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深謀遠慮穩中求進7(3 / 3)

在1992年10月5日,以和黃集團為核心的港方財團與中方在北京簽署深圳鹽田港發展合同。簽約儀式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國務院總理李鵬、副總理鄒家華及和黃主席李嘉誠出席儀式。

中方財團是深圳東鵬實業,占3成股權,港方財團有和黃旗下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熊穀組公司等,共占7成股權。控股權在和黃集團。

以當時價格算,合營公司總投資為50億人民幣,目標是建成與香港貨櫃碼頭互補的世界級鹽田貨櫃碼頭。

這項工程分幾期完成,第一期擁有2個貨櫃泊位和4個雜貨泊位,現已開始啟用,較大地緩解了香港貨櫃碼頭的壓力。

不過,鹽田港計劃卻曾遭到了馬世民的竭力反對,馬世民說:“我確實不讚成在內地搞貨櫃碼頭,因為1997年後,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區,我們在香港貨櫃碼頭做大,深圳又搞一個,等於搶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但是李嘉誠更具遠見卓識地說,深港間的大鵬灣是天然深水港,我們如果不搶先建鹽田港,那別的財團就會搶著去幹的,到那個時候,事態就成了“我們與他人對打”。

在珠海,和黃控得高欄深水港的發展權,這裏將成為珠江三角洲西麵的出海通道。鹽田港的約儀式可謂是最高規格,風頭一時無,再次為李嘉誠壯了聲威。

八、內地投資遍地開花

1978年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李嘉誠被邀請出席國慶典禮。欣賞煙花的時候,他既興奮又激動,想:“我可以為中國做些什麼事情呢?”

在這以前,聽說李嘉誠的兒子曾經這樣問他:“爸呀,我們賺這麼多的錢到底有什麼意義呀?”李嘉誠的回答很簡單:“賺錢多可以愛國回報社會嘛。”

在1978年,有潮州同鄉發起在家鄉興建大學,在未有其他人帶頭捐款前,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捐獻了3000萬港元,為日後汕大奠下了“根基”。1981年,中國政府批準興建汕頭大學。李嘉誠為此付出了龐大數目的金錢,還出了不少心血。到今天,李嘉誠捐了超過12億港元興建汕頭大學,而每年汕大需要的1.2億人民幣經費當中,七成是李嘉誠支付,而兩成是由廣東省政府撥款。

其實李嘉誠不僅僅隻資助了內地大學,而且還資助在港的大學。2000年的年初,香港公立大學宣布,商界名人李嘉誠答應擔任該校“攜手育才計劃”的榮譽讚助人,並捐出四千萬港元,資助公立大學購置地方以設立其港島區教學中心。這是該大學曆來所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主席李業廣在記者會上表示,這筆慷慨捐贈,使公大能夠購入上環信德中心匹樓一個逾三千一百平方米的單位,其分區教學中心計劃的規模亦得以擴大。

李業廣讚揚李嘉誠一向關心和重視教育。又透露李嘉誠在去年12月公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目睹眾多大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知識學問,學有所成又能貢獻社會,這與他的生平宗旨不謀而合,於是主動與李業廣聯絡,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支持該大學的分區教學中心計劃。

李嘉誠希望透過資助公開大學,激發更多香港人熱心支持終身教育,令每一個有誌求上進的人士都能完成接受高等教育的心願。公開大學的港島教學中心計劃,連購置物業及裝修設備預算耗資一億四千二百萬港元,已獲政府撥款五千萬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認捐一千五百萬元,李嘉誠慨捐四千萬元,其餘由公開大學的校內儲備金中撥出。

在最近,李嘉誠基金會又與三聯《讀書》雜誌合作舉辦“長江《讀書》獎”。三聯收店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創意設立的“長江《讀書》獎”,計劃從2000年起,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近5年來用中文書寫的學術與思想文化著作,並評選兩年來在《讀書》雜地上發表的文章,每部獲獎著作獎獲得30萬元獎金,每篇獲獎文章的獎金為3萬元。第一期的頒獎日期已大致定於明年4月。據有關的草案介紹,“長江《讀書》獎”的宗旨在於鼓勵學術積累與創新;激勵當代社會——文化變遷有密切關聯的嚴肅思考;推動思想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發現與提攜學術思考方麵的新秀;特別倡導與表彰在學術思想領域中具有原創性與想象力的書籍和文章。同時,該獎也從另外一層褒獎雙語學術——文化界有思想、有影響的作品,激勵作者的潛心創作與鑽研,促進讀書與思想文化界的學習與交流,推動全社會的讀書與思考風氣。

