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媒介批評的內涵和視角(1 / 3)

媒介批評理論的興起和發展與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發展和應用密切相關,但作為獨立的人文社會學科,學界對其內涵和定義的界定還有爭議,尚需要對其做深入討論,從而使其在理論和方法上不斷成熟和完善。

一、從報業批評、新聞評論到媒介批評

媒介批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與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在大眾傳播理論研究中,人們經常使用“報業批評”、“影視批評”、“新聞評論”、“新聞批評”、“媒介評論”、“傳播批判”等概念,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人們也頻繁使用這些內涵模糊的概念,這些概念很容易與“媒介批評”的概念產生混淆。但是,媒介批評與報業批評、新聞評論等概念,既有所不同,又有所聯係。

報業批評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在發展早期,針對報紙媒介展開的批評實踐活動。早在西方報紙媒介產生之初,許多大報刊都開設了“媒體批評”或“媒介批評”的專欄,許多國家還設立了“新聞評議會”之類的媒介批評組織或實行“媒體監察人”製度,它們就像“哨兵”和“船長”一樣,監督著大眾傳播媒介及產品的優劣,規劃著大眾傳播媒介的宏觀走向。可見,媒介批評的早期實踐與報業批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媒介批評的理論也逐漸建立起來。

作為新聞實踐研究的重點領域,新聞評論的重點在於通過新聞文本,對社會事實、新聞事件、熱點或焦點社會議題進行評論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表達自己的價值立場,其本質是“意見”的表達和傳播。新聞評論是一種專門的新聞實踐活動,也是新聞文本的主要體裁,它和新聞報道(消息、通訊)共同構成新聞媒介的主要內容。雖然新聞評論也可以就新聞傳播本身的價值、媒介內容和媒介現象等發表意見和看法,但這不是新聞評論的主要目的。因此,與媒介批評不同,新聞評論更多的是一種微觀層麵的新聞實踐活動。

媒介批評則是大眾傳播學宏觀理論的組成部分,作為成熟的大眾傳播學,應該包括傳播實務、傳播發展史、傳播理論與傳播批評,“媒介批評”即是對傳播批評的具體指稱。它是指立足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理論及大眾傳播理論,對人類所有的大眾傳播活動進行反思和批判。媒介批評的理論研究立足於大眾文化批判的視角,深受“法蘭克福學派”和“文化研究學派”的社會文化批判理論和方法的影響,主要從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政治經濟、技術等更加深廣的層麵,揭示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媒介與文化、媒介與技術等的深層關係。這些立足於批判性視角的研究,從宏觀的理論視野出發,將大眾傳播媒介係統放置於整體社會文化係統之中,並立足於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實,分析和反思人們的傳播活動。就媒介批評理論的發展而言,從20世紀80年代黃新生開始探究西方的媒介批評理論,到90年代中期進入中國大陸文化批評研究和大眾傳播學研究的視野,媒介批評得到中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立足於不同學術視角、考察不同媒介層麵的研究不斷展開。其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對人類傳播活動的本質的反思,探究人類傳播活動的基本價值坐標和方向,從而推動大眾傳播的良性發展。

此外,媒介批評還與“新聞批評”、“媒介評論”、“傳播批判”、“報刊評論”等概念和理論內涵有內在的關係。

二、批判、批評與評論

“批評”是媒介批評的核心概念,是界定“媒介批評”內涵的重點和難點。為了厘清媒介批評的“批評”內涵,就有必要對學術語境中習慣使用的“批判”、“批評”與“評論”等概念的內涵加以剖析。批判、批評與評論等概念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因此,必須明辨它們之間的關係,以便準確界定媒介批評的概念內涵。

