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3(3 / 3)

李嘉誠事必躬親,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開支,同時對全廠每一個環節的情況都了如指掌,便於管理。此外,身為老板這般拚命,給全廠員工起到表率垂範的榜樣作用。

這樣的做法,在不久就收到了它雙倍的成果。伴隨著第一批產品生產出廠到銷售一空時,一批又一批的訂單也紛至遝來。生產規模隨之也擴大了。獲得了很好的收益。

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李嘉誠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事情比創業初更多更繁雜了。李嘉誠這時招聘來了會計、出納員、采購員、保管員、推銷員,開始實行了層級管理。同時還大力招聘了工人,並實行三班倒的工作製。開足馬力生產,晝夜不停出貨、賣貨。

這幾點,對一個初創的企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今天有誌於創業的讀者也有著借鑒的意義。

七、防微杜漸居安思危

長江塑膠廠經曆過了瀕臨倒閉、岌岌可危之後,生機煥發,訂單如雪片飛來,工廠通宵達旦生產,營業額呈現出了幾級級數的增長。李嘉誠的信譽此時是有口皆碑,銀行不斷地對他放寬貸款限額;原料商許可他可以賒購原料;客戶們也很樂意接受他的產品,送來了大筆訂單給他,這一切都源於對他的信任。

居安思危,上一次危機,正是在春風得意時就天降人頭的。等在工廠生意再次狂熱時,李嘉誠的頭腦異常地冷靜,他在思考著有關長江廠發展的現狀及未來。

香港的塑膠及玩具廠已有300多家,長江廠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家,而且還隻是一家經營狀況良好,卻缺乏特色的一家。就長江廠裏出口的塑料玩具同別的廠家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大同小異,不同之處隻是在款式上有細微的變化而已。除了同業之外,誰還會關注有一個“長江塑膠廠”呢?李嘉誠不滿且憂慮。

的確,香港的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賣得很“火”。細究之,香港產品的優勢卻是廉價,這實在是可悲的事情。

長江廠從創辦起,所生產的兩大門類——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先後變化了幾十款。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經銷商的訂單設計改造的。廠家為商家所左右。李嘉誠曾想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推出新產品左右商家,因為太忙,風險又大,隻能作罷。

雖然從事塑膠業已有7個年頭了,但李嘉誠卻還自問隻屬於這一行業的一個平庸之輩而已。但就他個人而言,他卻從來就不甘於平庸,不想平淡。他盼望著能有一個巨大的突破,好使長江廠從同行業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發射他自己獨有的光芒。

想要尋找突破的視野,就不能完全把視野放在香港這片市場中,而應該在國際市場中去尋求。李嘉誠時刻關注著塑膠業的動向信息。

也就在這時,李嘉誠那紮實的“英語童子功”發揮了他巨大的威力。

一天,李嘉誠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讀到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即將投入批量生產,推向歐美市場。

敏銳的李嘉誠立刻與從另一本英文雜誌看到的消息掛上了鉤。那個消息說,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這兩條看似不搭界的消息,立刻在李嘉誠腦海中電光火石般接上了軌。

他在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愛在室內戶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的變幻使人們無暇種植各種嬌貴而美麗的植物花。如果想解決這一問題,何不利用塑膠花?塑膠花較植物花,一則可以節省好多時間,二則同樣可以變幻無常,正好迎合了生活的快節奏。用塑膠花代替植物花,怎麼能不發展的呢?

李嘉誠甚至立即判斷,塑膠花的麵市,將會引起塑膠市場的一場革命。

李嘉誠更長遠地看到,歐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膠花革命勢必不會持久。因此,必須搶先占領塑膠花市場,否則就喪失先機。

一直在苦苦尋找突破口卻又茫無頭緒的李嘉誠,如夜行的航船看到了燈塔,一股希望之光油然升起。經過再細致的了解,李嘉誠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幾乎都沒有塑膠花,而港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越來越喜歡擺設。這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生產技術要求又不高,他在興奮地預測著:“一個塑膠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