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觀念與古代生活(3 / 3)

商部族的開始,亦在東方沼澤地帶,但據殷墟甲文,他們定都安陽的時代,農業顯已成為主要的生產了。甲文裏有“黍、稷、稻、麥、蠶、桑”諸字,又有用黍釀造的“酒”字,有耕種用的“耒、耜”諸字。雖則那時也有盛大的漁獵與畜牧,這些僅成為一種副業,或貴族和王室娛樂而已。那時不僅黃河北岸,安陽一帶,已進入耕稼社會,即河南商丘,今歸德附近,商代故國所在,也已漸漸進入為耕稼的社會了。這裏可以看出從黃帝下來直到商代,中國黃河下遊,東方沼澤地帶,正在漸漸地轉入農耕事業了。這裏是否與大禹治水的故事有關,現在無法詳知,但現存的《詩經·商頌》裏,明明說到大禹治水,使民得安居耕作,則可見禹的故事,不僅限於西方夏部族,即東方商部族裏,也一致尊奉的了。因此我們不妨設想,中國古代東方平原沼澤地帶的農耕事業,或是隨著夏王朝之勢力東伸而漸漸傳播的:

但我們莫錯想為古代中國,已有了阡陌相連,農田相接,雞犬之聲相聞的境界。這須直到戰國時代,在齊、魏境內始有的景況。古時的農耕區域,隻如海洋中的島嶼,沙漠裏的沃洲,一塊塊隔絕分散,在曠大的地麵上。又如下棋般,開始是零零落落幾顆子,下在棋盤的各處,互不連接,漸漸愈下愈密,遂造成整片的局勢。中國古代的農耕事業,直到春秋時代,還是東一塊,兩一塊,沒有下成整片,依然是耕作與遊牧兩種社會到處錯雜相間。這一層要求我們轉移目光說到西周的封建形態上。

周代的封建,本是一種集團的武裝移民,一麵墾殖,一麵屯戍。一隊隊的西方人,周部族及其親附部族,也有貴族,也有平民,由中央鎬京選定了一個軍事據點而兼可耕作自給的地麵,派他們遷徙去駐紮下來。內部核心,築著堅同的城圈,外圍簇聚著許多耕地更遠的外圍,再築一帶防禦用的或斷或連的土牆,這叫做封疆。封疆之內,是他們的國土,封疆之外,則依然是茫茫一片荒地,盡有草澤、森林、山陵、原陸,卻如孤島外的大海,沃洲外的沙漠,並不為封疆以內的人們所注意。那些分散各地的封疆區域,相互間也常通聲息,對周天子中央王室,亦常有往來。這裏便需要不斷的道路工程之修整。周王室便憑籍著這幾條通路,和幾十處農業自給的軍事據點,來維係他當時整個天下之統治。周代的封建製度,不啻是張羅著一個嚴密的軍事要塞網。在此網的內外,亦有許多原來存在的農耕區域,亦逐漸采取同樣的規模,取得周天子之承許,各各劃定封疆,保留其封疆以內之處理自由權。西周以來的封建,便以這種點和線條的姿態而存在。

若論廣大地麵上,還有不少停滯在遊牧而兼狩獵為生的社會,他們為封建武力所驅迫,隻能遠遠的退居於較為高瘠的,或較為低濕的,山丘地帶或湖澤地帶,過他們較原始的生活。他們沒有城郭、宮室、宗廟、社稷、衣冠、車馬,一切農耕社會所有的文物製度。他們既沒有這些,他們也不能遵奉周天子所定下的各種禮樂儀文。他們亦時或向周天子,或其踞地附近的大諸侯進貢,甚至互通婚姻,但以不在整個封建製度之內,因此當時人觀念中,不認他們為諸夏,而隻當是四裔,“裔”便是邊外之意。所謂蠻、夷、戎、狄,隻是在各個農業封疆之外圍的。我們隻要明白得此種情形,始知蠻、夷、戎、狄並不是指一種或幾種異族盤踞在中國之內地。他們有許多一樣是中國人,一樣是諸夏,而且全錯雜夾居在中國諸侯間。隻因他們的生活,即他們的文化較原始,較野蠻,並不像當時諸夏般,進步到同一的水準而已。一到周室中央勢力崩潰,諸侯相互間失其聯係,又各有內亂,則此分錯雜居在各封建中間的蠻、夷、戎、狄,自然也要乘機竊發。春秋時代之四夷交侵,並非全是外國異族向內侵入,有些是中國內部秩序之失卻平衡而引起的紛擾。

