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媒介批評的內涵和視角(3 / 3)

因此,對於媒介批評內涵本質的界定,應該立足於“中層理論”,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麵展開。從廣義來看,媒介批評屬於社會文化批評的範疇,但與其他類型的社會批評不同的是,它以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社會意義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作為批評的對象。重點研究的是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內在關係。從狹義層麵來看,媒介批評主要涉及的則是媒介現象層麵,即對媒介形態本身和媒介內容的批評、分析和反思。

媒介批評的本質就在於它的揭示和反思。媒介批評就是探究媒介、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內在關係,並且使用批評的話語體係對結果加以描述,提出反思和思考的問題。社會和文化批評是媒介批評的基本使命和責任,也是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媒介批評圍繞人們的大眾傳播活動及其媒介形態,展開社會文化的反思與觀察,從而保障了人類傳播活動的發展。

媒介批評通過對各種信息的分析、綜合與評判來診斷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擁有的精神世界,所麵臨的文化脈動。媒介批評是大眾社會不可取代的觀察者和監督者,是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思想者和建設者。媒介批評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所致力的,是引導大眾文化方向,推動現代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批評。[23]

四、媒介批評的視角

作為以反思性批判為主要方法的媒介批評理論,是對人們的大眾傳播活動進行理論思考、經驗感悟和現實觀察的開放性平台。但是,簡單地按照某種特定標準或價值立場,對媒介批評進行微觀層麵的分類,往往會因過於微觀而失去真正的問題。因此,從現實存在的形式出發,綜合各類方法、立場以及觀察和實踐範疇,媒介批評包含不同的視角。

人們對現實事物的分析和認識,無不是通過觀察、體驗和理論抽象而實現的,就媒介批評的產生過程而言,也離不開人們的這些認識特征,同樣也包含這些要素。由此,根據人們的認識的這些特征,國內媒介批評研究者往往把媒介批評按照人們認識邏輯的特征進行分類。例如,董天策認為,媒介批評包括基於學術層麵的批評、基於感想層麵的批評和基於觀察層麵的批評三類。[24]曾婭妮的研究,亦將媒介批評的類型分為基於學術層麵的批評、基於感想層麵的批評和基於觀察分析層麵的批評。[25]如上所述,從嚴格意義上來看,這些相似的對媒介批評的“分類”,是從人類認識的層麵對媒介批評的不同視角做出概括。因此,本教材使用“視角”一詞來說明媒介批評的不同思考和研究途徑。

}h6}1.學理性反思

所謂學理性反思批評視角,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理論視角的分析形式,其目的是為媒介研究及分析提供借以展開的“分析框架”和“理論模型”,一般而言,其結論具有較強的現實解釋能力,能全麵反映研究對象的普遍性特征和內在規律。

媒介批評的學理性反思視角,主要是基於求真求善求美的價值立場,借助於已有的理論成果觀點,通過規範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科學嚴謹地對傳播活動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和闡釋媒介與社會文化的內在邏輯關係。該視角因其明確的普遍主義的價值立場、規範的理論方法和分析媒介現實的深廣度,成為當代媒介批評的主要視角。該視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究其實,任何批評都是對事實真相的探求,其起點在於有科學的理論邏輯的支持,媒介批評關注的是傳播活動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因此,媒介批評在關注媒介實踐的基礎上,使用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在媒介實踐活動與媒介理論之間架起了反思的橋梁。批評活動一方麵是對媒介實踐活動的糾偏,另一方麵,又是一種理論的創造活動。就此而言,媒介實踐、媒介批評、媒介理論三者就是在不斷的反思批評中相互發展與完善。

西方媒介批評的學理性反思視角,自法蘭克福學派開始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研究,上承歐洲的社會批判傳統,針對媒介與大眾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關係,分析其內在的邏輯關係,並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與美國傳播研究中的“行政與市場”導向的研究不同,主張從反思性批判的視角來審視媒介、文化與社會結構中的權力關係。自此,以“批判學派”為基礎的學理性反思視角成為媒介批評理論的基本構成和方法路徑。同時,媒介批評理論亦不斷借助於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成果,將政治經濟理論、符號學理論、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理論、大眾文化理論、女性主義理論、知識考古學等應用到媒介批評,媒介批評理論的學術化、哲理化特征日益顯著,逐步形成了媒介批評最重要的視角和立場。美國媒介研究學者阿瑟·伯格認為,媒介批評包含符號學理論、美學理論、心理分析學理論、社會學理論、政治學理論、人類學理論、文學理論、哲學理論、曆史學理論、比較學和統計學理論等理論領域。[26]雖然伯格對媒介批評基本學術理論領域的界定幾乎囊括了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顯得非常寬泛,但這也從另一方麵說明了媒介批評的學理性反思視角具有很強的理論化特質。

就學理性反思視角而言,從目前國內外媒介批評的發展現狀來看,重點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媒介批判理論、媒介大眾文化理論、媒介符號學、媒介意識形態理論、傳播政治經濟學、媒介精神分析理論、後現代主義媒介理論等不同的理論和分析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則成為媒介批評學科發展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書對媒介批評理論和方法的介紹和論述重點也在這一部分。

}h6}2.經驗性感悟

所謂經驗性感悟批評視角,是指在大眾傳播活動中,傳播者或受眾基於自身的經驗、體會和感悟,對人們的傳播活動及相關問題做出的情感性評價。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就文體特征而言,該類型主要以隨筆、雜談的形式出現,並且這些批評多是一些印象感悟式或情感宣泄式的小品文,批評者以列舉事例的方式來表達個人的觀點。[27]當然,經驗性感悟視角表達文體的話語特征而言,它缺乏明確的學理方法,沒有深入的邏輯推論,具有突出的個人化直覺判斷的表達。顯然,經驗性感悟的媒介批評視角具有較強的個人主觀性特征,主要是以個人的經驗體驗和感受為基礎,進而對媒介及其內容進行的直覺性評判。

