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紋特征】
(1)2線上出現島形樣紋或“米”狀紋,2線附近有青紫色斑點。
◎2線上出現“米”狀紋
(2)出現4線或13線,少紋掌。
(3)手上出現5線。
(4)肺區出現“米”字狀紋或島形樣紋,震位肌肉隆起或凹陷。
◎肺區即離位出現“米”字狀紋
◎肺區即離位出現島形樣紋
(5)指間漏縫明顯,烏賊骨掌型。
1 胃癌的飲食療法
預防胃癌,平時飲食要注意多吃大蒜、洋蔥、菌菇類、西紅柿、花椰菜,這5類食物有明顯的抗癌功效。
胃癌患者更要忌暴飲暴食,保持清淡的飲食原則,飲食定時定量,可少食多餐,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增加維生素C、維生素E和硒的攝入,以減少亞硝胺的產生。保護胃黏膜,避免高鈉、過硬、過燙飲食。保持能量平衡,蛋白質、脂肪和糖類比例合適,蛋白質攝入量要量足質優。胃癌已進入晚期而不能手術者,飲食以使患者感到舒適可口即可。
忌吃食物:少吃熏烤、醃製食品,這些食物大多含有苯並芘等強致癌物質;忌吃黴變食物,容易致癌;忌酒,酗酒可損傷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酒精可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損害和減弱肝的解毒功能。
2 胃癌的常見問題
★每天吃蒜10克可防胃癌
大蒜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癌治癌的作用。醫學研究發現,大蒜中有一種含硫的成分,能夠消除致癌物亞硝胺,故有防癌特別是防胃癌的作用。當然,偶然一兩次吃大蒜沒有抗癌效果。每天吃10克左右,長期堅持才能有效。
生吃大蒜還有助於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大蒜含有一種稱為“大蒜新素”的活性物質,有抑製血小板凝集、增強纖溶酶活性、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阻止血栓形成等作用。大蒜還有抗氧化減少自由基生成,延緩衰老的作用。另外,實驗發現,大蒜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作用強於人參。
大蒜含硫化物,有一種特殊臭味,常讓人難以接受。改善方法是先將大蒜切碎,在室溫下放置10分鍾再加熱食用。如果未切碎就加熱,不能釋放大蒜有效成分,失去90%的藥效;倘若切碎後再加熱,可通過酶的作用釋出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即使加熱煮熟仍能保持60%以上的藥理作用。
★胃癌的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癌症的起因首先是人體內陰陽失衡,組織細胞在不同的致癌因素長期作用下突變而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現是組織細胞異常和過度增生。其實癌組織也是人體的一部分,隻有在人體陰陽平衡失調的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監控係統才會對其失去監控力,久而久之,癌細胞日益增殖,腫瘤隊伍日益壯大,最後侵蝕周圍正常組織,消耗大量能量和營養,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代謝,造成機體逐漸衰竭。所以中醫堅持以“和”法為治療癌症的正途,調和陰陽,提高免疫,增強器官功能。
★胃癌的預防
胃癌的病因雖還未完全查明,但大量資料表明,與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癌前病變及遺傳等因素有密切關係。下麵給大家介紹一些預防措施。
少吃或不吃醃菜。醃菜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在胃內適宜酸度或細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這類化合物是很強的致癌物質。所以食品要新鮮,提倡冰箱冷藏。
不吃或少吃煙熏和油煎食物。熏魚和熏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如苯並芘和環芳烴。油炸、烘烤、燒焦食物和重複使用的高溫食用油中也含有此類致癌物質,應盡量少食用。
不吃黴變的食物。黴變是由汙染黴菌所引起,黴菌中有些是產毒真菌,是很強的致癌物質,同時某些食物在產毒真菌作用下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二級胺,進入肌體後在一定條件下,胃又可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而致癌。
不吸煙、少飲酒。吸煙與胃癌也有一定的關係,煙霧中含有苯並芘、多環芳香烴、二苯並卡唑等多種致癌或促癌物質,是食管癌和胃癌的病因之一。酒精本身雖不是致癌物質,但烈性酒會刺激胃黏膜,損傷黏膜組織,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如果飲酒同時吸煙,其危害性更大。因為酒精可增強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加強對煙霧中致癌物質的吸收。
