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守業的突破
“天下大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似乎是曆史的輪回定律;然而,李嘉誠以其成功守業,跳出了這一曆史周期率。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富而思進,急流勇進,曆經滄桑,終成華人企業老大,其中自有守業之道。
一、創業艱難守業更難
塑膠廠經過了一次風雨的洗禮,又重新掛在了長江廠的門前,經過風雨之後,生意再一次達到高峰。這時的李嘉誠經過身處逆境,經過一連串痛定思痛的磨難之後,非常準確地分析了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分析市場,特別是他目前所經營的塑膠市場的走向。
抉擇——沉著冷靜地抉擇,最能顯示企業家實力及能力;最能反映企業首腦的智慧與膽識。
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嘉誠看到了“塑膠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的信號,由這,我們不得不佩服一個超人的超前眼力。
1957年的春天,揣著希冀和強烈求知欲的李嘉誠,登上了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前去考察。意大利的春天,正是旅遊的黃金時節。明媚的陽光、旖旎的山色、千姿百態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築,吸引了大批的各國遊客。但是李嘉誠卻無心觀光旅遊,他的心裏隻有爭奇鬥豔的塑膠花。
到意大利的確不難,但是來了,卻又該怎麼獲取這技術呢?李嘉誠也一時犯難了。因為他也知道廠家對新產品、新技術的保守與戒備森嚴,不可能讓人輕易盜取。可是如果說名正言順地去購買這技術專利,單憑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就算東挪西借湊罡了錢,那廠家也絕不會輕易就出賣專權的。一份專利往往要在充分占領了市場,賺得盤盤缽溢,直到準備停止而淘汰這項技術時才會出賣的,該如何去辦呢?
可是如果現在不能獲此技術,長江廠隻能跟在別人後頭亦步亦趨,談何突破?聰明的香港人善於模仿,對急於打冷門、填空白的李嘉誠來說,等塑膠花在香港大量麵市後模仿,將會遇到眾多的競爭對手。
我們說市場的競爭說白了,就是時機和時間的競爭。誰先迎得時機,贏得了時間,那麼他就一定最先贏得市場。
從不輕易放棄的李嘉誠經過周密的思考,決定以香港經銷商的身份,進入這家公司,言稱準備在香港推銷貴公司的塑膠花。公司職員彬彬有禮地帶李嘉誠進產品陳列室,琳琅滿目的塑膠花使李嘉誠恨不得多長10雙眼睛。李嘉誠一麵拿花束在手中端詳,一麵詢問有關塑膠花的知識。
這位挑剔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才購買各種款式和顏色的塑膠花,準備先帶回香港試銷。
不過,李嘉誠又想,就現在,樣品是有了,而且腦子裏也裝滿了有關塑膠花的一些常識。但是,現在明白的也就僅僅隻有這些常識,那具體的生產工藝及配方調色又是怎麼回事呢?李嘉誠去當地的圖書館查找一下看有沒有關於這方麵的資料,但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在異國的圖書館裏陳列的也就隻有他在香港早已翻閱的專業資料。這時把李嘉誠給急得像熱鍋的螞蟻,坐臥不寧,他這次來歐洲正是放下了自己工廠裏的全部事務啊,可能損失也有不少,但最終的目的卻又沒有達到,而要兩手空空地回去了,這怎能讓人甘心呢?難道就真的要拿著這些買回的一大批塑膠花回去做擺設嗎?
