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深謀遠慮穩中求進7(2 / 3)

“如果VOD成功收購MMN,帳麵上會即時賺取318億元,而且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訊公司最大單一股東,占4.8%股權。可是,和黃欲擴大其股權,增加其影響力,則成本會加倍,而且,MMN的電訊業務,可與和黃配合,而VOD則與和黃的業務重疊。”該名分析員點出李嘉誠寧選MMN。棄VOD的重點。

“除了上述因素外,李嘉誠支持MMN是有其好處的,當然李嘉誠亦會考慮到,英國法例規定,一個集團不可同時擁有兩間電訊公司,VOD若成功收購,意味著orange一是摒棄在新公司之外,一是Orange的品牌將被取消,完全合並在VOD品牌之內。雖然李嘉誠已賣‘橙’,看其‘一手湊大’的公司消失,心中肯定不是味兒。”

“長遠來說,和黃會在美國會以VoiceStream為電訊旗艦,歐洲以MMN為電訊旗艦,亞洲則有機會和日本最大的電訊公司日本電信電話(NIT),以及德國電訊合作,發展亞洲(主要是中國)的電訊業務,加上和記電訊和數碼通,和黃的全球電訊王國有機會成事。”該名分析員認為,VOD的收購會妨礙李嘉誠的電訊王國大計,因為VOD的業務和VoiceStream等公司的業務有太大的重疊,不利整體的配合。

其實,這次收購事件,發生於1999年十月底,當時英國傳出VOD夥同法國電訊聯手向MMN提出收購建議,MMN的股價即開始急升。加上收購價一再地提高,由開始的每股203歐元升至240歐元,引起連鎖反應。電訊股類亦在收購消息傳出後,股價紛紛上揚。

和黃適逢其時,是因今年十月時成功賣“橙”,以48.81%的Orange股權,換取現金連票據近440億元之外,並擁有MMN約10%股權。

在VOD的收購行動中,和黃雖然處於被動的位置,並受製於早前有關的協議,而不能在未經MMN管理層同意之下,在短期內出售股份,可以看出其潛在的影響力有多麼的大,以致於MMN和VOD在收購的行動中,真的要考慮和黃的意見和取向了。

VOD和MMN這兩家公司,如果按成立的年月來說,它們兩家整整地相差了100年,MMN是在1995成立的,它是由Mannesmann兄弟Reinbard和Max創辦的,最初的時候隻是生產一些鋼管,一百多年來,MMN經常透過收購合並來壯大自己,漸成為德國的工業巨星。但VOD的年資相比起來可就淺了許多,它最初是有英國RacalELectronic公司在80年代成立的一個部門,52年RacalTelccom贏得了英國移動電話的牌照,故在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VOD,並開始在英國推出了流動電話服務。

但是,不論年月,論從事通訊業的資曆來看,那VOD和MMN就不相伯仲。因為到55年才由鋼管生產商發展成鋼鐵集團,直到了1986年MMN才轉變成了科技集團,到了1985年才開始涉足於電訊業,如果再從業務背景方麵來看,MMN企業多元化,旗下的MMNTubes是全球最大的鋼管生產商,MMNEngineering是世界先進的水力工程公司,至於MMNAutomotive則是全球汽車工業的重要配件生產商。

VOD與MMN在財務數據上,也存在著好多的差別。論市值、市屬率、經營邊際利潤率比較,VOD比MMN要顯得略勝一籌了。但是,有三點需考慮:第一,兩家是不同類型的公司,VOD是純流動電訊公司,而MMN則是綜合工業公司,營運效益難直接比較;第二,由於MMN剛斥巨資收購Orange,對公司的財務結構有很大影響,MMN的預期市盈率特別被拉高;第三,VOD及MMN分別是英國及德國的公司,兩地在稅率上相差頗大,尤其德國稅率較高,直接影響MMN的盈利表現。

企業的成功之路在手抓住市場機遇,從賣“橙”一事上。我們可以看出李嘉誠對市場的真知灼見,抓住了每一個時機。

七、偉人接見展風采注冊聯合公司

李嘉誠無疑是海外投資金額最大的一位香港華人富豪。與此同期,香港不少的財團卻已在中國內地轟轟烈烈地幹起來了,而且所取得的成績非常驚人。

李嘉誠先輸了一輪,但卻不甘再落後了。自1992年起,李嘉誠把港外投資軸心放到了內地市場。也就是在這一年,因鄧小平視察南方經濟特區,而再次掀起改革開放的巨浪。

中國內地,被世界經濟界看成全球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

李嘉誠往往是行動遲人一步,但當決策已定之後,就義無反顧。

對於富於闖勁、敢於冒險的人來說,先行一步,占得先機,往往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當然,也需要冒一些風險了。但李嘉誠卻是更加習慣於後發製人。