(一)批判

關於“批判”概念的內涵,一般指的是“批判哲學”或“批判理論”,它們都涉及哲學和社會思想研究層麵的基本理論視角和方法。

}h6}1.康德的“批判哲學”思想

圖1-1 伊曼努爾·康德

與批判有關的首先是康德“批判哲學”思想。康德是18世紀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圖1-1),他立足於“批判”方法,以其《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三部巨著建立了批判哲學體係,分別涉及哲學、倫理、藝術三個領域,構成了他關於真、善、美的思想理論體係,因此人們把他的哲學稱為“批判哲學”。康德的批判哲學又稱為“先驗唯心論”,“批判”在這裏是考察分析的意思。康德哲學是對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發展,康德認為,唯理論主張真理出自理性,知識是從先天的公理中推演出來的,這樣不足以說明知識的豐富多彩;而經驗論隻承認感覺,否認理性的推演作用,無法說明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唯理論和經驗論者所犯的錯誤都在於在得出自己的結論之前,沒有“批判”地考察人的認識能力。因此,康德給自己的哲學確定的任務,是在進行實際活動之前,先要對人的認識能力進行“批判”的考察分析,以確立其範圍和界限。這就是康德使用“批判”一詞的原因和建立批判哲學的基本動機。

對於康德批判理論的內涵,張汝倫認為,“‘批判’本身是一個辯證的概念,它沒有絕對否定的意思……正像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批判的目的並非是要否定,而是恰恰相反,是要確立作為一門科學堅實基礎的原理……近代人文知識分子的批判,其根本目的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積極的建設性的肯定;或是要確立新的原則,或是要通過反思批判將原理建立在更為牢靠的新的基礎之上。這也就是人文知識分子批判活動的深層意義所在。”[1]這裏所指的康德的批判理論,不僅僅是古典時期的康德所使用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它包含著對人類認識的細致和嚴謹的剖析,借助於批判的理論和方法,人類也許能夠更深入地接近事物的本質,更全麵地把握人類的世界以及文化。究其本質,康德的批判理論為人文社會科學的規範性從理性思辨的角度確立了基本的標杆。康德的批判理論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媒介批評理論在建立批判性思維時,仍需要用康德的批判理論和方法。無疑,康德批評哲學的思維方式、理論範式以及對人的認識能力、倫理及審美能力的深邃的思考,依然是批判性研究的基本理論支柱。應該說,康德所確立的批判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h6}2.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

圖1-2 馬克斯·霍克海默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批判”理論和方法的又一重要基礎。“法蘭克福批判學派”的批判理論,主要指的是一種解釋性的、規範性的、實踐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社會理論。法蘭克福“批判學派”的“批判”一詞,最先由德國社會學家霍克海默重點加以闡釋(圖1-2),用於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團體,主要指的是與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成員有關的一種社會批判的理論形式。該學派主要是對當代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發展中的社會文化的批判研究,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學派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盧卡奇、本雅明、葛蘭西、馬爾庫塞、阿多諾、薩特、戈德曼、阿爾都塞等。法蘭克福批判理論學派的研究方法,主要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和新左派思想的基礎,不但與西方實證主義思潮對抗,也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義進行爭論,同時既批判西方資本主義,也批判社會主義社會的形式。霍克海默在20世紀30年代就致力於建立社會批判理論,他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批判理論,因此,他提出要恢複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方麵進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他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開創了法蘭克福學派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理論,為社會批判理論提供了標準的模式和基礎。

德國學者格爾諾特·伯默認為,批判理論利用的是規範的概念,批判理論的原型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借助於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得以恰當地描述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功能,同時著眼於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變化,認為它是值得批判的。為此,馬克思使用了雙重概念,如價格\/價值、剩餘價值\/利潤、生產\/再生產等。借此,他不僅能夠描述資本主義的必然過程,而且能夠描述資本主義的滅亡趨勢。批判理論作為一個學派表明[2],媒介批評理論當然不完全等同於哲學、社會學的批判理論,但是,在媒介批評理論研究中,作為媒介批評研究的理論背景,康德的批判哲學思想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的應用價值。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文化批判理論,就直接涉及對大眾文化媒介發展的批判、分析和反思,為媒介批評理論提供了係統的理論和方法,因此,關於“批判”各種理論也屬於媒介批判研究的主要範疇。

麥奎爾描述了“四種”大眾傳播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規範理論、操作理論、日常理論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者提出了第五種大眾傳播理論,主張媒介理論研究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批判理論”,批判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特定的價值立場和視角,觀察分析媒介現象並做出評價。媒介批判立足於人類生存價值的終極目標,通過相關的分析框架,由此建立思想和理論體係,主要關注社會公眾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壓迫和不平等關係,批判不僅是觀察現象,更重要的是批判現象。