就其內容而言,作為經驗性感悟視角的媒介批評多針對現實中的某些具體的媒介事件,或是特定的媒介形態以及媒介內容,做出個人化的評價,如電影電視的鑒賞批評、流行音樂批評、網絡事件批評和新聞媒介批評等形式。該媒介批評視角的批評中所表達的觀點多以個性化立場為主,基本上是就事論事,缺乏明顯的學理性和規範的方法,其重點在於特定觀點或某種立場的表達。因此,該視角下的媒介批評僅表達的是批評的態度,但缺乏媒介批評所應有的理論性、邏輯性和嚴謹性,因而給人的多是情緒感染而缺少思想啟迪。

}h6}3.實踐性觀察

所謂實踐性觀察批評視角,主要是從事媒介生產的媒介從業者,結合自身的媒介實踐,針對具體的媒介現象,基於現實的媒介現狀發展而展開的媒介批評。該類視角的媒介批評多為媒介從業者的傳播活動經驗和觀察的總結。“媒介批評”又被稱為媒體觀察,對於此類媒介批評形態,我國港台地區的學者一般也稱之為“媒介批評”和“媒體觀察”。[28]這裏所謂的觀察,既不同於學理性反思視角的嚴謹推論,也不同於經驗性感悟視角的直覺判斷,它主要是基於日常媒介實踐對客觀事實的總結和評價,具有明顯的操作性的業務總結的特征。

實踐觀察視角的媒介批評主要是基於傳播活動的現實實踐而展開的,因此,有許多研究者也直接把“媒介批評”的對象界定為新聞傳播實踐及其產品,並據此認為,媒介批評是“分析媒介現象,反思新聞報道的得失,評價記者的作品”。[29]這種認識觀點將媒介批評的範圍僅僅局限於新聞傳播實踐或新聞評論,從而忽視了媒介批評所包含的其他大部分理論和實踐領域。在具體傳播活動中,我們看到,許多的報紙雜誌、電視頻道等專門開辟了“傳媒觀察家”、“業界觀察”、“業界時評”等欄目,其內容大多屬於新聞從業者對自身媒介實務工作的體會和評價。當然,就現實實踐而言,作為媒介從業人員,如何提高大眾傳播活動的質量,提高業務水平,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良的媒介產品,肯定是首要的目的,同時也是媒介批評所需要關注的領域。但是,如果僅僅針對於新聞業務分析和研究,缺乏理論分析的深度,簡單地以操作方法、使用技巧的探討來代替媒介批評,顯然是有所偏頗的。

總之,上述媒介批評的三種視角提出了媒介批評的基本思考路徑,不言而喻,學理性反思是媒介批評的基本理論視角,也是最為重要的視角。學理性反思的理論和方法意義,就在於對媒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批判,由此對現實產生影響。通過建構理論框架,從而分析現實問題,是任何理論研究必經的途徑,媒介批評也莫不如此。但是,經驗感悟和實踐觀察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媒介批評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理論畢竟源於人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因此,學理性反思是媒介批評的邏輯起點,而實踐性觀察則是媒介批評的現實途徑,在具體的理論探討和媒介批評實踐中,必須要將不同的視角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媒介批評理論研究的目的。

[1] 張汝倫:《思考與批判》,524頁、525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2] [德]格爾諾特·伯默:《自然批判理論》,見[德]格·施威蓬豪依塞爾等:《多元視角與社會批判:今日批判理論》,下卷,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美]莫瑞·克裏格:《批評旅途:六十年代之後》,李自修等譯,8頁、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 [英]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97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5] [美]雷克·韋克勒:《批評的概念》,張金音譯,19頁~33頁,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6] Philip Smallwood,The Definition of Criticism. New Literary History,Summer 1996,p.545.

[7] [美]雷克·韋克勒:《批評的概念》,張金音譯,19頁~33頁,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8] 黃新生:《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4頁、5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

[9] 劉自雄:《為“媒介批評”正名》,見董天策主編:《中外媒介批評》,2輯,2頁~15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10] 吳迪:《媒介批評:特性與職責》,載《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5)。

[11] 雷躍捷:《新聞理論》,266頁、267頁,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12] 雷躍捷:《媒介批評》,10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3] 哲峰:《行為傳媒評論:主體、客體與標準》,載《新聞出版報》,1997-01-17。

[14] 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15頁,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15] 《新聞出版報“媒介批評”專欄》,前言,載《新聞出版報》,1997-01-17。

[16] 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7] 孫堅華:《傳媒業應得到更多的關注》,載《新聞出版導刊》,2001(1)。

[18] 董天策:《媒介批評:理論聯係實際的重要途徑》,見董天策主編:《中外媒介批評》,2輯,300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19] 黃新生:《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4頁、5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

[20] 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21] 王君超:《媒介批評:曆史與走向》,載《國際新聞界》,1999(2)。

[22] 楊念群:《空間·記憶·社會轉型》,4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3] 吳迪:《媒介批評:特性與職責》,載《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5)。

[24] 譚舒、董天策:《媒介批評:疑問與思考》,載《新聞記者》,2004(1)。

[25] 曾婭妮:《媒介批評:理論與例證》,15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6] [美]亞瑟·伯格:《媒介批評的形態》,見董天策主編:《中外媒介批評》,1輯,2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27] 譚舒、董天策:《媒介批評:疑問與思考》,載《新聞記者》,2004(1)。

[28] 阿超:《呼喚媒介批評》,載《新聞出版導刊》,2001(2)。

[29] 陳信淩:《媒介批評芻議》,載《南昌大學學報》,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