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3(1 / 3)

推銷員帶回的客戶的反饋,令李嘉誠不寒而栗,客戶拒收產品,還要長江廠賠償損失!

客戶都是中間商,他們或將產品批發給零售商,或出口給海外的經銷商。塑膠製品早已過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戶對製品的款式質量變得挑剔起來。塑膠工廠日益增多,競爭自然一天比一天激烈。競爭的法則是:優勝劣汰,粗劣的產品必然會被逐出市場。

事態實在是太嚴重了,質量就代表著信譽,信譽又是企業的生命線。事業的航船,甫揚風帆,就遇到驚濤駭浪。

危機之中的李嘉誠,真正體會到做老板的難處。他曾做過塑膠褲帶公司總經理,全盤掌管日常事務,可重大決策仍是老板拍板。現在身為一業之主,就要承擔一切風險的責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許多處於景氣中的業主,仍是這種心態。李嘉誠太年輕,餘勇可沽,而把困難設想得太少。

晚年李嘉誠曾說:“人們過譽稱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過很多挫折和磨難,才悟出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人生的磨難再一次降落到了李嘉誠的身上。這之前,他經曆的磨難是無法預料的天災人禍;而這一次呢?卻完全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才造成的。對好不容易熬出頭的人來說,磨練大有裨益,可磨難,也可能將一個人徹底推毀。

倉庫被質量欠佳和延誤交貨退回的成品堆得滿滿的。索賠的客戶紛至遝來。還有一些新客戶上門考察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見這情況扭頭就走。

“不怕沒生意做,就怕做斷生意。”李嘉誠此時的處境正中了後者。客戶是企業的衣食父母,沒有了客戶,企業靠什麼生存,李嘉誠急得如熱鍋裏的螞蟻。

產品積壓,沒有進帳,原料商仍按契約上門催交原料貨物。李嘉誠上哪去弄這筆錢?他被逼急了,就說:“我實在拿不出錢,你們把我人帶走。”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們要你幹什麼?我們要的是錢!”原料商揚言要停止供應原料,並要到同業中張揚李嘉誠“賴貨款的醜聞”。這又是一道殺手鐧。

真可謂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屋漏偏遭連夜雨。銀行得知長江廠陷入危機,派職員來催貸款。給弄得焦頭爛額,痛苦不堪的李嘉誠不得不賠笑接待,懇求銀行放寬限期。企業的生機大權完全掌握在銀行的手中,長江廠被逼到遭清盤的邊緣。

長江廠裏隻剩下半數品種的產品尚未出現質量問題,開工不定,不得不裁減員工。部分被裁員工的家屬上門哭鬧,有的賴在辦公室說什麼都不走,車問和廠部給弄得雞犬不寧。留下的員工人心惶惶,為長江廠的前途,更多的是為了自己日後的工作、生計憂心忡忡,那些日子,李嘉誠的脾氣不免有點暴躁,動輒訓斥手下的員工,向員工發脾氣,全廠士氣十分低落,人心浮動。

黑雲壓城城欲摧。長江塑膠廠麵臨著遭銀行清盤、遭客戶封殺的生死存亡的嚴峻局勢。

質量就是信譽,信譽是企業的生命。現在質量沒有了,信譽也沒了,那麼企業的生命又怎麼存在呢?李嘉誠竟然鑄成如此大錯,他深為自己盲目冒進痛心疾首。

李嘉誠在母親的開導下,痛定思痛,以坦誠麵對現實,力挽狂瀾。

李嘉誠的第一招是“負荊拜訪”。

首先要穩定內部員工的情緒,這是企業能否生存的前提條件。因此,李嘉誠向員工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經營錯誤,並保證絕不損害員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濟,齊心協力共度難關。

李嘉誠是一個言出必信之人,大家都很相信他。因此,大家不再憂心忡忡,忐忑不安,士氣也不再有那麼低落。

等到員工的情緒安定之後,李嘉誠就一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並向他們認錯道歉,祈求原諒,並且承諾在放寬的期限內一定償還欠款,對該賠償的罰金,一定如數付款,一分一厘不少。

李嘉誠向大家坦言工廠麵臨的空前危機——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懇切地向對方請教拯救危機的對策。

李嘉誠的誠實,得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諒解。大家都是業務夥伴,長江塑膠廠倒閉,對自己同樣的不利。於是銀行、原料商和客戶一致放寬期限,使李嘉誠有了收拾殘局、重振雄風的寶貴時間。

李嘉誠的第二招是立即普查庫滿為患的積壓產品,將其分門別類、選好汰劣,然後集中力量推銷,使資金得以較快回籠,分頭償還了一部分債務,解了燃眉之急,緩了一口氣。

李嘉誠的第三招是利用緩衝的喘息機會,對工人進行技術崗位培訓,同時籌款添置先進的新設備,以保證質量。

李嘉誠百般努力,在銀行、原料商和客戶的諒解下,終於一步一步地捱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