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創建(2 / 3)

此下我們將約略把當時政治上的大體演變來證實上麵的敘述。

古代政府,由春秋到戰國,全由貴族組織。直到戰國中晚,始有遊士參加,這是平民學者參加政治之先聲。但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始終不過是一些客卿。政府基礎,依然仍築在貴族階級身上。秦始皇統一天下,當時人說他“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這始遵照當時學者理論,徹底打破了貴族政府之積習。待到漢初,全由一輩素樸農民為君為相的時代,轉反有些跡近反動。一麵重新封建諸侯,而中央政府則幾乎成為一個軍人政府的形態。代表天子治理全國政務的是宰相,這是秦製。但宰相非封侯的貴族不得為。依照當時慣例,非立軍功不得封侯。因此當時追隨漢高祖爭奪天下的一個軍人集團,在外則裂土封王,在內則封侯拜相。漢初政府實是一種“封建製度”與“軍人政府”之混合物,較之秦始皇時代,不得不說是一種逆退。但不久封建勢力再次削滅,重新恢複到秦代郡縣一統的局麵,這正是漢武帝開始即位時的情勢。

繼此又有一個大轉變,便是平民學者公孫弘,純粹因學者資格而獲拜相,因拜相而再封侯,打破漢初舊製,從此以下,軍人政府漸變成士人政府,這是一個政治製度上極堪重視的轉變,因此轉變而軍人新貴族在政治上的特權取消,始可說到達了真符理想的“平民政治”的境界。要建立理想的世界政府,便決不是周代般的貴族政府,亦決不是漢初般的軍人政府,一定應該是一種平民政府,由一輩在平民中有知識有修養的賢人,即士人,組織與領導的政府。試問漢武帝當時如何完成這一個工作?我們便須繼此再講到當時對於學官的一番新整理,此即當時之所謂“五經博士”。

本來當時的政府,依然還是由王室親貴和親信軍人所組成,在其間僅冇的代表學術意味的官職,隻得附屬於宗廟下麵,保留著古代學術依附宗教之舊型。秦、漢時代政府裏的學官,大概言之,可分兩類。一為“史官”,一為“博士官”。史官自西周以來便有之,追論原始,則與巫師、藥師、卜官、祝官等同為古代半僧侶式的宗教官吏。這些史官大體上多是世襲的。博士官則戰國中晚以後始冇,各國網羅平民學者,厚給俸糈,並不使負實際行政責任,隻備顧問諷議,表示著當時處士議政的新風氣。我們可以說史官是傳統的,博士官是新創的。一帶有宗教意味,而一則為平民性質。

秦代的博上官,因孔子有七十弟子之故,額定七十員,時得參議國家政治,發表意見。動議複興封建製度的也是他們。因此一番爭論,博士官的人選便重新加以整理,但此番整理,經後代觀察,似乎是反而糟了。凡研究實際政治、曆史、教育、文化問題的學者,或許因其意見易與當局者不合,而逐漸罷斥了。一輩專講神仙、長生、文學、辭賦等等比較與現實政治不相幹,而有時可以迎合皇帝消遣與迷信的需要者,轉而充斥了。把當時的話來說,是講經學的博士少了,而講百家言旁門雜技的博十則多了。直到漢初此風未改。

戰國以來的學者,雖說全是代表著平民身分,但他們的生活,大部分還需仰賴貴族階級之供養。即如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派儒家,亦是其證。漢初學者除卻集合中央,謀一博士官職外,又因封建製複活,多遊仕諸侯,依然模仿戰國策士的舊風習,常想興風作浪,掀動內亂。否則講一些神仙長生之術,以及當時盛行的辭賦之類的消遣文學,導獎奢侈,做一個寄生的清客。其注意政治、曆史、教育、文化問題的,則必留心到較古代的典籍,即是當時所謂的經學方麵去,在當時反而不易得誌。那時在中央政府得誌的學者,較恬憺的則為黃老派的隱士,他們主張清淨無為。較切實的則為申韓派的法家,他們但知遵奉現行法律。這兩派對於改進現實,均不勝任。一到漢武帝時代,中央再度統一,社會重臻繁榮,要求學術與政治的密切合作,遂有建立《五經》博士之舉。

所謂“《五經》博士製”,並非博士製度之創始,隻是博士製度之整理與澄清。將自秦以來的百家博十全取消了,而專設《五經》博士。專門物色研究古代典籍,注意政治、曆史、教育、文化問題的學者,讓他們做博士官,好對現政府切實貢獻意見。那輩講求神仙艮生、詩辭歌賦,縱橫策士以及隱十與法律師之類的地位,則降低了,全都從博士官中剔除澄清。此即所謂“排斥百家”,在當時的情形下,不可不說是一種有見識的整頓,也不可不說是一種進步。

