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批評理論中,自由主義與社會責任媒介理論、傳播批判學派、傳播政治經濟批判學派等都對傳播製度進行了批判性考察和研究。
(三)媒介組織形式
媒介組織形式具體指媒介的社會組織機構以及內部組織結構與機製的構成形式,包括媒介的具體社會組織形式,如報社、出版社、廣播電台、電視台、新媒體組織以及媒介組織內部的媒介從業人員等。
如果說傳播媒介的工具屬性決定著信息的物理形式、時空範圍、速度和量的規模,那麼,媒介的社會組織屬性則決定著信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批判性地考察媒介組織形式,有助於人們理解大眾傳播係統中的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有助於揭示大眾傳播活動的本質及其規律。立足於社會批判立場的媒介批評理論,則更多地關注媒介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內在關係。
(四)媒介形態
大眾傳播學研究中的“媒介”概念,既指具體的信息傳播的載體、渠道或中介物,如報紙、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等,還指傳媒機構。這裏所說的媒介形態,主要指的是前一種含義,即指的是信息傳播的工具載體。
作為人類信息傳遞、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媒介在人類傳播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媒介形態的技術革命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語言文字的出現,使人類擺脫了原始蒙昧的狀態;印刷電子傳媒的興起,使人類進入大眾傳播和信息社會。媒介形態的變化和人類社會的變遷緊密結合,因此,有必要立足於媒介批評的視角,考察媒介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媒介研究中的技術批判學派深刻地關注這一問題,並開拓了媒介批評的技術批判的視角。
(五)媒介文本
媒介文本指的是由媒介呈現的、經受眾所接觸的具體內容。例如,就報紙而言,媒介文本有消息、通訊、評論、係列報道、深度報道、新聞攝影、副刊等;就電視而言,媒介文本有消息、評論、新聞性專題節目、新聞現場直播、係列報道和連續報道等,此外,還包括文藝類節目等。
對媒介文本的批評是由批評對象的特點所決定的,這主要指的是以大眾傳播性、新聞性為主的文本的批評。此外,媒介文本還包括那些文藝類的虛構性文本,對於這些媒介文本,從嚴格意義上講,屬於文藝批評、影視批評的範疇,但是,如果立足於媒介的屬性,就其內容偏向社會文化批評,又屬於媒介批評的範疇。例如,對電視文本中暴力的研究,就屬於媒介批評的範圍。而對藝術風格、美學特征、藝術流派等的批評,則屬於文藝批評的範疇。
媒介批評理論中的新聞敘事分析、話語分析理論、電視與暴力和影視敘事等,都屬於媒介文本批評的典範理論,媒介文本的批評已形成了很多有影響的規範的批評理論。
(六)媒介受眾
作為傳播活動的傳播對象或信息接收者,對受眾的考察主要指大眾傳播的受眾。在大眾傳播中,受眾指的是大眾傳媒的信息接收者或傳播對象。受眾與傳媒構成了社會傳播的兩極,這兩者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由此構成了現代社會信息係統運行的重要特色。受眾是一個總體性概念,最直觀地體現為作為大眾傳媒信息接收者的社會群體,如書籍報刊的讀者、廣播的聽眾或影視的觀眾、網絡的使用者等。
媒介受眾是在一定的文化、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的理解等社會環境影響下的產物,同時也包含著特定媒介形態使用的不同效果。媒介受眾通常是同時存在的,當一種媒介開始對一個社會範疇的成員或者一個特定地區的社會公眾進行訴求時,受眾就已經存在。媒介受眾的批評,要探究的是不同社會文化情境下的受眾的特征,因此,分析這些特征對信息傳播的作用和意義非常重大。
(七)媒介效果
傳播媒介的效果是與傳播實踐結合最密切的研究領域,人類傳播的終極目的在於保證人類文化的曆史傳承,實現社會各係統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從而維護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對於傳播媒介效果的批評,應立足於人類文明發展的終極要求來展開。對於媒介效果的批評,顯然並非指的是短期效果的研究,而是對整個社會文化係統的影響而言的。因此,立足於批判的視角,對傳播效果進行監控和評價,也是保證傳播活動發展的基本要求。
為了理論研究的方便,上述媒介批評的研究範圍可以整合為媒介生產、媒介文本和媒介受眾三個方麵。因此,下麵關於媒介批評的基礎理論的論述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麵展開。
[1]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編》,25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