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若飲食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進食過快過燙,對胃是一種損傷性的刺激,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同時,食鹽攝入量大、進餐時好生悶氣與胃癌也有關係。有調查顯示,經常三餐不定時者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1.3倍,生氣時進食的為1.5倍,食物過燙的為4.22倍。如果上述因素協同作用,則患胃癌的相對危險性更高。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吃含維生素A、維生素E的食物,適當加強蛋白質的攝入,以利保護胃黏膜。
保護食用水的衛生。因為被汙染的水源中含多種致癌的金屬離子,所以一定要用正規的自來水,農村地區盡量使用井水。
◎多吃含維生素A、維生素E的食物,適當加強蛋白質的攝入,以利保護胃黏膜。如豬肝
積極治療痛前病變。萎縮性胃炎與胃癌有較密切的關係,是癌前病氮由胃潰瘍惡變的胃癌占5%~10%;胃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的癌變較單發性息肉多見,息肉直徑超過2厘米顯示有惡變傾向;惡性貧血與胃癌也有一定的關係。
所以患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多發性腺瘤性息肉、惡性貧血的人,必須經常到醫院檢查治療,消除癌前病變,預防胃癌的發生。
膽囊癌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占首位。原發性膽囊癌臨床上較為少見,由於B超或CT等影像學檢查的廣泛開展,膽囊癌已逐漸被認識,發現率有所提高。
膽囊炎的並發症有:多數病例表現逐漸消瘦,體重減輕,乏力、呈現惡病體質;部分病例鎖骨上可觸及轉移之淋巴結,亦可有乳房等處的轉移性腫塊出現;晚期病例,可因門脈受壓而有消化道出血、腹水以及肝功能衰竭表現;膽總管梗阻可引起多發性肝膿腫,在發生腫瘤的膽囊腔內或其周圍形成膿腫是常見的。
【常見症狀】
(1)右上腹疼痛。
(2)消化道症狀。絕大多數出現消化不良、厭油膩、噯氣、胃納減少的症狀。
(3)黃疸。黃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現多由於癌組織侵犯膽管引起惡性梗阻所致同時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現惡病質,皮膚黏膜黃染,伴難以治療的皮膚瘙癢。
(4)發熱。病人出現發熱。
(5)右上腹腫塊。病變發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現腫塊。一是腫瘤迅速增長阻塞膽管使膽囊腫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腸引起的梗阻並同時出現梗阻症狀;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現相應部位包塊。
【掌紋特征】
膽囊癌早期:
(1)手掌和手背膚色呈不同程度的黃色。
(2)食指下方肌肉坍塌,有“米”字紋或方格形樣紋。
◎食指下方肌肉坍塌,即巽位有“米”字紋
◎食指下方肌肉坍塌,即巽位有方格形樣紋
(3)震位平坦。
(4)2線膽區或者3線出現島形樣紋,且島形樣紋內含有“米”字紋或被大量6線切過。
◎3線出現島形樣紋,且島形樣紋內含有“米”字紋
膽囊癌中晚期:
(1)震位肌肉坍塌。手掌畸醜扭曲,色澤暗淡,手上凹凸不平。
(2)指間漏縫明顯,無名指瘦削尖細、無力。
(3)全身皮膚出現深黃色。
(4)粗而深的4線切過3線,4線上出現島形樣紋。
◎粗而深的4線切過3線
◎4線上出現島形樣紋
1 膽囊癌的調治方法
【飲食療法】
五宜:
(1)宜多吃具有抗膽道、膽管癌作用的食物:魚翅、雞肫、蕎麥、薏米、豆腐渣、猴頭菇。
(2)宜多吃具有抗感染、抗癌作用的食物:蕎麥、綠豆、油菜、香椿、芋艿、蔥白、苦瓜、百合、馬蘭頭、地耳、鯉魚、水蛇、蝦、泥鰍、海蜇、黃顙魚、針魚。
(3)宜食具有利膽通便作用的食物:羊蹄菜、牛蒡根、無花果、胡桃、芝麻、金針菜、海參。
(4)食欲差宜吃楊梅、山藥、薏米、蘿卜。
(5)腹痛、黃疸參看肝癌有關內容。五忌:
(1)忌動物脂肪及油膩食物。
(2)忌暴飲暴食、飲食過飽。
(3)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忌黴變、油煎、煙熏、醃製食物。(5)忌堅硬、不易消化食物。
【敷貼療法】
冰蟾皮穴位貼敷:用於止痛。藥用鮮蟾皮(摘除時盡量不破壞毒腺)、冰片、大蒜(以獨頭蒜為佳);方法:大蒜橫切,用其截麵塗擦痛點及膽俞穴,以蒜汁均勻一層為度,麵積直徑約5~6厘米。再將冰片研末,均勻地撒在蟾皮表麵(每個蟾皮撒冰片1克左右),然後將冰蟾皮外敷於塗有蒜汁的部位,用紗布外敷,膠布固定,日2次。
2 膽囊癌的常見問題
★膽囊癌的並發症
