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智力遊戲法訓練模糊思維(3)(2 / 2)

生活中常發生這樣的趣事:當某物的缺點移用到別一物時,有可能成為該物的優勢;將兩物的缺陷進行疊加,也會產生出一個很有特點的事物。有這樣兩個傷殘朋友,一跛一盲。兩人同住一屋,相依為命。一天屋內突然失火,轉眼間火勢甚猛,兩人危在旦夕。盲人欲逃,無奈看不見路,跛子欲出,無奈腳不能行。忽然,盲人急中生智,背起跛子就跑。跛子不盲,盲人不跛,兩者互為補償,終於突破大火的包圍。

眼無影燈?演醫學上的無影燈就是這種原理的創新。我們知道,光會產生影子,一盞燈會使一個物體產生一個影子。假如燈光從一個人的右邊射來,那麼他的左邊就會出現一個影子。如果在他的左邊再加一盞燈呢?如果兩盞燈、三盞燈……多盞燈從多個角度同時照射,影子不就無處顯身了?醫院手術過程中用的無影燈就這樣誕生了。

眼全息相?演蓋伯運用互為補償創新法發明了全息相,將科學研究的手段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普通鏡子裏的像是反像。如果你在紙上寫一個“人”字,鏡子裏映出的像卻是個“入”字。當初的顯微鏡成像也是這樣。能否讓鏡子成正像而不成反像?蓋伯在研究如何改善電子顯微鏡成像問題時,運用互為補償創新法進行設想,他的出發點是兩步成像:第一步,用不佳的成像係統得到一個失真的像;第二步,讓此失真的像第二次通過這同一個不佳成像係統。將倒轉的像再倒過來,於是得到一個質量較好的圖像。

蓋伯消除圖像失真的思路,即兩次通過“失真黑箱”的方法,後來成了科學家研究相關問題時後人借鑒的源泉。

麵臨複雜而重要的問題,不輕易地滿足於已想到的某一種解決辦法,而是盡可能多地提出解決辦法,從中找出最佳方案,以取得解決問題的最佳效果的思維方法。

古人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莫大焉。擇優、改錯、除害、興利是任何一種決策的基本目的。決策是一種集思廣益,多謀善斷,謀斷結合的過程,是軟科學領域裏的一件係統工程。決策科學是一門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綜合性學科。一念之差,一言之錯,往往會造成重大的失誤,產生深遠的影響,付出無為的犧牲和慘重的代價。

擇優是決策目的

古人常用博弈法、對策論、優選法、一石三鳥法等方法決策,擇優的焦點,主要是個“損益值”問題。決策的目的,總是希望盡量減少投入與損失,獲取最大產出和效益。然而,客觀事物總是利害並存、一分為二的,隻能力爭“害大取小,利中取大”。權衡利害得失,主要無非三種基本情況:有利無害,有利有害,有害無利。一般是兩頭少中間多,就是在有利無害中也分大利小利,在有利有害中也分利大於害、利等於害、利小於害,至於有害無利也可分害大害小。依此權衡利大於害者為上策;害中取利即為大利,可算中策;害大於利是為下策。有時眼前有損長遠有得,局部犧牲整體有利。擇優決斷,實不失為明智之舉。這種權衡利弊,度量得失,預測損益價值的思維方法,無論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都有普遍意義。

“擇優”在經濟、戰場鬥爭中大顯優越性

眼石英電子表?演1969年瑞士鍾表王國失誤在鍾表的開發上,本來擁有研製第一個石英電子表的專利優勢,由於決策失當,造成178家瑞士鍾表工廠的倒閉,蒙受重大損失。這一具有經濟價值的成果,卻被情報靈敏的日本鍾表商搶先開發,擁入世界市場,譽滿全球。

同是一項技術新成果,一個否定,一個肯定,反差如此之大,損益如此之多,說明了決策上擇優與否關係極大。

眼中程導彈?演20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把中程導彈運進古巴,引起了加勒比海危機,美國積極尋求決策,在一批智囊謀士的直接參與下,為政府擬定六條可供擇優決策的方案。六條決策谘詢內容如下:

①置若罔聞,暫不理睬;

②施用外交壓力,使蘇聯屈服;

③通過各種渠道同卡斯特羅談判解決;

④出兵全麵入侵古巴,采取武力威脅,強迫就範;

⑤空襲古巴摧毀導彈基地;

⑥采用間接軍事手段,封鎖海麵。

上述方案都是依據U—2型高空偵察機拍攝的大量航空照片與情報人員的信息情報,經過慎重選擇,美國決定采取第六條——全麵封鎖加勒比海及其有關海域,迫使赫魯曉夫撤回導彈,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結果,蘇聯在美國的壓力下立即撤除,這也充分顯示了擇優決策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