上帝總給人以希望,就在這讓李嘉誠急得焦頭爛額之際,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隻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板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是非法打工,絕不敢控告他。當時歐美發達國家的企業主,常常采用壓低工薪的做法,盤剝落後國家來的非法移民。
正是這位老板的貪心,李嘉誠才能靠一張旅遊簽證,打入這家工廠做工。這家工廠原來和別的公司在一起,由於環境保護組織的抗議,才從市區遷到郊外。這樣,李嘉誠就不必擔心被總公司的人發現。
在異國工廠裏,李嘉誠打的是最差的工,他負責清除廢品廢料。每天他就推著小車在廠區裏的各個工段裏走來走去,但雙眼也同樣地看來看去,那樣子就仿佛要把整個工廠的生產流程給全部收入眼裏似的。李嘉誠活幹得特別地好,工頭一直都誇他是“好樣的”但是讓對方怎麼都無法想到的是,眼下這個“下等勞工”就是一個“國際間諜”,在收集各種他急需的情報呢。李嘉誠一等到收工之後,就急急忙忙地趕回到旅店裏,把他這一天所觀察到的一切全部都一字不漏地記了下來。不幾天,就積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
等到假日,李嘉誠就會邀請一些剛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們,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去吃些飯什麼的。這些朋友,李嘉誠選的都是一些某一個工序當中的技術工人。在吃飯、玩樂時,他就用英語向他們請教有關他看不明白的技術問題,聲稱他也打算到其他的廠家裏去應聘做技術的工人,而不要像現在這樣。朋友們也樂意“幫助”他,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術竅門,誰讓吃了人家的呢?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製造配色的技術要領。
如果站在今日的角度和立場上看,李嘉誠的行為有悖商業道德。但在專利法還不太健全的20世紀50年代,李嘉誠的舉動,又是可以理解的。
李嘉誠的目的達到了。回香港的那天,隨機到達的,除了李嘉誠充足的信心和希望之外,還有幾大箱塑膠花樣品和資料。臨行前,塑膠花已推向市場,李嘉誠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銷售情況。他發現繡球最暢銷,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作樣品。
回到長江塑料廠後,李嘉誠不動聲色地把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們召集到了他的辦公室裏麵,把帶來的塑膠花樣品一一展示給大家來看。眾人看了這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塑膠花無不拍案叫絕。隨後,李嘉誠向大家宣布,長江廠今後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
定下目標和方向,李嘉誠四處尋訪,重酬聘請塑膠人才。因為李嘉誠知道,要成功,就必須有人才。李嘉誠把樣品交他們研究,要求他們著眼於三處:一是配方調色,二是成型組合,三是款式品種。
塑膠花說白了就是每朵植物花的翻版,每一個國家和地區,每一家每一個人對所種植並喜愛的花卉都不盡相同。李嘉誠看著他所帶來的樣品,覺得從花的品種,花的顏色都太意大利化了,不適合香港人的品味。他要求順應香港和國際大眾消費者的喜好,設計一套全新的款式來,並且不必拘泥於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因時因地而變,這是李嘉誠的第一個高明之處。
設計師做出不同色澤款式的“蠟樣”,李嘉誠帶著蠟花走訪不同消費層次的家庭,最後確定一批蠟花作為開發產品。此時,技術人員經過反複試驗,已把配方調色確定到最佳水準。又經過連續一個多月的不眠之夜,終於研製成第一批樣品。
有人看準了市場,生產出了市場上沒有的產品,就有可能一下子把產品提高到很高的價格上。但是李嘉誠卻不這樣認為,他說價格太昂貴了,必定很少人來過問。他經過精細的成本預算之後,知道批量生產的塑膠花,成本並不太高,隻有把價格定在大眾消費者接受的適中水平,才會掀起消費熱潮。賣得越快,必然生產得也越多。“以銷促產”,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界的遊戲規則。40年前李嘉誠的商業信念,既使在今天仍然閃著智慧的光芒。這是他的第二個高明之處。
就在李嘉誠生產他的塑膠花時,意大利塑膠花進入香港市場,由連卡佛百貨集團公司經銷。連卡佛是老牌英資洋行,走的是高檔路線,賣的是名牌及奢侈品。意產塑膠花價格不菲,隻有少數洋人和華人富有家庭購買。
李嘉誠拿著自己生產出來的塑膠花樣品,就像剛剛幹推銷時一樣,一一走訪經銷商。他們全部被這些小巧玲瓏、惟妙惟肖的塑膠花給弄得瞠目結舌、眼花繚亂。在他們當中有的經銷商是老客戶,他們簡直是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就憑長江破舊不堪的廠房,老掉牙的設備,卻怎麼能夠生產出這麼美麗的塑膠花呢?簡直太讓人不敢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