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思想活動可以區分為兩個基本的維度,一個是“構成思想”的維度,一個是“反思思想”的維度。哲學以外的人類的全部思想活動都是把思維和存在服從同一規律作為“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去“構成”關於世界的“思想”;哲學則把人類全部思想活動所構成的關於世界的思想作為批判對象,“反思”人類全部思想活動所構成的“思想”,追究思想構成自己的“前提”。哲學的“反思”,並不是一般意義的思想內容的推敲與修正,而是“反思”思想中所隱含的各種“前提”,這就是哲學的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
思想的“前提”,是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和原則,也就是思想構成自己的邏輯支點,它具有“隱匿性”和“強製性”:其一,思想的前提是思想中的“一隻看不見的手”,是思想構成自己的“幕後操縱者”,這就是它的“隱匿性”;其二,隱匿於思想活動中的思想前提,它規範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即規範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內容、行為方式和行為內容,這就是它的“邏輯強製性”。哲學對“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揭示隱匿於思想中的各種“前提”,並“解除”這些思想前提的“邏輯強製性”,重新建構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和原則,從而變革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進而變革人的實踐活動。這就是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的哲學的特殊的社會功能,也是它的獨特的社會意義。
在人的全部活動中,思想的前提是“無處不在”和“無時不有”的,並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其一,任何思想都有構成其自身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以及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思想前提,它們深層地規範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其二,任何思想構成自己都要遵循思維的規則和方法,概念的“外延邏輯”和“內涵邏輯”在兩個邏輯層麵上規範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內容;其三,任何思想的構成又總是某種(某些)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常識、宗教、藝術、倫理、科學、哲學等)的產物,這些“基本方式”及其相互關係成為思想構成自己的基本“前提”;其四,人的全部思想活動中隱含著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的全部活動的最深層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
人類的全部活動,都以思想構成自己的前提為邏輯的支撐點。思想前提的“隱匿性”、“強製性”和“普遍性”,構成對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人類的全部活動中,哲學的“前提批判”具有極為廣闊和開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