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變世界”的哲學立場去理解哲學的“世界觀理論”,就會超越對人與世界之間的簡單的二元理解,從而提出構成“世界觀”內在矛盾的三個基本概念,即“自在世界”、“世界圖景”和“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這是重新理解“世界觀”的基本出發點。

所謂“自在世界”,就是自然而然地存在著的世界,處於生生不息地運動和變化中的世界。把它稱作“自在世界”,不僅僅是指它外在於人而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存在,而且主要是強調“自在世界”這種提法本身就意味著還沒有從人對世界的關係出發去看世界,還沒有自覺到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一旦從人對世界的關係出發去看世界,世界就成了人的“對象世界”,成了人的“世界圖景”,也就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中的世界。正是在這種反思中,才提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才會形成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世界觀理論”。

所謂“世界圖景”,就是人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為中介而形成的關於“世界”的“圖景”。這種解釋揭示了“世界圖景”的不可或缺的二重內涵:其一,世界圖景是關於世界本身的圖景,是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圖景,而不是某種與人或世界無關的圖景,即使是宗教的幻化的世界圖景,也隻能是以幻化的方式所構成的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圖景;其二,關於世界本身的圖景,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圖景,不是自在的世界,不是自在的人與世界的關係,而是人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多種方式為中介而構成的圖景。這樣的“世界圖景”離不開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所謂“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簡潔地說,就是人類把“自在世界”變成自己的“世界圖景”的方式。人類在其漫長的形成和演進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人與世界之間的特殊關係,即人類不僅是以其自然器官與世界發生自然的“關係”,而且特殊地以自己的“文化”為“中介”而與世界發生“屬人”的“關係”。常識、宗教、藝術、倫理、科學和哲學等,就是人類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與世界發生真實關係的“中介”,也就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人類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為“中介”而與世界發生關係,這表明人是曆史的、文化的存在,人的“世界圖景”是與人的曆史性的存在與發展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能以“純自然”的觀點去看待人與世界的關係,而必須以曆史的、文化的觀點去看待人與世界的關係。合理的“世界觀理論”隻能是從恩格斯所說的“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出發而構成的哲學理論。因此,在對“自在世界”、“世界圖景”和“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這三個重要概念及其相互關係的分析中,重新理解與闡釋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這本身正是意味著一種理解人與世界關係的新的“世界觀理論”。

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在其直接性上,首先是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圖景”,即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世界圖景”;而它們之所以能夠提供各種各樣的“世界圖景”,則在於它們本身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即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基本方式”;這些基本方式不僅為人們提供各種各樣的“世界圖景”,而且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各自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即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這樣,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就以“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的三重內涵而構成哲學反思的對象。這表明,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並不是直接地以“世界”為對象而形成關於“世界”的“觀點”(包括所謂“關於世界的根本觀點”);恰恰相反,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它是從“思維與存在”、“人與世界”的“關係”出發,以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所構成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價值規範”為對象,批判性地“反思”各種不同的(同時態的和曆時態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範”,為人類提供自己時代水平的真、善、美的觀念。這就是哲學的“世界觀理論”——從總體上理解和協調人與世界相互關係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