李嘉誠先生,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別捐資1100萬和500萬港元在廣東潮州市山區建起70所基礎小學之後,近日又表示,將繼續捐資家鄉幫助70所基礎小學完善教學設施,並幫助山區貧困學生就讀。

李嘉誠此次捐資幫助家鄉發展教育事業的計劃是:從1999年開始,每年資助70所基礎小學中的1500名貧困學生就讀;拿出一定資金幫助這些學校進行維修及一次性增添教學設備、體育器材和圖書等;還擬在70所基礎小學中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用於獎勵文明校園、優秀校長和教師等。

在不久之前,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地產有限公司最近以1.7億港元收購了東莞厚街鎮700畝的土地,成為其大舉進軍珠三角房地產業的又一印證。根據和記黃埔地產公司高級經理羅小姐的介紹,超低投入是李嘉誠先生的特點。珠三角過去幾年經過了房地產暴漲暴跌,有的房地產做不下去了。趁著這個機會,和記黃埔收購了東莞一家公司原先做開的別墅,又投資1億港元建了一家高爾夫會所,形成了現在的海逸高爾夫球場及413套別墅。

和記黃埔看中珠三角房地產有兩個原因,一是珠三角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地方與香港愈發接近,老百姓買得起樓了。再者,經過了市場的暴漲與暴跌,市場已經早成熟了,價格也比較平穩了,不再動蕩不安了。所以,和記黃埔在深圳未來的中心區買地16萬平方米,投資30多億港元建高級住宅區。二是李嘉誠先生認為,中國仍是全世界投資環境最好的國家之一,許多投資者到三角洲來要住,要玩,即使是別墅也能好賣。因此,和記黃埔地產雖然在珠三角發展房產,卻是麵對國內外兩個市場。

據說,和記黃埔在珠海已經買下了一塊32萬平方米的土地,在廣州黃沙也相中了一大塊地正在商談中,有大舉進軍三角洲之勢。但是與對待文化教育的熱忱相比,李嘉誠對政治似乎顯得敬而遠之,盡可能保持中立,做一名純粹的商人。不過,他也常常捐贈,往往是把錢扔下就不再多耗精力,一心打理生意。李嘉誠既不熱衷政治,也不疏遠政治,他事業的軸心仍是商業。

話又說回來,從最近的情形上看,李嘉誠似乎對政治顯現出比以往較多的熱心。據報道,李嘉誠在最近的一次接受香港傳媒訪問時,少有地對香港政治環境作出了批評。他指責香港目前的政治環境有問題,他因此決定放棄一項和海外財團在香港合作的過百億港元的20億新元投資計劃。他說,其集團一直希望在一個和諧的環境底下投資,也有記錄顯示以往香港經濟陷入低潮的時候,正是集團進行大規模投資的時候:“但在今日這樣的政治環境,我情願做少一點(生意)。”

但是,這位地產大亨拒絕清楚說明是什麼原因才讓集團決定“不會勉強去投資”,不過,他在訪問的時候卻表達了對香港一些政黨人士為所謂的“苦業主”向當地地產商施壓的不滿。

李嘉誠說,較早時有政黨人士要求他的公司別向那些付了訂金卻不履行買樓合約的人士追收差價,他形容這是“毀滅香港的合約精神”。也對另一些履行合約、繼續供樓的業主不公平,因為他們都供得很辛苦。

他強調自己並沒有對任何政黨持有敵視態度:“隻是有某個政黨——也不是某個政黨的全部人,而隻是其中一小部分人——如果想把香港合約精神這個有利的因素毀滅掉,你和我在這裏都不會開心。”

59歲的李嘉誠是香港長江實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他在香港、中國大陸與海外有多達600億美元的投資與業務。正是因為財雄熱大,所以,對北京的中央領導人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他在政治上向來保持低調,像這樣公開地批評香港的政治環境實屬罕見。

金融風暴爆發後,香港樓價從去年的高峰期下跌了逾五成,數以萬計在高峰期前後買樓的小業主與炒家都遭受負資產的噩運,一些已付了地產商買樓訂金的人士聲稱無法向銀行作足按揭,隻得放棄訂金、不履行買樓合約(港稱“撻訂”)。但按照合約,地產商再把樓宇以較低市價售出後,有法律權利向“撻訂”者追收原來價格和跌市價格的差額。市場上一般隻相信,地產商並不會對真正置業的小業主“趕盡殺絕”,但是有很多的“撻訂”者其實是企圖買樓轉售牟利的炒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