我們再進一層來稍稍敘述當時封建諸侯封疆以內的大體情形,這些便是將來秦、漢時代新中國的胚胎。通常的城圈,大概不過方五裏左右的大小。裏麵的貴族,掌握著政治、經濟、武力、文化各項大權,“宗廟”是他們一切的中心。最尊的宗廟,祭奉他們的始遷祖,即始封此土的第一代。根據對此始祖血統上的親疏,而定其政治上地位之高下,及其應得經濟權益之多少。這始遷祖的直屬嫡支長子,世襲為此城的君主。依次而有的各個分支,則為卿、大夫、士,有其各分支的家廟。臨祭同一廟宇的同宗,常是出征同一旗幟的同族。同宗是指同一廟宇同一神。“宗”字是一座廟與一個神。同族是指同一隊伍作戰。“族”字是一麵旗與一支箭。一切貴族子弟,皆是武裝的戰士。戰車甲胄藏在宗廟,臨時分發。出戰和凱旋,都要到廟裏虔祭。有職掌一切禮器、樂譜、祈禱、文件,以及天文、曆法、占卜、醫藥種種世襲的專官,都附屬於宗廟,成為一個貴族家庭特有的學術集團。其他尚有社稷、宮室、倉廩、府庫諸建築,以及一批為這城圈裏的貴族所特用的各種工商人,亦皆世襲其事,住在為他們所指定的區域裏。其次便是平民的陋巷,和指定的市場。

城外的土地,可以分為“耕地”與“非耕地”兩種。耕地由貴族依血統親疏分割,各自領到分土後,再分割與各自的農民。大體均等劃分,每一農戶,以壯丁成年者為單位,領耕地百畝,繳什一之稅,年老和死亡退還。這是一種均等授田製,即所謂“井田”。耕地以外,則為非耕地,又分山林、池塘、牧場等等,大體由貴族自己派人管轄,不再分給。尋常農民不得擅入伐木、捕魚、獵獸、弋禽,違者以盜賊論。貴族在特定的節令,施行大圍獵或大捕龜等,其直屬農民亦得相隨參加,籍以練習作戰或供娛樂。漁獵所得,貴族以祭享的名義使用外,亦頗賜齎農民,各沾餘潤。那些農民亦各築土功,聚室為居。有小至十室為邑的,也有百家以上的。照周初製度,最大的封國,不過方百裏。大抵離城郊五六十裏以外,便是此封國的邊疆,在此則另有一套防禦建築,隻是寬寬的,高高的,堆成土堤岸,上麵多栽樹木,作為疆界,擇交通要口則設關守護。這是一個國和一個文化社會。外麵便是遊牧社會戎狄出沒遷徙之所。

上述的封建製度,直到春秋時代,依然還在進展。各個封國自己漲破了他原來方百裏方七十裏的封疆,像蜜蜂分房般,更向四圍近旁展伸。西周時代是天子封建諸侯,春秋時代則變成諸侯封建大夫。春秋時代的大諸侯,他也如西周天子般的王畿千裏,由他們分封的大夫,則如西周天子的畿內諸侯一樣。如此各諸侯封疆日擴,農耕社會及城郭文化的區域日辟,遊牧部落以前散漫雜居在平原草澤地帶的,現在漸漸驅迫漸漸榨緊而退入山嶽地帶。直到戰國,大強國隻有九個乃至七個,七國加宋與中山為九。他們還沿襲西周乃至春秋以來封疆的舊觀念,在相互國境上,各自築成幾條長圍牆。而在他們的內部,幾乎到了雞犬相聞、農田相接的規模。遊牧部族逐步退避,才慢慢變成“內中國而外四夷”的局麵。將來秦始皇帝統一六國,把北方三國秦、趙、燕的向北圍牆連接起來,便成中國史上之所謂萬裏長城。其在中國內部的一切圍牆,則全都撤毀。而一切遊牧部落逗留在長城以外的,同時也成立了一個匈奴國,與長城內農耕社會城郭文化相對抗。這幾乎又是上古黃帝、神農東西相抵的形勢,隻不過現在是換成南北相抗而已。

若論匈奴部族之祖先,《史記》上說他是夏後氏之苗裔,又說他原是上古史上的山戎、獫狁、葷粥,以及春秋時代的赤狄、白狄之類。並非由其種族血統與中國人不同,實因其生活文化上與中國人差異,因此而判劃兩分,這是未必不可信靠的。我們很難說匈奴族的遠祖,定與中國華夏係的遠祖中間沒有血統上的關係。隻因後代人不懂古代的生活和觀念,因而反覺太史公的話離奇了。

