介批評涉及的範圍要比社會批評更加龐雜,比文學、影視和其他藝術批評更加廣泛,它雖然也涉及政治、經濟,但絕不僅僅拘囿於政治、經濟本身。與社會批評相比,它更關注當代的文化思潮和走向。它雖然也涉及文藝審美批評,但並不僅僅關注文藝的審美要素。與文藝批評不同,它更關注的是大眾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由此,一切大眾傳播媒體及與此相關的大眾傳播活動,包括書箱、報刊、廣播、影視、廣告、網絡等信息傳播活動及其媒介載體都在媒介批評的視野之內。
總之,媒介批評的對象是以媒介為核心的大眾傳播活動及其媒介產品。媒介批評的對象不僅僅是新聞傳播活動,而是人類大眾傳播活動的全部內容,以及以媒介為核心的具體的表現形態。簡而言之,媒介批評可以主要概括為對媒介生產、媒介文本、媒介受眾的批評。
二、媒介批評的範圍
明確了媒介批評的對象,媒介批評的範圍也就容易確定了。按照大眾傳播研究範圍的分類,媒介批評的範圍也包括人們在大眾傳播活動過程中媒介存在的社會曆史文化語境、媒介生產體製和結構、媒介的組織形式、媒介形態、媒介文本、媒介受眾和媒介效果等領域。
(一)媒介的社會曆史文化語境
就其宏觀背景而言,媒介存在於特定的社會、曆史和文化背景中,並受這些背景的影響而發展變化。因此,媒介批評要先從外部考察媒介存在的環境。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曆史發展條件以及不同的文化環境都會對媒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媒介批評就是要發現、觀察和詮釋這些影響媒介發展的要素,並分析其影響關係,由此作為當代媒介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
(二)媒介生產的體製和結構
媒介生產的體製和結構具體指的是大眾傳媒的體製和機製以及與此相關的媒介與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結構關係。
媒介生產體製首先體現為傳播製度,傳播製度包括傳播政治法律製度、經濟製度和思想文化製度等。有人認為,“傳播製度問題主要是大眾傳播工具與政府的關係問題,即言論、出版自由問題”[1],可見,言論出版自由是傳播製度的主要方麵。傳播製度還包括大眾傳播媒介與政府的關係、媒介與社會文化環境的關係、媒介與受眾的關係等問題。同時,傳播製度一方麵體現為媒介的言論與出版自由的權利問題,另一方麵也包括媒介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問題。媒介結構則是指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構成性關係,大眾傳播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之間形成了互相影響的關係,對這些內在關係的考察也是媒介批評應該關注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