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塑造品牌出神入化2(3 / 3)

在這兒,李嘉誠對他的創業和成功作了一個極富有啟益的總結。看過之後,我相信對初創業和想創業想成功的人會大有收獲的。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重要的不在於它是不是發光這一事實,而是你如何去挖掘它,讓它發光。

十、欲在“怡置”苦戰八年

英資置地公司一直為老牌英資洋行怡和集團所控製,怡和集團的主席也理所當然的成為置地公司的主。曾經鼎鼎有名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地產商一一置地公司,擁有絕大部分香港商業金融中樞——中環的物業。這一切對於李嘉誠來說。有多麼巨大的誘惑力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控製了置地公司,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香港地產界“王中之王”。隻有傻瓜才會不去考慮,爭奪置地公司控製權,更何況一直以“最具野心”而著稱商界、且精明過人的李嘉誠呢?他那裏能夠輕易地放過眼底下置地公司這塊“誘人的肥肉”呢!

在香港島的繁華地帶,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地區,她的聲望如同麥迪遜大街、華爾街和主街一樣,是世界經濟陣容中最敏感的靈魂地帶。這裏鱗次櫛比地巍然矗立著一幢又一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而且一幢比一幢更加充滿神秘莫測的魅力。這裏既是左右香港經濟氣候的策源地,又是最容易受經濟氣候影響且波及麵最大的“敏感地帶”。

其中,有一幢高聳入雲的大樓,這幢圓形窗戶大樓而對著萬種風情的蔚藍色維多利亞海灣,它高深莫測地聳立在香港經濟的金字塔尖,且神秘地隱藏著一切一切……。

大樓各層中有許許多多的世界各國著名中心,以及香港有代表性的辦事處,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廈。大廈的頂層,就是香港經濟的支柱,也是香港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怡和財團,舊稱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於一八三二年在廣州設立,一八四一年將總辦事處遷來香港,逐步擴展成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公司。怡和公司最初靠的是販賣鴉片起家,以後逐漸將業務擴大,形成一家經營範圍廣大、實力雄厚的多元化國際集團。

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義在香港上市,從此成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並獲得“怡和王國”的稱號。

6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中國內地十年動亂的影響,英資集團對投資地產業持審慎態度。而新中國成立後,在華損失資產約一千萬英鎊的怡和財團,對香港的前途更是信心渺茫,因而大舉進軍海外,其中包括收購英國的怡仁置業、夏威夷及菲律賓的戴維斯製糖廠、中東的TTI石油及南非的雷尼斯綜合企業。不幸的是這些投資並不成功,其後多被出售。而華資財團趁機低價吸入大量地皮,積極發展物業。七十年代後期,由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香港地產大幅度增值,伴隨而來是華人資本的迅速膨脹,資產成倍,甚至是幾十倍地增長。

九龍倉、和記黃埔、會德豐、港燈集團等大型英資企業,先後落人華人財團之手。兩年前,香港便盛傳,華人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置地了。因為,華人財團幾乎是清一色的地產建築商,誰不垂涎置地在中區的豪樓名廈?

早在包玉剛收購怡和係的九龍倉時,怡和高層對華資的覬覦已有了防備。紐璧堅在財務顧問的協助下,重調全係控股結構,核心是怡和與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與怡和證券控製置地四成股權。置地反過來控製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權。證券分析家將此稱為“連環船結構”,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強化了抵禦外敵的能力。不過,連環船結構也有很大的破綻可尋。敵手若控得一船,就與另一隻連鎖的船,展開貼身肉搏戰了。一損俱損,後果將更不堪設想了。

1984年間,怡和置地雙雙進入低穀,累累債務使投資者信心大降,股價滑落。其中怡和最慘,市值才30億港元左右,置地情況稍好,仍有100億港元。柿子先揀軟的捏,市場一改原有的傳聞,說華資財團下一個目標是怡和,進而控得置地。

