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媒介批評的內涵和視角(2 / 3)

(三)評論

有人把“媒介批評”等同於“新聞評論”或“新聞批評”,沒有嚴格區分二者的邊界,以至於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導致產生了以新聞評論代替媒介批評的誤區。例如,有人認為,媒介批評是分析媒介現象,反思新聞報道的得失,評價記者的作品,從而形成相應的新聞觀念。顯然,這一概念界定把媒介批評僅僅等同於新聞評論,僅用“媒介批評”的概念指稱批評性報道和調查性報道,意指通過大眾媒介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的評論和分析。在這裏,媒介或者更準確地說新聞從業者是批評的主體而非對象。顯然,“媒介批評”的對象是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相關的所有大眾傳播活動,如不對此加以區別,就會引起對媒介批評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的模糊和誤解。

媒介批評不同於新聞評論。新聞評論是一種經常性的職業新聞實踐活動,是作者對最近發生、出現、變動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觀點、事物等提出看法和意見的評述性文章。作為一種新聞文體的基本體裁,它和新聞報道一起成為新聞媒介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雖然新聞評論也可以就新聞價值的媒介內容和媒介現象等發表意見和看法,但這不是新聞評論的主要任務,它在新聞評論中隻占很小的部分。

總之,媒介批評中的“批評”概念,上承批判思想中的“批判”的思想內涵,下接新聞評論實踐中的“評論”的含義,是位於宏大理論和微觀應用實踐及理論之間的中層概念,下麵將結合這一特征論述媒介批評的本質。

三、媒介批評的定義和本質

要給媒介批評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不同的人在使用這一概念時,對它的內涵的界定各不相同。但在所有學術研究中,對學科基本概念的定義,本身都包含著對該學科研究重點的思考和界定。

(一)不同的界定

關於媒介批評的具體定義,國內的研究者在介紹西方媒介批評理論的基礎上,立足於不同的學術立場和視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h6}1.媒介批評是對媒介產品的研究和批評

該觀點強調,媒介批評重點是對媒介產品的分析與研究,“顧名思義,媒介批評就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是對媒介產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10]

}h6}2.媒介批評是立足於價值立場的批評

該觀點強調媒介批評基於一定的價值立場和價值觀念而展開,對大眾傳播活動及其產品的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媒介批評是以傳播學為基礎,按照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利益和理想,根據一定的批評標準,對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產品——大眾文化的是非、善惡、美醜等問題所做的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11],“所謂媒介批評,是指根據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利益與理想,並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大眾傳播活動所做的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12],“新聞傳媒評論是一種主體性活動,即由評論者根據個人的體驗和理解評價新聞傳媒行為,無疑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13],“媒介批評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它是對新聞媒介係統及其各要素進行批評的過程”。[14]

}h6}3.媒介批評是對新聞報道本身的批評

該觀點強調媒介批評探究的是具體的新聞報道的微觀形態以及對社會的意義,其實質屬於新聞評論的範疇。認為其形式類似於新聞評論,隻不過評論的內容是針對媒介而已。“傳媒評論(媒介批評——筆者注)以新聞傳媒及其報道為對象,以新聞傳媒與社會關係為背景,因而它區別於以往微觀、局部的新聞報道評析,與僅限於傳播行為與效果分析的傳播學也不等同。它的意義在於為媒介設置一個‘反光鏡’,隨時審視新聞傳媒的行為與報道,並且,從新聞與相關產業,與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中,評析新聞業的走向、合理的發展速度與結構比例。新聞傳媒評論,同時還關注從業者的素質與道德行為”。[15]在媒介批評理論研究領域,該看法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h6}4.媒介批評是對媒介現象的批評

該觀點認為媒介批評分析特定的媒介現象,以反思新聞觀念的得失。“媒介批評是分析媒介現象,反思新聞報道的得失,評價記者的作品,從而形成相應的新聞觀念”[16],強調了媒介批評對新聞觀念的作用和意義。

}h6}5.媒介批評是對傳媒事業的批評

該觀點認為媒介批評是對傳媒事業本身發展的思考與研究,“媒介批評是對於傳媒業(包括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及時深入報道與評論,對傳媒業發生的重大變化即時做出反應”[17],強調了媒介批評對傳媒事業發展的現實作用。

