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此下再說到東周、春秋和戰國時代。東周以下春秋、戰國時代從政治意識與政治形態的進展上看,可以說是從“霸諸侯”到“王天下”的時代。春秋二百四十年是霸諸侯的活動時期,戰國二百三十年則為王天下的活動時期,用現代術語來說,霸諸侯是“完成國際聯盟”的時期,王天下是“創建世界政府”的時期。
當西周王室避犬戎之禍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以後,周天子在政治上共主的尊嚴,急速崩頹,封建諸侯相互間的聯係亦因此解體。列國各務侵略,兵爭不息,各國內部亦政潮迭起,篡弒相尋,因此更招致異族戎狄侵淩之禍。(戎狄詳細見下)在此局麵下,便有霸者蹶起。當時的霸業,便是諸夏侯國間的一種新團結。霸業最先創於齊,以後則落於晉(今山西省曲沃附近)。齊國薑姓,為周代之姻戚;晉國姬姓,為周代之宗族。所謂霸業是要把當時諸夏侯國重新團結起來,依舊遵守西周王室規定下的封建製度和封建禮節。對外諸侯間不得相互侵略,對內禁止一切政權的非法攘奪。如此便逐漸形成了一個當時國際間的同盟團體,又逐漸製下了許多當時的國際公法。他們在名義上仍尊東周王室為共主,實際則處理一切國際紛爭與推行一切國際法律的,其權皆由霸國即盟主任之。凡加入同盟的國家,每年皆須向盟主納一定的貢賦,在經濟上維持此同盟的存在。遇有戰事,經盟主召集,凡屬同盟國家,皆須派遣相當軍隊,組織聯軍,聽盟主國指揮作戰。凡屬同盟國,遇有敵寇,均得向盟主國或其他同盟國乞援。同盟國家相互間,則不得有侵略及戰爭。凡遇外交爭議,皆由各國申訴於盟主國,聽候仲裁。其性質較嚴重者,則由盟主國召集各同盟國開會商處。爭議之一方不服仲裁,得由盟主國主持聲討。各同盟國內部政爭,亦同樣由盟主國或同盟國仲裁。常有國君理屈敗訴,卿大夫理直勝訴的。至於新君即位,均須得同盟國承認。若由內亂篡弒得國,同盟國不僅不加承認,並可出師討伐,驅逐叛黨,另立新君。遇有國內災荒等事,同盟國均有救濟之義務,亦由盟主國領導辦理。當時許多諸夏侯國間,完全靠了這一個國際組織,保持他們對內對外的安全,達於百年以上。我們可以說春秋時代的霸主,在政治名分上,雖不如西周王室之尊嚴,但在政治事業的實際貢獻上,則較西周王室更偉大。
在當時不參加此等同盟事業的,在北方則為戎狄,在南方則有楚國。這些在當時都認為不屬於諸夏之內的。戎狄大多是遊牧部落,與諸夏城郭耕稼的生活不同,文化較低,因此頗少加入。楚國則僻在江、漢之間,與北方諸侯相隔亦遠。舊說其國都在今湖北省之江陵,然恐當在今湖北襄陽、宜城一帶為是。他誌在兼並,亦不願加入聯盟,自受拘束。後來北方諸戎狄,經同盟國壓製,漸不為患。獨剩南方楚國,乘機並吞漢水、淮水一帶的小諸侯,變成一特別強大的國家,與北方的國際同盟雙方對峙,時起鬥爭。到後來,楚國亦漸受北方諸夏的文化感染,漸知專靠武力,無法並吞北方諸侯,遂亦要求加入同盟團體,以得任盟主為條件。一麵可得同盟國每年貢賦,有經濟上的實利,一麵亦可滿足他在國際上光榮地位之野心。於是南楚北晉,更番迭主中原諸侯之盟會。在當時曾舉行過一次極有名的弭兵大會(西元前五四六),即由楚國新加入國際同盟團體而召集。楚國以外,西方有秦國(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方有吳國(今江蘇省吳縣)與越國(今浙江省紹興縣),亦模仿楚國先例,先後加入同盟團體,而為其盟主。楚國、吳國當時稱為荊蠻,吳國雖亦姬姓,與周人為近親,但遠封江南,早與荊蠻同化。越國則為百越。荊蠻、百越同非諸夏係統,自從他們加入同盟,中原諸夏文化,遂逐漸由黃河流域推擴到長江流域。秦國為贏姓,初本東夷之一支,封在西土,又雜有戎風。秦國加入諸夏聯盟,這是當時黃河流域東西雙方又增了一度的結合。因此我們可以說,當時霸業的逐漸擴大,即是諸侯間聯合的逐漸擴大,亦即是中國國家民族大一統事業之逐漸進展與完成。春秋時代幾乎全是這一個霸業活動的時代。
