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洞察先機迎接挑戰1(2 / 3)

可是不管你再怎麼的不相信,這也的的確確的是長江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李嘉誠對他們說:你們自己隻要比一比,自然就會全部明白的。因此,全部的人都走向前圍著塑膠花仔細地察看著,他們發現李嘉誠帶來的塑膠花,的確與印象中的有所不一樣。在這眾多的樣品中,有數種樣品是為中國人所特別喜愛的。

李嘉誠說:“歡迎各位去長江看看,長江雖然還是老廠房,可生產塑膠花的設備卻是新的,研製塑膠花的都是新人,當然,現在的事業更是新的。”等聽到李嘉誠的報價,又一次使他們目瞪口呆,物美價廉,沒有理由不暢銷。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

每家經銷商的銷售網絡不盡相同,李嘉誠盡可能避免重疊。很快,塑膠花風行香港和東南亞。老一輩港人記憶猶新,幾乎是在數周之間,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就擺滿了長江出品的塑膠花。尋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寫字樓,甚至汽車駕駛室,都能看到塑膠花的倩影。

香港的消費熱潮再次被李嘉誠生產出來的塑膠花掀起,長江塑膠廠成了蜚聲香港界的廠家。長江塑膠廠在李嘉誠的指揮下,大發而特發。然而他卻並不因此而滿足,因為他早已看到了激烈的競爭就要來臨,果不出李嘉誠所預料的,很快的,香港界就冒出了許多家塑膠花的專業廠。塑膠花很快就席卷了整個香港市場。

再飲“頭啖湯”的李嘉誠,並沒有陶醉於初戰告捷的喜悅當中。大家都在搶占市場,而長江廠以現有的規模、實力,已無法保證“長江號”在同行業中的龍頭地位。所以,李嘉誠又做了另一個重大決定:擴大長江廠的規模,增添設備,改進原有的生產條件。

但是要擴大規模,增添設備,這對李嘉誠來說是有此心而力不足啊,他這才真正地體會出了作為一個私家企業是怎樣的弱小。於是他決定要實行股份製企業。

李嘉誠到親友中集資招股,籌集的資金用於租賃廠房,添置設備。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同時對歐洲的企業結構和管理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他深知私家企業財力單薄,發展緩慢。他看好股份製企業,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建合夥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有限公司。

李嘉誠牢牢地將一句話銘記於心,那是在失敗之中得來的訓言:“穩健之中尋找發展,發展中萬不可忘記穩健。”

在1957年末,長江塑膠廠改名叫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的總部由新莆崗搬遷到北角,由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舊在生產塑膠玩具,而另一處則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公司生產的重點來抓。

錢能生錢,這是一個常識。借別人的錢做生意,用以擴大自己的實力,這也是作為一個商業家的精明之處。商界有這麼一種略嫌偏頗但卻又不無道理的說法:衡量一位商人能耐有多大,不僅僅要看他擁有多少資本,擁有多少鈔票,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否調動他人的錢來辦自己的事情,看他究竟有多大實力,多大的號召力。要衡量一個商人的前途,同樣也不能隻看到他在一個小天地的作為如何,而要看他有沒有開拓市場的膽識,有沒有遠見的眼光,超前的智慧。

二、大力發展堅固守業

就在香港塑膠花市場搶灘成功之後,李嘉誠又將目光瞄準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歐美市場。

當時香港的對外貿易基本上還是由洋行所壟斷著,而華人商行的優勢,則在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當中。50年代,西方國家對華實行壟斷,這是人所共知的原因,香港的華人商行的出口途徑,僅僅限製在了東南亞。

歐美市場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啊!歐洲北美占世界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這對於一個商人來說,歐美市場是一個多大的誘惑呀!李嘉誠無時無刻不渴望著進入到裏麵去,把自己的產品打人歐美市場。他透過《塑膠》雜誌,得知香港的塑膠花還風靡在歐美市場。