現在再要說到封建崩潰後之新社會。封建社會在春秋時代繼續發展,同時也即繼續走上了崩潰的路子。封建社會是各有封疆的,各各關閉在各自的格子裏麵。上麵說到諸侯們各自漲破了他們的格子,如蜜蜂分房般各自分封,此種形勢雖可說是封建形勢之繼續發展,其實也即是封建形勢之開始崩潰。尤其是幾個本來建立在外圍的諸侯,如南方的楚,在今湖北北部;西方的秦,在今陝西東部;北方的晉,在今山西南部;東方的齊,在今山東東北部,他們處境特別優越,他們的封疆可以無限展擴。更如楚國,專心兼並漢水流域的姬姓封國,大為春秋時代諸夏所不滿,因此相互擯之為蠻夷。其他如秦國則西並諸戎,晉則北並諸狄,齊則東並諸夷,楚亦並南方諸蠻,隻為他們侵占的是遊牧部族的疆土,而並非封建諸侯,因此較不為當時國際道義所指摘。他們擴地日大,未必一一分封子弟宗族,而往往暫時派一大夫去管理。這樣一來,郡縣的新國家,便逐漸形成,其姿態與性質,與舊的封建國家絕然不同。到戰國時,七個乃至九個大強國,幾乎全是郡縣的新國家了。所以到秦始皇帝統一,隻要不再封建,全國便成一郡縣係統。

諸侯、卿、大夫貴族階級的勢力,各自漲破封建格子,向外發展,這是曆史上記載得很明顯的。而同時平民社會,農耕村落的勢力,亦同樣的漲破封建格子,向外伸展。此層較不顯著,然其影響之大,或者猶在前一事實之上。農民授田百畝,這是他的格子。井田地區以外的非耕地,包括山林藪澤廣大地麵,乃貴族私有的禁地,並不在授受分配之列,一般農民不得享用。但農民社會到底也要漲破他原有的格子。那時的封建律令,禁不住農民們私自走進貴族的禁地,即“非耕地”去,燒炭伐木,捕魚獵獸,尋找他們的新生活。這一種趨勢,在春秋中葉已逐漸見端,尤其在土狹人稠,田畝不敷分配的國家如鄭如晉,最先出現。那種憑藉貴族禁地作新生活的農民,在貴族眼光中看來,是犯法的盜賊。所以那時的盜賊,是不在城市而在藪澤的。封疆外戎狄的劫掠,逐步少了,封驄內盜賊的攘竊,卻逐步的多了。直到貴族階級感到禁無可禁,隻好讓一步開放禁地,無論樹木鳥獸,都允許農民捕捉斬伐,隻在攜出變賣經過禁戒線的時候,貴族向他們抽收相當於地租般的一筆額定的款項。這一種遊離耕地的新生活,遂漸漸成為新世界中自由的新工人與新商人。而此種抽收,本來是帶有懲罰意思的,如《孟子》書裏的所謂“征商”的“征”字,便是這個來源了。直到漢代,一般見解仍以農業為法定的本業,而看非農業的工商雜業為一種不法事業,稱為“奸利”,其淵源正自封建社會而來。戰國時代的“廢井田開阡陌封疆”,也是漲破封建格子之一例,此下再有詳說。

農民漲破井田格子,而侵入貴族禁地,找尋新生活,便漸漸有工商職業之產生。同時相隨於國家規模擴大,而戰爭規模同時擴大,車戰漸變為步兵戰,軍隊以貴族為主體的漸變成以平民為主體。大量農民開始服兵役,有因軍功而成為新貴族的。如此農民漸漸轉化成工人、商人與軍人,農民經濟繁榮,學術亦流到平民社會,遂成秦、漢以下士、農、工、商、兵的新社會。大抵在東方采較自由的態度,工商事業活潑,因而遊士激增,社會知識與文化一般水準易於提高,此以齊國為代表。西方則比較接近統製的態度,厲行兵農配合,積極獎勵耕戰,壓抑工商自由,因而社會私家經濟不活潑,知識文化一般水準較低,遊士亦少,此以秦國為代表。秦國遊士皆由東方去。最後西方武力戰勝東方,但東方文化亦戰勝西方。漢代仍有“東方出相西方出將”的情形,那已完全是平民社會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