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塑造品牌出神入化1(3 / 3)

信譽不是做人的目的,僅僅是經商的手段,是為了下一單生意,為了更多的盈利。在西風氤氳的香港,李嘉誠能將發大財與守道德較好地結合一體,實在難得。對這樣的一個“完人”,誰不願意與他做生意呢?

由此可見,既守道德,又生財有術者,實在是商家之上乘者。

三、名譽就是第二生命

李嘉誠視名譽如生命。他常說:“名譽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時候比第一生命還重要。”

在社交場合,李嘉誠對女明星、女藝員、港姐亞姐,素來敬而遠之,更怕與這些靚女合照。據說某刊重金懸賞,若哪位女藝員能像與阿(何鴻燊)一樣,同超人合照,可出40萬港元買她的照片。

有不少傳媒都談論到這麼一件事。

在何鴻燊的海港酒店開幕酒會上,李嘉誠正興致勃勃地與何鴻燊聊天。這時,珠光寶氣的藝員狄波拉笑容可掬地走來。李嘉誠見狀,“腳踏風火輪”,逃之夭夭——躲過了記者的鏡頭。

何鴻燊則與狄波拉貼站在一起,讓記者從各個角度拍個盡興。

照拍完了,何鴻燊回頭招呼李超人,卻沒有了人影,原來超人早逃得不見蹤影了。

李嘉誠視名譽為生命,他看重的實際上是清譽,而非榮譽。

比如香港人叫了他10多年超人,但他至今不認可這個稱呼,強調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李嘉誠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對他的諄諄教誨。因此,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一派謙謙君子之風,被人稱為儒商。

李嘉誠很懂得形象的重要性,尤其是形象的一貫性。

香港雖為英國人統治,但實屬華人社會。君子作風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因此,假若行為不慎或者不檢,都會破壞這一形象,從而帶來商業上的損失。

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北角的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他地產大業的基石,又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盛譽的老根據地。

70年代後期,香江才女林燕妮為她的廣告公司租場地,跑到長江大廈看樓,發現李嘉誠仍在生產塑膠花。而此時,塑膠花早已過了黃金時期,根本已無錢可賺。

長江地產業當時的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但李嘉誠卻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林燕妮甚感驚奇。她說李嘉誠“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

“長江大廈租出後,塑膠花廠停工了。不過,老員工亦安排在大廈裏幹管理事宜。對老員工,他是很念舊的。”

在另一場合,有人提起李嘉誠善待老員工的事,說:“怪不得老員工都對你感恩戴德。”

李嘉誠說:“一間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一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李先生精神難能可貴,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養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麼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

商人皆為利來,隻要賺錢。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廠沒有效益,關閉是無可厚非的。

都說商場是無情的。李嘉誠卻化無情為有情,上演一幕動人的人情戲。李嘉誠“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的觀念,很值得我們深思,給予我們教益。

唐太宗李世民將舟比喻為皇帝,將水喻為民眾,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嘉誠的觀念與唐太宗的十分相似,不同的是,李嘉誠將其闡發在商場上。

確實,沒有廣大的員工賣力苦幹,最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難鳴,成不了氣侯的。相反,企業富有凝聚力,員工精誠團結,為老板出力,這個企業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誠在談到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時說:

“員工是替公司賺錢的,是對公司有貢獻的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就憑他們對整個家庭的巨大貢獻,他們也實在應該取其所得。

“不是老板養活員工,而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公司應該多謝他們才對。

“對我自己來說,股東相信我,我能為股東賺錢則是應該的。我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我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李嘉誠深深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真理。

李嘉誠是這樣說的,同時他也是這樣做的。而且是一貫身體力行。一致同心同德,肯替上司賣命的軍隊才會堅不可摧。一個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同樣的,如果沒有員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公司又怎麼能賺大錢呢?而要員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將心比心,就要讓員工得到他們勞動的所得,關心他們的利益。

員工養活公司及感謝員工的觀念無疑是李嘉誠企業成功的一條決竅。

五、克製自己平易近人

善待他人,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事態度,即使對競爭對手亦是如此。商場充滿了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能做到這一點,不少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彙報》曾刊登李嘉誠專訪,主持問道:“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經曆那麼多艱難風雨之後,您為什麼對朋友甚至商業上的夥伴,都十分的坦誠和磊落?”

李嘉誠答道:“最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節省你自己,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

“講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對於這點,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老競爭對手怡和。李嘉誠鼎助包玉剛購得九龍倉,又從置地手中購得港燈,還率領華商眾豪“圍攻”置地,李嘉誠並沒為此而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戰役之後,他們都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地產項目。

“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願與你合作,並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隨李嘉誠20多年的洪姑娘洪小蓮,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盤滿缽滿!”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商場上,人緣和朋友顯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場上交朋友的前提,誠實和信譽是交朋友的保證。就像在積累財富上創造了奇跡一樣,李嘉誠的人緣之佳在險惡的商場同樣創造了奇跡。李嘉誠生意場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幾乎每一個有過一麵之交的人,都會成為他的朋友。

李嘉誠在生意場上隻有對手而沒有敵人,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我們目審李嘉誠的箴言:“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千裏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跟隨李嘉誠創業的“老臣子”盛頌聲在1980年談到長江實業的成功原因時說:

“靠李嘉誠先生的決策和長江實業同仁上下齊心苦幹。

“李嘉誠先生作決策快速而準確,這麼多年來從沒有看錯過人,沒有作過錯誤的決定。

“長江實業盈利近10億港元。這麼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員總數不足兩百。

“李先生每天總是8點多鍾到辦公室,過了下班時間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這就使長江實業成為一間最有衝勁的公司。

“事業有成之後,李嘉誠又盡量寬厚待人,使和他合作過的個人或集團,全賺得盤滿缽滿。這便奠定了長江實業今後更大發展的基礎。”

兢兢業業是一家公司興旺的基礎,而與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誠一貫的精神準則。

願李嘉誠的故事能給我們深思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