當時進入歐美市場,隻有通過香港洋行,他們在歐美設有分支機構,擁有穩固的客戶,雙方建有多年的信用。香港的塑膠花正是這樣進人歐美市場的,李嘉誠也接受過不少本地洋行的訂單。他不甚滿意這種交易方式,一切都缺乏透明度——塑膠花具體銷往何國何地?代理商是誰?離岸價、批發價、零售價是多少?銷路如何?消費者有何反饋?都不甚清楚。

一家洋行提出包銷長江公司的全部塑料花。如果這一條件是發生在了別的商業家的身上,他或許以為這是最好的福音,是天上落下的餡餅,因為有了這個,產品從此之後的銷路再也不成問題,用不著發愁尋找市場了。但李嘉誠卻並不這樣認為,他謝絕了對方的“好意”,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一件事:如果自己這個時候接受了這家洋行的包銷條件,那從此以後他就會被這家洋行給牽著鼻子走了,不論是在價格上,還是在產量上,一切都得是對方說了算,自己則完全沒有了控製的權力,作了人家的機器,這怎麼行呢?於是他決定一定要拋開這些中間商,直接地與歐美的客商交易,自己采取主動地位,同時李嘉誠也了解到了,就是境外的批發商們也同他的想法一樣,隻是彼此都沒有接上線,沒有建立起交易關係罷了,因為雙方都明白,這樣做的話對彼此都大有好處,免去了被中間商賺去的那一部分。

於是李嘉誠一方麵派出得力的營銷幹將徑赴歐美積極地聯絡歐美市場中的批發商來港與自己合作。另一方麵,對境外來港的批發商采用搶先接待的辦法溝通合作。

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李嘉誠終於把中間商給拋到了腦後,他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主動權。直接從歐美批發商的手裏取得訂單,在價格上,依據雙方的利益達成了一致,重要的一點是李嘉誠從此之後將徹底擺脫洋行的控製。

“事業有了,但不能停而不前,要勇於向前看,積極地令其發展”這又是李嘉誠經商的一大經驗。

三、稍安勿躁能成大事

長江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地占領了歐洲市場。1958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

在李嘉誠30歲這一年,塑膠花為他掘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稱號。等到穩固了歐洲的市場之後,李嘉誠又要轉向北美地區了。

李嘉誠展開了強大的宣傳攻勢。他設計印刷了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通過港府有關機構和民間商會了解到北美各貿易公司的地址,然後分寄出去。

一家銷售網遍布美國加拿大的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S公司有意於到香港實地考察。李嘉誠得之這一消息,立即果斷拍板:一定要拚盡全力抓住這個大客商!他看準了,隻有抓住這個大客商,才有可能進入到北美地區的市場中去。依照他與歐洲批發商做交易的經驗,李嘉誠在公司高層會議上宣布了這樣一項讓人聽了石破天驚的大決定:一周之內,要將塑膠花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外商滿意的程度!因為他知道,這是吸引住這位大客商最大的引力所在。由此看來,李嘉誠果真是一個果斷而又富有氣魄之人。

就這件事,可能是李嘉誠在一生當中,冒得最大最倉促的險。他完全孤注一擲,全力以赴,幾乎是用他自己多年來辛辛苦苦地營建的事業來賭一賭啊!

李嘉誠一生中的作風穩健,無論何事,總是再三思索,仔細察看,確保無大險方才去實行。惟獨這一次,他實在是沒有時間去做別的選擇、打算。他不想白白地錯過了這次難得的機遇,看來他要麼徹底放棄,要麼就得全力一搏。除了這些,他沒有第三條路可以去選擇。

真是令人無法去想象,怎麼能夠在一周內的短短時間裏去完成難度那麼大的新規模呢?首先是另外新租一套占地約1萬平方英尺的標準廠房,然後將舊廠房退租,搬遷原有的可用設備,購置新設備,改建新廠房,安裝調試設備,新聘工人並且培訓上崗,工廠進人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