但是春秋時代的霸業,論其實際,是向著兩個方麵同時並進的,一方麵是朝向“和平”,另一方麵則朝向“團結”。和平與團結,本是同一要求之兩麵。因此在當時雖然不斷的提倡國際聯盟弭兵大會等種種和平運動,而同時國際兼並的趨勢也還在進行。總論春秋時代,可考見的諸侯,約有一百三十餘個,而後來較大的隻剩十二國(此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其名如下:
魯、齊、晉、楚、宋(今河南商丘)、衛(今河南滑縣,遷濮陽)、陳(今河南淮陽)、蔡(今河南上蔡,遷新蔡,又遷安徽壽縣)、曹(今山東定陶)、鄭(今河南新鄭)、燕(今河北北平)、秦(今陝西鹹陽)。
直到戰國中晚時期,變成七雄並峙:
秦(今陝西鹹陽)、魏(今河南開封)、韓(今河南新鄭)、趙(今河北邯鄲)、燕(今河北北平)、齊(今山東臨淄)、楚(今湖北宜城,遷安徽壽縣)。
那時霸諸侯的事業,再不為世所重,幾個大強國,漸漸夢想著王天下。“王天下”是一種代替周王室來重新統一天下的意思。最先是各國相互稱“王”,表示他們的地位已與周天子平等。以後則更強大的改稱“帝”,以示比較諸王的地位又高一層。直到秦國統一六國,秦君遂自稱“始皇帝”,“皇帝”的稱號,是連合古代統治者最尊嚴的稱號“皇”和“帝”兩名而成,表示秦代的統治,已超出曆史上從古未有之境界。我們若從中國古史上國家與民族大統一完成之曆程觀之,秦始皇帝的統一,實在是一點不差,已達到這一進程之最高點了。
在當時中國人眼光裏,中國即是整個的世界,即是整個的天下。中國人便等於這世界中整個的人類。當時所謂“王天下”,實即等於現代人理想中的創建世界政府。凡屬世界人類文化照耀的地方,都統屬於唯一政府之下,受同一的統治。“民族”與“國家”,其意義即無異於“人類”與“世界”。這一個理想,中國人自謂在秦代的統一六國而實現完成了。所以《中庸》上說: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這種境界,便是說全世界人類都融凝成為一個文化團體了。隻在這一種境界下的最高領袖,才如上帝般,一視同仁,不再有彼我對峙的界線了。隻有他受了全世界人類之尊親,所以說他是“配天”,與天為配,這才當得上“天子”的稱號。這是當時中國人政治、宗教合一同流的大理想,我們在下一章裏再要述及。
七
現在我們把上麵所說再加以簡括的綜述。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和”與“國家凝成”兩大功業,共分為五個階段而完成。最先是禪讓製度,由各族互推共主,此為唐、虞時代。其次為王朝傳統製度,各族共認的王朝,父子相傳(如夏)或兄弟相及(如殷,兄弟相及隻是父子相傳之變相,最後還要歸到父子相傳)。繼世承繩,為天下之共主,此為夏、商時代。又其次為封建製度,諸侯由王朝所建立,而非王朝由諸侯所尊認,此為西周時代。其次為聯盟製度,由諸侯中互推霸主,自相團結,王朝退處無權,此為春秋時代。最後為郡縣製度,全國隻有一王朝,更無諸侯存在。此為戰國末年所到達的情形。在此國家體製的逐步完成裏,民族界線亦逐步消失,這是中國史上民族融和與國家凝成之五大時期。當秦始皇帝開始統一,適當西曆紀元前二二一年,那時西方希臘已衰,羅馬未盛,他們的文化進程中,早已經曆過不少個單位與中心,但在中國文化係統裏,卻始終保持著一貫的傳統,繼續演進,經曆兩千多年,五大階段,而終於有這一個在當時認為理想的“世界政府”之出現,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莫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