更重要的,是規定《五經》博士教授弟子的新職,這是中國史上有正式的國立大學校之開始。以前封建時代,未嚐沒有政府教育,但大體上這種教育,為貴族子弟所專有,平民學者則另有一種自由教育,這是私家的,與政府無關。直到此時,才開始規定政府的學官《五經》博士,有教授弟子之兼職。其主要責任,還是出席政府會議,參預行政顧問等。此輩弟子,由郡縣地方政府選送。十八歲以上的優秀青年,不限資格,均可應選。起初額定隻五十員,此後逐漸擴充,到東漢末年,太學生多至三萬人。相距不到三百年,學員增加至六百倍,那種驚人的發展,可以想到這一個製度在當時所發生的影響。

博士弟子最快的隻一年便畢業,畢業後國家並為指定出身。考試列甲等的,多數可充皇帝的侍衛郎官。乙等以下的,以該學生之原籍貫為主,派充各地方政府的屬吏。這樣一來,漸漸全國地方政府裏的屬吏,全改成國立大學的青年學生了。將來此種屬吏,服務有成績,依舊得選送中央,充任侍衛,如此則皇帝近身的侍衛,也漸漸變成全是些大學青年了。依照當時慣例,中央與地方的各級官吏,多半由皇帝侍衛選充,因有這一製度,從前由皇室宗親與軍人貴族合組的政府,在現在不久以後,便完全變成由國家大學校教育及國家法定考選下的人才來充任。因此我們說,到漢武帝時代而始完成了中國史上“文治政府”之出現。這是中國人傳統觀念裏的“理想政府”之實現,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大成功。我們現在稱他為文治政府,以別於從前的貴族政府與軍人政府,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轉變。而這一個轉變的後麵,顯見有一種思想的領導。由秦始皇到漢武帝,大體上多少跟著這曆史大潮流趨赴。此下的政府,便全依此種意義與規模而演進。

現在讓我們乘便把秦、漢時代的政府再約略加以申說。

(一)皇帝與王室 商代的王位是兄終弟及的,在理論上,一家兄弟全都有做王的資格,這時是“家屬觀念超於王統觀念”之上的。這是說他之所以得承王統,因其屬於這個家族。周代的王位是父子相承的,而且不久便進步到成立一個極精密的長子繼承法,那時則一個家族裏隻有一個係統成為王統,其餘則由王帝分封而各成貴族。這時是“王統觀念超於家屬觀念”了。這是說他之所以得為貴族,因其接近這個王統。到秦、漢時代,則除卻王帝的一線係統外,王室在政治上絕無法定的特殊地位。此即所謂“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秦始皇時代已經是這樣的標準了。漢初仍行封建,似近反動,但漢武帝以下,皇帝子弟名雖封王封侯,實際全不預聞政事。“王”與“侯”僅為爵位,表示一種社會地位之尊嚴,並非政治上的職權,絕無實際責任與實際勢力。那時則政治上僅存一個“王統”,而沒有所謂“王家”。王家與士庶人家在政治製度上是不相懸異的,至少理論上如此。中國秦、漢以下的王統,本意隻在象征著中央政府之長治久安與一線相承,早已不是古代貴族觀念下麵所有的王統了。

(二)丞相與政府 皇帝為政府最高領袖,象征國家之一統,而非某家某族的一個代表。如此則王統已與古代貴族觀念分離,隻成為政治上之一種需要。但我們切莫忘了,秦、漢以下的中國,在當時譬如是一個世界,全國疆域遼闊,以古代交通之不方便,而且當時已無特殊的貴族階級存在,民眾地位普遍平等,若說要民選皇帝,這是如何一件困難事,我們自可想像而知。皇帝不經選舉,隻有世襲,可免紛爭。但世襲未必皆賢,於是政治實權則交之丞相。丞相始為政府之實際領袖與實際負責人,丞相不世襲,可以任賢用能,而丞相更迭,亦無害於王統之一係相傳。皇帝隻是虛位,政治上最尊的一位,不搖不動,而丞相則操握政治上的最高權。隻求丞相無不賢,則王統自可萬世相傳。秦始皇帝本此意見,自稱始皇帝,希望二世三世永傳無窮,這亦是當時政治上一種新理想,刺戟著秦始皇帝之想像,而禁不住使他發出這樣高興的呼聲。因此秦、漢時代政府裏的實際政務官,皆歸丞相統率,而皇帝屬下則僅有侍奉官,而無政務官。秦、漢初年,皇帝私人秘書“尚書郎”隻有四人,可見政事並不直屬皇帝,而丞相下麵的曹掾,則所分項目超過十幾門類以上。丞相的秘書處,其規模之大,較之皇帝的私人秘書室,不知要超過多少倍。我們隻把當時這兩個秘書機關的內容相互對比,便知在當時理論上乃至事實上,政府大權與實際責任,全在丞相而不在皇帝。“丞相”二字的語義,便是副皇帝。所以遇有天變大災異,習慣上丞相要引咎自殺,而皇帝則不須作什麼負責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