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上,別人這種強加於李嘉誠的臆想,則是一個比真正的廣告更深人人心的廣告。
五、出奇製勝借花獻佛
1996年新春間,長實集團發展的嘉湖山莊舉行了豐富多彩的賀歲活動。除了舞龍舞獅這些傳統項目,此外還別出心裁花樣翻新的是一副掛在大廈外牆的對聯,十分矚目。
該對聯寬25英尺、長175英尺,約18層樓高,顏色以紅、金為主,象征鴻運當頭、財源滾滾。
對聯上麵寫著“嘉湖千家賀新歲,山莊萬戶慶春風”14個大字,氣勢磅礴地俯瞰整個天水圍區,令整個地區平添不少新春氣息,為區內及於春節期間前往天水圍區的市民帶來好運。這副對聯因其奇大而成為春節期間人人爭談的話題。
此外,大年初七,香港公益金與長實舉行全港首次新界西北區公益金百萬行。李嘉誠、李澤钜、洪小蓮、李業廣等出席,年初七是“人日”,李嘉誠特地向來訪百萬行活動的記者大派紅包,每封200港元,出手闊綽。
香港《信報》以《慨將全年袍金作利》為題形象比喻報道此事說:
“李超人每年隻象征式收長實董事袍金5000元,但昨天收到‘超人’利是(紅包)的記者保守估計也有四五十人,‘超人’支出肯定不止5000元,然則今年‘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性耗盡!”
春節是中國人的第一大節,此時最容易溝通感情。李嘉誠深諳人們心理,抓住這大好時機,利用賀歲活動拉近人們的距離,推介嘉湖山莊。
別出心裁的巨幅對聯出奇製勝,是一個“超人”的廣告。
給記者派利是,顯得自然大方。取悅記者,實際上也是在製作廣告。
從這我們不得不驚歎李嘉誠絕妙的商業意識,真不愧是商界超人!
厚備栽物一代儒商
——形象至上的圖片
中華民族有句訓誡:成由儉,敗由奢。李嘉誠正是用它勉勵自己作為節儉的典範。還聲言:“不是老板養活員工,而是員工養活公司。”這種崇高思想品德,贏得了社會愛戴,信守諾言,有口皆碑。這一真情寡語的形象回饋了他無盡的生意。
一、樸素簡單就是幸福
1995年8月,香港《文江報》刊出有關李嘉誠的訪談錄。李嘉誠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簡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李嘉誠的房子。仍是1962年結婚前購置的深水灣獨立洋房,30多年一如既往。作為香港首富,他並沒有住進頂尖級的豪宅區。
李嘉誠有兩艘遊艇,已用了多年,現在已算不得豪華了。
最有目共睹的是李嘉誠的衣著。他常穿黑色西服,不僅不是什麼名牌,而且還比較陳舊。
李嘉誠自己曾說:“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我都不怎麼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10雙有5雙是舊的。皮鞋破不了,扔掉太可惜,補好了照樣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經用了好多年。”
在公司裏,李嘉誠與職員一樣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大眾泡沫盒飯,他照樣吃得津津有味。
李嘉誠不抽煙,不喝酒,也極少跳舞,唯一為超人推崇的嗜好,是打高爾夫球。
李嘉誠為公益事業“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卻是如此儉樸,確實令人深思。
中華民族古有訓誡:成由儉敗由奢。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可以積沙成塔,集腋成裘,1994年11月轟動香港的“垃圾婆”梁美春是一個典型例子。
她的身家財產保守的估計也超過了3億港元。但是,她卻天天以拾破爛度日,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家,一日三餐,就以撿來的隔日麵包、殘羹剩餘充饑。
《明報周刊》的記者曾問梁美春為什麼要對自己這麼苛刻時,她十分簡單然而富蘊哲理地說:“小富由儉,大富由天。”
梁美春的做法並不足取,但她的思想和言語確實能予人啟迪。
誠然,李嘉誠的財富並不是單靠節儉積攢而來,更多的是靠誠實經商賺來的。但我們仍然不能排除節儉在財富積累上的重要作用。
二、“君子生財取之有道”
李嘉誠莊嚴宣告:“我的金錢,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不白賺來的錢。”
在香港這個魚龍混雜的競爭社會,巧取豪奪而致富的人肯定不會太少。因此,金錢的多寡並非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
能像李嘉誠這樣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賺錢的,商界中堪為楷模。
1995年夏,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邵逸夫、曾憲梓、何鴻燊等多位富豪捐款籌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這是一個非牟利和非政治性的組織,目的在於凝聚力量,建立信心。使香港在1997年後繼續維持國際商貿及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李嘉誠創造了一個神話,他的不凡業績,將載人中國和世界華人經濟發展史冊。
1996年2月6日,長實集團宣布集資53億港元,這被輿論界看成超人又有新行動的信號。李嘉誠的神話並未劃上句號,他在內地數百億投資,大都是長線項目。進入全麵回報期,超人還渴望一飛衝天。
同時,1997年後,李嘉誠及他的旗下公司,將會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這以前,李嘉誠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早已成為香港商界、輿論界的美談。
李嘉誠出任10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長實公司帳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
這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長實係這樣盈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間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進入90年代,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
李嘉誠20多年維持不變,隻拿5000港元,按現在的水平,李嘉誠萬分之一都沒拿到。李嘉誠的經商天才在這裏表露無遺。
李嘉誠其實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說是以小利為誘餌釣大魚。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元袍金,卻獲得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自然也信任長實係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莫不步其後塵,紛紛購入。
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有公眾股東都守,長實係股票被招高,長實係股值大增。就這樣,李嘉誠每欲想辦大事,總會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袍金算不得大數。大數是他的持股份所得的股息的價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計有12.4億港元——尚未計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處。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隻能算精明。唯李嘉誠一類的商界超人,才具備經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誠又是其中最聰明的人,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目光隻會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隻求自己獨吞利益。恰好是一時賺得小利,而失去了長遠之大利。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李嘉誠卻正好相反,他舍棄了小利,而贏得了大利。
小利不舍,大利不來。這是定則。
李嘉誠說過:“如果一單生意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李嘉誠的意思是,生意人應該利益均沾,這樣才能保持久遠的合作關係。相反地,光顧二己之利益,而無視於對方的利益,隻能是一錘子買賣,自己將生意做斷做絕。
同時,李嘉誠是個魚與熊掌兼而得之的非凡之士。
李嘉誠控有香港最大的綜合性財團,成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華人首富。同時他又是個道德至上者。他說的每句話,莫不符合道德規範,堪稱道德聖典。他既是這般地說,亦是這般去追求的,謹慎小心,唯恐有什麼閃失。
西方商界,多推崇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要講道德,就匆匆涉足爾虞我詐的商場;要追求利潤,擊敗對手,就可以不擇手段了。
在他們看來,既要拜金,就沒有資格談道德、談仁慈、談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