以上觀點分別從價值立場、媒介產品、新聞報道、媒介現象和傳媒事業等不同角度,對媒介批評的定義進行了界定,分別涉及了媒介批評研究的對象和範圍的不同層麵。但是,這些認識都比較集中地認為媒介批評的核心問題是媒介產品、媒介內容以及媒介機構等問題,這些觀點基本都集中於微觀的媒介分析,鮮有涉及宏觀的理論視野對媒介進行的考察。董天策提出的定義則更為全麵,他指出:“所謂媒介批評,就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是對媒介產品、媒介行為、媒介現象以及媒介作用的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18]這裏他明確指出了媒介批評是一種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行為。因此,立足於宏觀理論視野及特定的反思性價值立場,對大眾傳播活動及其媒介產品本身進行反思性分析是媒介批評應該關注的重要方麵。

(二)媒介批評的定義

所謂媒介批評,是指立足於批判的價值立場、傳播觀念和理論背景,通過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以人們的大眾傳播活動及其媒介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就大眾傳播活動的政治經濟機製、媒介機構和從業者、媒介的基本形態、媒介產品、媒介文本及內容以及媒介受眾等所進行的理論觀察、分析、評價等批判性反思活動。簡言之,媒介批評就是立足於批判的價值立場對媒介活動進行的研究,明確的價值立場是媒介批評的基礎。

概而觀之,媒介批評定義的內涵有下述三個層麵的含義。

1.媒介批評是基於基本的價值立場和理論視角的反思性批判

如前所述,媒介批評的“批評”內涵,一方麵與宏觀的批判理論有關,另一方麵又指向微觀層麵的媒介應用實踐活動。但無論如何,它要先有基本的理論視角和價值立場,才能展開相應的批評活動。

2.媒介批評的對象是人類的大眾傳播活動及其媒介產品

媒介批評的不僅僅是新聞傳播活動,而是人類大眾傳播活動的全部以及以媒介為核心的具體的表現形態。

那麼,作為人類傳播活動的核心及其意義是什麼?就整體論和動態論的視角而言,人類傳播活動的基礎是“意義生產”活動,媒介批評關注的重點也正是媒介的社會文化層麵的“意義建構”。作為人類活動的傳播,可謂豐富多彩。就傳播現象而言,傳播活動是人們相互溝通、傳達指令、享受娛樂、展開討論、獲取信息的日常行為。無論我們選擇傳播現象的哪一層麵進行考察,無論把它理解為由傳到受的線形過程,還是理解為該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關係,麵對這些關係的複雜構成和這些構成的不同模式以及影響這些模式的社會文化及權力結構,有一點是始終無法回避而且必須確認的,這就是在複雜多樣的人類傳播活動中,相伴始終的是“意義”生產的動態活動過程。

就此意義看,所謂傳播,就是人類社會建構意義的基本活動和過程。因此,就媒介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而言,任何層麵的分析都共同存在於“意義生產”的理論視域之中,媒介批評的核心與媒介的社會文化意義的“生產”與“建構”密切相關。

3.媒介批評遵循基本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媒介批評的主要方法要遵循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學術規範而展開,雖然那些感悟式、體驗式的批評也屬於媒介批評的範疇,但顯然不是媒介批評的主流,媒介批評總體上是一種基於嚴格的方法論範疇的規範化的學術活動。

(三)媒介批評的本質

媒介批評的本質問題究竟是什麼?是對以大眾傳播為主體的社會文化的反思活動,還是針對媒介內容而展開的新聞作品的評價實踐?這是媒介批評學習和研究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最早開始探究媒介批評的黃新生在其著作《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中,雖然沒有為媒介批評列出明確的定義,但他卻提出了媒介批評的三個基本取向,為全麵理解媒介批評的本質內涵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借鑒意義。[19]

}h6}1.價值取向

媒介批評以評判作為求知的方法,批評大眾媒介時,應該不諱言價值的判斷,指出大眾媒介所創造的價值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為人們指導與解釋生活的意義。

}h6}2.批判取向

媒介批評應傾向於批判的取向,批評家應有批判的精神,也就是以否定性思考、意識的啟蒙現狀的改變,揭示媒介生產中的集體意識,剖析媒介中的物化關係,進而激起受眾的獨立判斷能力,以免被商業化所引導,成為商業化媒介機構下的祭品。

}h6}3.闡釋取向

媒介批評以詮釋即闡釋作為取向,批評家通過詮釋活動,指出大眾傳播媒介所傳遞的特定意識形態背後的和內在的意義。黃新生所提出的立足於價值、批判以及解釋的三種取向,主要是基於宏觀理論背景,針對批評的基本邏輯方法取向而提出的,但其實作為人文學科研究的普遍取向,這三種基本取向不僅僅是媒介批評所獨有的研究方法。當然,作為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媒介批評,其基本研究取向也應該要求立足於人文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立場。