李嘉誠性格老成持重,他的座右銘就是“穩健中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從一個方麵來講,遲人一步就有可能喪失了先機,輸人頭注。但從另一個方麵考慮,遲人一步可以將形勢看得更清,少走彎路,鼓足後勁,可以更快地迎頭趕上。

縱觀李嘉誠平生的商業活動,可以看出,李嘉誠一貫以穩健為重。在這大風格之下,在創業階段,李嘉誠多了一些闖勁,也敢於去冒風險。但到了守業之後,他更注重於守成,因此趨向了保守。

從80年代初起,一些港資投資內地了,不久就有了風起雲湧之勢。絕大部分是一些中小企業主,他們主要在珠江三角洲開辦勞務密集型的工廠,這是針對中國人口特點而辦的。但令人注目的是,不少香港財團參與了內地的基本建設。

1979年,霍英東參與投資廣州當時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白天鵝賓館建設。

80年代,包玉剛投資改建寧波北侖港。(請參閱冷夏、曉笛著《世界船王一一包玉剛傳》)

利氏家族興建五星級的廣州花園酒店。

從1983年起,郭鶴年先後在內地興建了北京香格裏拉、杭州香格裏拉、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等10多幢大型物業。(請參閱廣州出版社出版、李如山著《神秘富豪——郭鶴年傳》)

胡應湘在內地的事業也始於80年代初,他牽頭興建了廣州中國大酒店、深圳沙角發電廠、廣深珠高速公路等數項大型工程。

李嘉誠明顯地落伍了。在這期間,雖然李嘉誠也參與了內地少量項目的投資,可與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財團、與他投資海外的大手筆相比,顯得是多麼的不相襯。

李嘉誠在內地人的眼裏,不是一個大刀闊斧的投資家,而是一個慷慨大度的慈善家。根據李嘉誠一貫的作風,他素來不喜歡搶飲“頭啖湯”。然而,李嘉誠闖勁不足卻後勁足,這一點也是有口皆碑的。如:在戰後崛起的華人財團中,李嘉誠不是率先跨國化的,但他在加每大一地的投資,沒有一個華人巨富可與他論伯仲,李嘉誠在中國內地的投資,亦是如此。

因為闖勁不足使李嘉誠遠遠落後於另一些大財團。鼓足了後勁,彌補了這個不足。後來居上,亦值得稱道。不過假如說李嘉誠能夠捷足先登,那麼形勢肯定更為壯闊。

1992年4月27—28日,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楊尚昆、李鵬等分別接見李嘉誠。

香港傳媒說李嘉誠從北京帶回了“尚方寶劍”,從而拉開了大舉進軍內地的序幕。

不久,李嘉誠旋風般地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5月1日,終於宣布成立第一間在內地注冊的聯營公司,這就是李嘉誠代表長實集團與中方合組成立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共2億港元,港方中方各占了一半股權。

中方的兩家合作夥伴是: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資管理公司,國家計委司下的中國機電輕紡投資公司,港方股東有長實、和黃、怡和3家。

長和實業將擬定在內地投資的係列計劃,將成為長江係在內地的旗艦。短短的一段時間裏,李嘉誠卻完成了一係列的工作,真令人驚歎其決斷及辦事的高效。其可謂是高效贏得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就在1992年8月6日,李嘉誠發布本集團中期業績報告,闡明了投資重點轉移到內地的條件與方針。

“中國未來之國民經濟將有較大幅度之增長,前景令人鼓舞。

“香港整個經濟體係亦將由此而得益,為平穩過渡作好準備。

“自年初鄧小平南巡後,中國開放改革的勢頭得到深化,本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的確增大了。”

記者問長實係最終會投資多少。李嘉誠答道:“在現階段很難估計,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難預測的。若經濟環境發展理想,最終在內地投資的資產值可能會占本集團總資產值25%。但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卻並沒有透露說什麼時候達到這一個比例。

在根據《香港商報》的分析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長實係資產總值750億計算,日後該係將在內地的投資額將達到190億港元。李嘉誠以其磅礴的氣勢,以近200億的巨資後來居上,委實是勢如長江!李嘉誠當中沒有向大家說他什麼時候會達到25%這個比例,顯示李嘉誠凡事總留一半的個性,隻因李嘉誠是一個一言九鼎,從不失言從不違約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