(二)批評

“批評”一詞有著非常豐富的語義史。漢語“批評”的含義包括:第一,指出優點和缺點,評論好壞。第二,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媒介批評中的“批評”對應的是英文詞Criticism,其含義有:第一,對任何事物質量的優劣進行評判並加以表述的行為,尤指藝術作品;批評、評論性的文章。第二,評論。第三,非難、責難、攻擊。第四,不利的批評和非難。可見,英文中的批評也包含兩種指向:其一為兼顧優劣兩方麵,加以評判;其二是直指錯誤。英文中的批評也包含著分辨優劣、臧否功過、評價是非的含義。

“批評”的概念早期常被用於文學及藝術批評。在文學藝術批評中,批評是一個使用十分寬泛的概念,含有分析、判斷、思考、反思等意義,如文學批評理論家莫瑞·克裏格認為,批評具有兩種含義:其一,是對詩或文學文本的直接審美反映(也可以指對媒介各種文本——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或者對其所做的陳述即話語;其二,指對這種反應、陳述或話語在理論上所做的闡述。前者是對詩或文本的賞析,是心靈深處各種感情的投射,也是一種應用或實踐的批評。後者則是基於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之上所進行的一種理智的或理性的審視,是對批評陳述的理論陳述。[3]當然,本書重點所指的是後一種批評概念。

對於該概念的演變,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威廉斯在他的著作《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中有專門的詞條加以詳細考述,從古希臘開始,到16世紀出現類似詞彙,直至17世紀形成,其中就包含著“挑剔”、“評判”和“判斷”的含義。[4]美國文藝理論學者雷內·韋克勒在其《批評的概念》中,對“批評”一詞也做了詞源學的考述。他從古希臘的原意講起,直到1677年以“批評就是指正確判斷的標準”而在英、法、意等國最後確定並開始通用。[5]毋庸置疑,媒介批評中的“批評”之意也等同於文藝批評、影視批評等的“批評”含義。韋勒克同時也認為,學術研究者無法為這一概念“立法”,在學術語境中,它依循一定的學術傳統。另一位學者菲利普·斯摩爾伍德在探討批評概念時,也認為無法對它清楚界定。[6]韋勒克指出:“這個詞在19世紀和當代完全是被當做康德的批評哲學的術語來使用的。”[7]從康德“批判哲學”的傳統角度看,媒介批評也是一種人文反思和形而上的哲學追問,具有強烈的人文終極關懷的價值立場。由此可見,“批評”這一概念不僅是方法上的,而且具有形而上的本體存在的意義,即包含著對事物的本真狀態的探究,對終極價值關懷的追求,對基本存在意識的反思。正如黃新生所講,批評就是要以“否定性思考”實現“意識的啟蒙”,促進“現狀的改變”。[8]

就媒介批評理論本身的發展而言,“批評”是一個包容極廣的概念,與它並存的還有其他多個概念,如journalism criticism、press criticism、mass communication criticism與media criticism等。從這些概念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前兩個概念主要是指對新聞媒體的批評,顯然,媒介批評則指的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總體性的批評,既包括新聞傳播媒介,也包括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所有大眾媒介形態,如流行音樂、攝影、影視、時尚期刊等,“媒介批評”事實上是對其相關的研究的一個總體性稱謂,因為它包含的領域最為開放,也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概念。[9]由此可見,媒介批評中的“批評”的概念,本身就包含著立足於價值立場的對大眾傳播活動的批判性考察。

圖1-3 攝影作品《虔誠者》(李振盛,1968)

例如,1968年的攝影照片《虔誠者》,通過簡單分析,可以看出該作品所具有的豐富的曆史、文化和哲學內涵。這不僅僅是一張肖像照,它既是寫實的,又是虛擬的;它既是曆史的,又是當下的;它通過對肉體摧殘的展示,象征靈魂被控製的恐懼。與其說照片中的主人公是虔誠的,不如說他是恐怖的。在他的表情中看不到絲毫的人世溫情,顯現的是被權力吞噬從而扭曲了的靈魂。更深一步去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對肉體摧殘和壓製,人的靈魂和尊嚴極易被控製。這張照片表達的不僅僅是1968年中國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其實它還揭示了人的本性,在任何一個時代,這就是人自身。所以,作為一幅攝影照片,它確實是寫實的,但是它又是虛擬的和開放的,其中蘊藏著無限解釋的可能性。媒介批評就是要挖掘其中無限可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