圖1-4 “麥當勞”的企業形象標誌

例如,“麥當勞”的企業形象標誌(如圖1-4),首先它是具有非常鮮明的視覺效果的企業標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是任何商業化標誌的基本美學價值取向。無論是誰,在看到這個標誌的時候,總會被它鮮明的色彩和簡練的造型所吸引,人們輕而易舉地記住了它。但是,要思考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能特別容易記住該標誌?當人們處於饑餓狀態的時候,是否會第一時間就聯想到大寫的“M”標誌呢?如果仔細深究下去,簡單的標誌中恐怕隱含著更多的社會的以及文化的內涵。首先要考察的是,從生理學角度看,鮮豔的紅色和黃色是否具有刺激人們食欲的效果呢?人們在溫暖柔和的氛圍中是否也食欲大振呢?其次,從符號學角度看,當該標誌不斷被媒介所渲染、放大,從而賦予其特定的文化象征意義和內涵時,它是否不僅是對某種食品的消費,而是對某種文化的消費呢?關於媒介符號的文化建構意義等類似的問題,也正是媒介批評理論試圖探究的問題。

為了更明確地闡明媒介批評的基本對象和範圍,媒介批評研究學者王君超提出,媒介批評應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麵[20]:宏觀層次主要包括傳播效果、傳媒結構、機製傳媒管理以及傳媒與社會的關係等;中觀層次主要包括傳媒個性、風格、報道策劃、新聞評析等內容;微觀層次主要包括新聞作品評析、廣告、文藝節目評析、專欄(欄目)評析、版麵(板塊)風格及編排手段評價、傳播者(評論員、主持人、專欄編輯、記者等)素質、風格評價等。在此認識的基礎上,王君超認為:“媒介批評是為保證大眾傳播媒介係統的良性發展,保證它與周圍運行環境處於良性的動關係,而對傳播媒介本身及其產品所做的自覺的、客觀的批評。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新聞媒介行為的正誤,結構、功能和效益;媒介的階段性自發傾向;傳媒的宏觀走向預測;來自社會(環境)係統的評價信息。”[21]該觀點對媒介批評的界定涉及媒介研究的宏觀問題,即將媒介批評的重心放置於宏觀理論,將大眾傳播媒介置於整體的社會文化係統中加以研究和考察。由此,他也把媒介批評的具體領域界定為哲學的批評、報章的批判和學術的批評三個方麵。顯然,該觀點試圖囊括媒介批評的所有內涵,但顯而易見,這種分類法往往難以窮盡,試圖徹底把握媒介批評的內涵的努力的確難以實現。

上述各類觀點對媒介批評的本質內涵的界定,不僅涉及宏觀理論,同時也涉及具體的微觀媒介形式;不僅立足於宏觀的理論分析,也有微觀的條分縷析的解剖;不僅是邏輯的把握,還有價值的判斷。似乎媒介批評的內涵十分龐雜廣大,無邊無際,各種賴以解釋的宏觀理論,不同類型的分析方法,似乎都與媒介批評有關。究竟應該從宏觀出發,還是從微觀入手,對媒介批評進行分析呢?這裏,可以借助於“中層理論”對媒介批評的本質進行分析和總結。

縱觀媒介批評的各類本質的界定,其主旨和出發點都在於促進媒介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而展開的,不過是研究的切入點和側重點不同而已。但是,因為這些理論的具體分析方法過於拘泥於媒介的某些具體問題,同樣,宏觀理論的視野又過於抽象,因此,如何找到一種既非微觀現象的描述,又非宏大敘事的“中層理論”,應該是媒介批評研究方法變革的焦點問題。就此,可以引入社會學研究中的“中層理論”加以闡明。

什麼是中層理論?關於社會學研究的“中層理論”,楊念群的解釋是:“‘中層理論’在社會學中原則上是指被運用於指導經驗性調查,同時也是描述社會行為、組織與變化和非總體性細節描述之間的中介物。中層理論當然也包含抽象成分,但是隻有在經驗研究中發現可觀察的材料時他們才能發揮作用。”[22]可見,社會研究方法中的“中層理論”研究的引入,即借助於經驗觀察,同時又基於完整的解釋框架的對於媒介批評內涵的研究,應是媒介批評在本質和方法上的選擇路徑。因此,立足於“中層理論”視野,對媒介批評理論內涵的探究,一方麵要針對媒介研究的具體現象和經驗進行分析,另一方麵也要結合宏大的理論背景,借以解釋媒介與社會、文化發展變遷的內在邏輯。這樣,媒介批評的本質內涵也易於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