(1)多數病例表現逐漸消瘦,體重減輕,乏力、呈現惡病體質。
(2)部分病例鎖骨上可觸及轉移之淋巴結,亦可有乳房等處的轉移性腫塊出現。
(3)晚期病例,可因門脈受壓而有消化道出血、腹水以及肝功能衰竭表現。
(4)膽總管梗阻可引起多發性肝膿腫,在發生腫瘤的膽囊腔內或其周圍形成膿腫是常見的。
★膽囊癌的日常調理
(1)講究衛生勤洗澡夏季皮膚代謝快,皮膚皺褶處易藏汙納垢,皮膚癌和長期臥床的病人要勤洗澡或者擦身,以免引起褥瘡和潰爛。汗濕的衣物及時更換,衣物以棉織、柔軟、無刺激材料為主,減少不良的摩擦。注意生吃瓜果要消毒、食品要保鮮。
(2)改善睡眠別忘午睡腫瘤患者因疾病及治療的影響,睡眠不良尤為突出。因此,精神放鬆、保持適度運動、聽聽舒緩的音樂,可有效改善睡眠。中午別忘睡1~2個小時,使身體各係統得以休息,有助於身體康複。
(3)調節心態家人幫忙夏季氣候炎熱,容易出現情緒煩躁,而腫瘤患者因治療中的副作用,情緒波動往往比較明顯。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除自身調節外,親友要給予諒解和支持,多和腫瘤患者交流。
大腸癌
大腸癌是指直腸和結腸部位的癌腫。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直腸癌的發病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因此我們不能不多加重視與了解。
大腸癌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病因尚未明確,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1)環境因素。經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以飲食因素最重要,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關係。另外,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2)遺傳因素。大腸癌患者血親中死於本病者比一般人明顯增高。有些大腸腺瘤,如多發性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達50%,如不治療,10歲以後均有患大腸癌的可能。最近有學者對腫瘤抑製基因與大腸癌發生關係進行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易感性與發病機製均與遺傳因素有關。
(3)大腸腺瘤。根據各地的屍檢材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頗為一致。
(4)慢性大腸炎症。據報道,腸癌流行與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域呈正相關係,一般認為,由於血吸蟲而導致腸道的炎性改變,其中一部分會發生癌變。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變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約有3%~5%癌變。
中醫認為大腸癌發病與腸胃虛寒、飲食不節、外邪內侵等有關。
(5)飲食因素。
(6)種族因素。
【常見症狀】
早期症狀:
(1)糞便形狀改變,如由粗變細。
(2)糞便變黑或暗紅色,糞便變稀、有黏液。
(3)排便次數增多,但卻排不出糞便。
(4)反複的痔瘡不愈,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減輕。
(5)不明原因的肚子脹痛。晚期症狀:
(1)右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瀉,便秘,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部包塊,進行性貧血。包塊位置隨病變位置而異。
(2)左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頑固性便秘、腹脹、腹痛、腸鳴。癌腫破潰時,可使糞便外染有鮮血或黏液。梗阻近端腸管可因持久性膨脹、缺血、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也可發生大量血及腹腔膿腫。
(3)直腸癌。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有血液或黏液,伴有裏急後重。由於癌腫可侵犯骶叢神經,可出現劇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現尿頻、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狀。癌腫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腸瘺管。直腸癌也可引起腸梗阻。
(4)肛管癌。主要表現為便血及疼痛。疼痛於排便時加劇。當癌腫侵犯肛門括約肌時,可有大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