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塑造品牌出神入化3(1 / 3)

李嘉誠等人與凱瑟克繼續“講數”(談條件),雙方分歧仍頗大。華資財團告辭,商議對策,約定下次談判。李嘉誠不想表現的太積極,他一如收購港燈一樣,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時機。此際,香港股市一派興旺,攀上曆史巔峰。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扶搖直上的香港恒指,受華爾街大股實的波及,一瀉千裏。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點,被迫停市後的26日重新開市,恒指再瀉1120多點。股市殘骸遍地,一片哀號。

香港商界,多驚恐萬狀,形如過河泥菩薩,自身難保,哪有餘勇卷入收購大戰?自救乃當務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約四成,凱瑟克寢食不安;李嘉誠的百億集資計劃剛出台,能否如願,當屬未知數。李嘉誠的“百人救市”,成為當時黑色熊市的一塊亮色。證券界揣測,資金用途,將首先用作置地收購戰的銀彈。

正如一場暴風雨,來得猛,去得也快。等到3年底,墮入穀底的恒指開始回攀。銀行調低貸款利率,地產市況漸旺“地址股市”,純地產建築股占全港總市值的31%,地旺股旺,股市淡友皆以大好友的麵目活躍於市場。農曆大年剛過,收購置地的傳言再次起落,華南虎再度出山。

事後,報章披露,1988年二、三月間,李嘉誠等華南翹楚,多次會晤西門·凱瑟克及其高參包偉士。一直善於等待、捕捉時機的李超人,何不借大股實中,怡置係撲火自救,焦頭爛額之際趁火打劫呢?股災中,置地股摔落到6.65港元的最低點,就以雙倍的價格收購,也不過13港元多,仍遠低於李嘉誠在股災前的17港元的開價。

原來,根據收購及合並條例,收購方重提收購價,不能低於收購方在6個月內購入被收購方公司股票的價值。10月股災前,華資大戶所吸納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過10港元的(每筆交易的內容全部儲存於聯交所電腦)。這就是說,假設以往的平均收購價是10港元,現在重提的收購價,不得低於10港元的水平一個月後,則不受此限。

4月中旬,正是股災發生後的整6個月。這一時期,置地股從6.65港元的最低點回升後,幾乎膠在8港元的水平線上徘徊,仍低於股災前的水平,對收購方有利。

到4月初,李嘉誠以廣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該公司股東會。他首次向輿論透露了長實持有置地股份,是作長期投資,並無意出任置地董事參與管理。

“天機泄露”,華南虎吞並老獅子的現代寓言充斥市場,愈發甚囂塵上。

4月底,以超人為首的華資新財團草擬函件致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東年會上,增加一項重任新世界主席鄭裕彤、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為董事的議案。華資新財團捏有王牌——合持股權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

市場上僅就這事已經沸沸揚揚,置地股價如同被陽光直射的溫度計,猛地一跳,急竄到8.9港元。這是股災之後,置地股日各項幅最大的一天。

但是凱瑟克豈會束手就擒呢?他與包偉士急謀對策,布置反收購。

在4月28日,怡和策略與所控的文華東方發布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由略低於35%增至41%。對華商眾豪來說,這不啻當頭一棒。精明的李嘉誠亦意識到事態的嚴竣。怡策與文華東方股權的變化,雖與置地無直接關係,卻是怡和拋出的反撲信號,其後,怡和將會隨機拋出係的反收購措施。

月底月初的幾天裏,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團的榮智健,數次晤麵,商討對策。為防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必須趁另一反收購舉措未出籠前,向怡和攤牌。這一切似乎在凱瑟克的預料之中,素有耐心的李嘉誠不得不先出一招,再伺機還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後,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榮智健等,赴怡和大廈與西門·凱瑟克、包偉士談判。雖然是短兵相接,雙方都很彬彬有禮。李嘉誠開門見山,說明本財團收購置地的誠意,提出以12港元/股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權。

凱瑟克亦單刀直入,坦率且堅決地表明否定意見:“不成,必須每股17港元,這是去年大股災前你鄭重其事開的價格。李先生素以信用為重,不可出爾反爾。置地隻是市值下降,實際資產並未損半點,如何就從17港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誠平靜地說道:

“凱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話,一定還記得,這17港元並非雙方敲定的成交價,都表示繼續談判重新議價。你我都在商場呆過這麼多年,我想你一定不會‘市價是一切價格的依據’這一商場規則。現在置地的市價才8港元多一點,我們以高出市價近4成的價格收購,怎麼能說收購價下跌了呢?”

雙方說話都綿裏藏針,話裏含有揶揄之意。氣氛凝聚著濃烈的火藥味。素有“沙膽彤”之稱的鄭裕彤,以咄咄逼人的口氣又挑起新一輪較量:

“既然和談不攏,那隻好市場上見。我們四大集團將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全麵收購。按證券交易慣例,收購方的出價高出市價兩成以上,便可在市場生效,置地的公眾股東會站在我們一邊!”

包偉士以牙還牙,說:“我們將奉陪到底——隻要你們不怕攤薄手中的股權的話。置地不是九龍倉,更不是港燈,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偉士半含半露,無疑又把殺手鐧拋出來。

華英雙方最後達成妥協:

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間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占置地發行總股份的8.2%,所涉資金18.34億港元。

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路過25%增至33%多,控股權已相當牢固。恰和“更勝一籌”的是協議中有個附帶條款,長江實業華資財團在7年之內,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係任何一間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市數年之久的置地收購戰,就以這種結果降下了尾幕。看好這場收購的證券界輿論界均大為失望。一些華文報刊在報道結局時,稱這是“一場不成功的收購”。有些英文報刊則稱這次戰役是“華商滑鐵盧”。

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這次為何不決一死戰,較個高低勝負而就這麼草草收兵了呢?市民們都感到特別的納悶。事後,傳媒不斷披露材料,使人們能窺其內幕之斑。現綜術如下:

包偉士拋出的殺手鐧,是置地將步文華東方後塵,如法炮製。文華東方按4.15港元/股的價格,發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加怡策的控股權。

恰策認購文華東方新股後,所持股權必超過35%的全麵收購觸發點,怡策按收購及合並條例向文華東方小股東提出全麵收購。由於收購價(4.15港元)低於該公司資產值(估計約6港元),文華東方少數股東對收購計劃反應冷淡,這正中怡和下懷,不必動熏大量資金,又可使所持文華東方股權超過收購觸發點(現有股東可按其權益認購,也可放棄)。這樣,怡策所持的股權由35%增至41%,文華東方可從萬無一失,收購方不可能通過全麵收購使其控股數過50%的絕對數——因為被收購方可反收購,能輕而易舉再增購9%的股權,以達到過半的絕對控股量。

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將會使華資財團陷於極被動的局麵。置地從華資財團手中,以8.95港元/股的價格贖回8.2%股權,共耗18.34億港元資金。這意味著,置地總沽價為約223億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計,總市值也近200億港元。華資財團若想全麵收購達到50%略多的絕對控股權,得耗資100億港元以上。

事實上,怡和並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斃,在收購反收購的價格戰中,股價必會不斷地提高,華資財團欲獲全勝,所需的資金會遠遠超過這個數。華資回財團是否能在發起全麵收購的短暫限期內,籌措這麼多現金,尚是個未知數。現在,怡和控股數近26%,已優勢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