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貝多芬捕捉靈感的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久遠。有一天,他獨自行走在維也納近郊的一條小路中央,忽然他腦子裏麵閃現出了靈感,於是就蹲在地上記錄剛剛構思好的樂曲。他寫得那樣專注,由於他雙耳已經失聰,以至於一隻送葬隊伍奏著哀樂走到他的跟前,他竟然毫無反應。吹鼓手們氣憤之極,正準備嗬斥的時候,他們認出了那是貝多芬,於是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不要驚動他,等一等,讓他寫完!”這個故事說明,靈感是過時不候的,一旦出現了必須立即就捕捉它。
靈感是對科學家、藝術家長期辛勤勞動的一種報償和獎勵。柴可夫斯基說:“靈感——這是一個不喜歡拜訪懶漢的客人。”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正道出了靈感發生規律的本質。靈感來去匆匆,稍縱即逝,必須及時記錄。一生寫了462首樂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施特勞斯,有一次靈感突然出現,但他沒有帶紙,便脫下襯衫,把它記在衣袖上。正是:“做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難摹。”而筆記是攀登者手中的拐杖,及時記錄已成為捕捉靈感思維火花的一個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互補思維法是一種借用相關因素的力量彌補本身不足的思維方法,它將客觀事物有計劃地精心組合,合理配套,達到互補的目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有事物一般都有三種不同性質的關係:對抗性——中和性——統一性,並不是完全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自然界中的光、熱、水、土、氣都是互補的,共同為生物提供條件。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是互補的,貫穿於一條食物鏈。學科與學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並非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隻存在著一種相對獨立性,不存在任何絕緣性。
互補思維法也是在工作中對事物或問題所包含的諸多因素使其互相配合,彼此補充,從而使事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或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的思維方法。同其他思維方法一樣,互補思維法也有著廣泛的適應範圍。自然科學的許多重大發現都是互補的結晶;在知識、學科、特長、年齡、性格等方麵不同的人一同工作,作用互補,對科學研究大有裨益;領導集體成員作用互補就會堅強有力;農作物間作獲高產也是互補相促的結果。
全麵考慮互補關係,達到最大雙贏
運用該法必須全麵考慮各種因素的互補關係,不能隻看到和強調某些因素的作用,而忽視另一些因素的作用,否則就會不僅不利於各種因素間的作用互補,而且還會對事物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交叉科學、邊緣科學、橫斷科學為它們之間的互補架起了橋梁。天體中的日月星辰,銀河係外星係,整個龐大的宇宙都是以吸引與排斥兩種力量為紐帶而互補互動、共存共榮。人與人是互補的,從個體的我到群眾的我都有緊密的耦合關係。個人的不足可以從群體成員中得到補償,個人的長處也可以增強群體的優化,發揮揚長避短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鏟除個人之間的心理障礙,實現群體成員之間的心理互補,減少摩擦和內耗。生產要素之間也是互補的,資源、設備、技術、資金、人才、信息、能源、市場、經營管理等,無不存在於互惠互利、共存共榮的密切關係。要想一個企業有較大的效益,做到低投入高產出,沒有整體優化是不可能的;隻要有一個生產或經營要素卡殼、扯皮,良性循環就不能實現。
在今天市場經濟的年代,我們應廣泛地運用互補思考方法,在人財物、產供銷、信息管理等方麵起到良好的互補效應。北京機床電器廠引進“日本管理”,把中國企業的廠房、設備、原料、資金、技術、能源、人力等,加上日本比較先進的管理方法、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通過優勢互補擴大了整體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實也就是一種“借力”互補以彌補自身不足的方法。
生活中的互補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互補思考實踐可資借鑒:
①橫向聯合——要素互補;
②遠緣雜交——基因互補;
③學科交叉——異體互補;
④人才組合——才能互補;
⑤智囊谘詢——智力互補;
⑥結構調整——協調互補;
⑦情報反饋——信息互補;
⑧農工一體——城鄉互補。
互補關係還可以列舉很多,總的說是雙方優勢互補,填補缺陷,補充不足,使係統功能提高,同時,一切互補都常有負熵流耗散與抵消正熵流的作用,正熵流通過負熵流而抵消或減少,係統的有序性、功能性即可提高,使係統產生高一級的循環,發揮更大的係統功能,這正是互補的最終作用、最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