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電腦處理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是人腦無法比擬的,但是人腦卻能在準確性不高的情況下處理相當複雜的問題,由此使人們聯想到,如果電腦使用模糊識別法,則可能大大提高它的模式識別能力。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新一代電子計算機。這種計算機將采用模糊數學方法,有效地模擬人類神經係統的思維能力。
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眼毛估性思維?演盧嘉錫先生是著名的結構化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在長期的學術研究中,根據導師的啟示和自己的體會,首次提出了毛估性思維方法。美國化學家鮑林是兩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對盧嘉錫先生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盧嘉錫回憶說:“我注意到並且十分欽佩這位導師所具有的那種獨特的化學直觀能力,隻要給出某種物質的化學式,鮑林往往就能大體上想像出這種物質的分子構型。這無形中催化了我那種樸素的毛估性思維。”所謂“毛估性思維”,也就是大概、粗略的思維方法,不追求事物的精確性。實際上,毛估性思維和灰色思維、模糊性思維是同義語,它們研究和應用的範疇是相同的。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盧嘉錫等開始研究化學模擬生物固氮,這是當時世界前沿的研究課題。開始,他們運用毛估性思維方法,認為理想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結構模型應是不少於四核的“簇合型”化合物。由於運用了毛估性思維方法,他們於1973年就提出了“網兜狀”四核簇的“福州模型Ⅰ”,在此基礎上,後來又發展提出了“福州模型Ⅱ”。
在邏輯學上的應用
由於各種科學方法論一起滲透到模糊數學中來,使它具有一半方法論的特征。模糊數學對模糊現象進行數學化分析和定量化研究,為處理、解決模糊性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數學工具,使得模糊邏輯的深入研究成為可能。
從哲學意義上講,模糊邏輯是“模糊”與“精確”的有機統一。邏輯的模糊化,並不是說邏輯變得模糊不清了,而是說邏輯功能從處理精確現象擴大到處理模糊現象。因此可以說,模糊邏輯是邏輯從“精確化”向“模糊化”發展,模糊邏輯借助於模糊數學,它是“軟科學”和“硬科學”的聯係環節。模糊邏輯充分考慮了事物的不確定因素,從事物外延分析轉向內涵研究,從集合進入到更深的模糊子集層次,把層次分析和多值邏輯聯係起來。在描述普通集合論所不能刻畫的某類內涵關係及模糊性問題上,充分顯示了優越性,使係統論與層次觀的結合更加緊密。
模糊邏輯方法的應用很廣,相當受到重視。模糊邏輯公式極小化問題和用模糊命題進行模糊的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等,都是頗有應用的課題。自動控製過程、疑難病症診斷、環境汙染和法醫判案等等,用微分方程、拉氏變換、差分方程、布爾代數等精確的數學工具和邏輯工具使難於描述和處理的,然而用模糊邏輯來做處理卻有獨到之處,由此可見其應用範圍之廣。
在語言學上的應用
把模糊思維方法應用到語言學上,便產生了模糊語言學。何謂模糊語言呢?一般說來,模糊語言的界定是“模糊不清”,含義“似是而非”,語義“部分重複”等。從詞彙學上說,形容詞、概數詞、程度副詞和一部分時間名詞、時間副詞都是屬於模糊詞。另外,受形容詞、程度副詞修飾或限製的詞組也有模糊的特點,如“老年人”、“病人”、“華麗的服飾”等。模糊語言是借助模糊數學、模糊邏輯分析語言現象,解釋模糊語言的規律,是模糊數學和語言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