不時有股評家對怡置係統的防禦體係發表高見,有人稱互控的股權結構,如兩隻大閘蟹,各用一隻鉗子把對方鉗緊鉗死,然後又各騰出一隻鉗子來抵禦外敵。兩者雖然同係,同一位大班,而兩者股東利益並非一致,致使各伸出的一隻鉗子不能協調作戰。

又有人說,並非紐璧堅設計的互控結均不好,而是怡和大勢已去。若10多年前,怡和這頭雄師酣睡,亦無人敢擾其美夢,更何談鬥膽拽一根須毛下來。

西門·凱瑟克上台後不久,請英國拯救破產公司聞名的戴偉思,主理置地的業務。到1986年,他又從美國請來投資銀行家包偉士,重組怡置係結構。

西門·凱瑟克已看到互控結構的破綻。包偉士登場後,設計了怡置脫鉤的計劃。1986年10月,重組計劃出台,置地宣布將全資附屬公司牛奶國際分拆上市,爾後又宣布將另一間全資附屬公司文華東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據1988年6月號的《星島縱貿縱橫》,改組後的怡和係控股結構為:

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股權,怡策控26%怡控。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分別控置地11%和15%股權;分別控牛奶國際9%和27%股權。怡和策略控35%文華東方。凱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權,據傳在10~15%之間。這樣,凱瑟克家族的大本營怡和如銅牆鐵壁,同時又擊碎了覬覦者欲借收購怡和而達到控製置地的企圖。凱瑟克家族的主要利益在怡和,故而包偉士的傑作表現出該家族的內心。

有人說“包氏結構”顧此失彼;也有人說是凱瑟克家族“保帥舍車”。凱瑟克家族削弱了對置地的控製,外敵入侵置地的可能性也就相應增大。因此,證券界認為已交怡和遷冊海外、行將大舉走資的凱瑟克家族,有意將置地這塊大肥肉,懸在“垂涎欲滴”的華南虎麵前,徒價而沽,好卷資遠走高飛。

李嘉誠一直對置地擁有中區豪樓名廈情有獨鍾。經過70年代末80年代中的一係列收購,長實係實力大增。現在,置地被置於怡和核心結構的外圍,壯誌未酬的李大超人,豈有不購之道理?

市場言之確鑿,李超人與華資財團欲再次聯手合作,吞並垂暮獅子置地。1987年股實前12個月,各種收購的傳聞,隨股市衝天的中氣甚囂塵上。眾多財大氣粗的華商翹楚,均被會議言欲染指置地:長江實業的李嘉誠,環球集團的包玉剛,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新鴻基地產的郭得勝,恒基兆業的李兆基,信和置業的黃廷芳,香格裏拉的郭鶴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尚有股市狙擊手劉鑾雄,亦有意趁虛而入,狙擊這個龐然大物。

傳說劉鑾雄登門拜訪怡置大班,提出以16港元/股的價格,收購怡和控有25%的置地股權。西門·凱瑟克憤然拒絕,一則嫌劉氏心欲太貪,出價如此之低;二則劉氏在股市名聲欠佳,置地畢竟是怡和的“愛女”,“為父”總想為“愛女”找一個殷實厚道的婆家。

“心水”(頭腦)甚精的劉氏頓時無轍,悻悻告退。又有諸多“大粒佬”(大老板)接踵而至,一一拜訪凱瑟克大人。凱瑟克愈加囤積居奇,既不徹底斷絕眾獵手念頭,又香餌高懸。惹人欲罷難休,欲得不能。

這隻是一些小小的傳言,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了。李嘉誠的威名,凱瑟克早已如雷貫耳。他們還在港燈一役中交過手。超人出馬,西門·凱瑟克不敢怠慢,更不敢掉以輕心。李嘉誠表示願意以17港元/股收購25%置地股權,這比置地其時10港元多的市價,溢價6元多。西門·凱瑟克對這個出價仍不滿意,同時,他也未把門徹底封死,作出一副很坦然很有誠意的樣子:

“談判的大門永遠向誠心收購者敞開——關鍵是雙方都可接受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