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要點
· 媒介批評立足於特定的價值立場,對社會公眾的大眾傳播活動進行反思性探討,它與傳播批判理論及新聞評論有所不同,重點從中觀層麵對媒介及其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 媒介批評的對象是以媒介為核心的人們的大眾傳播活動及其媒介產品。其範圍包括大眾傳播活動過程的各個方麵。
· 媒介批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大眾傳播活動的良性健康發展,其功能在大眾傳播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有所體現。
· 媒介批評的視角包括學術性反思、經驗性感悟和實踐性觀察。
媒介批評是大眾傳播學理論的重要分支學科。
隨著當代社會人們大眾傳播實踐的迅速發展和人類傳播技術的提高,各類新興的媒介形態不斷湧現出來,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亦不斷整合。同時,受社會批判理論、文化批評理論及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等相關理論的影響,有關媒介批評的理論和實踐也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自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傳播事業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不斷得到普及和應用,人類已完全進入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的信息化社會,即“第二媒介時代”。今天,新媒體已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嚴重的衝擊。各類新興媒體,如網絡報紙、手機報、微博、維基百科、公民新聞、Facebook、微信等,極大地顛覆了原有的媒介和信息傳播秩序。就媒體而言,傳統媒體麵臨著嚴峻的轉型問題。
特別是隨著當代數字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興的各類傳播媒介,如手機、網絡以及以網絡為載體的“社會化媒體”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信息傳播手段。據統計,目前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已超過10億人,且還在持續增長中。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5.64億,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根據尼爾森的研究報告,中國以微博、SNS社會網站為主的社交媒體發展得非常迅速,社交媒體因其具有的社交、娛樂、新聞等廣泛多樣的用途而受到人們歡迎。
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媒介研究必須要重新審視媒介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媒介批評理論也要不斷適應媒介快速發展的趨勢。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任何時代能像如今的媒介這樣對人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媒介社會的良性發展,從而有效地服務於社會公眾,就有必要對大眾傳播媒介以及以大眾傳播為主的人類傳播活動進行反思和批判,以糾正其偏誤,引導其良性地向適合人類發展的方向行進。
因此,掌握媒介批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在實踐範疇中的具體應用等,就顯得十分必要。同時,就大眾傳播學科本身而言,媒介批評學理論和方法也必須要從傳統的依附於大眾傳播學的地位中擺脫出來,從而建立起自身相對獨立、完善和係統化的學科理論體係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