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3(2 / 3)

到1955年,長江塑膠廠出現轉機,產銷漸入佳境。

被裁減的員工全部回廠上班,並且,李嘉誠還補發了他們離廠階段的工薪,今他們感恩至深。

1955年的一天,李嘉誠召開全廠員工大會。他宣布:“我們廠已基本還清各家的債款。這表明,長江塑膠廠已走出危機!”

員工們歡聲雷動。

李嘉誠心裏激動萬分,滿含熱淚對全廠員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謝大家在長江廠最困難的時候同心協力。之後,李嘉誠親手又給全廠每一個員工分發紅包。

災劫和磨難可以使人滅亡、消失,但也可使人振奮。這種人可從中汲取動力,成為向上攀登的台階,就如一塊好鋼,越淬火,越堅硬。

一個成功人士必定是屬於後者的。

經過了這次挫折和磨難,李嘉誠變得更加地成熟了。正是這次反向的動力,促成李嘉誠由一個餘勇可沽、穩重不足的小業主迅速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商人。後來,李嘉誠甚至說:“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有那一次挫折作為基礎。”

這次磨難之後,李嘉誠就為自己立下了座右銘,並且把它做為一生的行動準則;

“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五、將計就計反敗為勝

商場如戰場,有時候自然少不了短兵相接。在李嘉誠身處逆境時,一些同行廠家企圖趁機搞垮長江塑膠廠。

他們雇用了一些人到長江塑膠廠拍照,企圖用揭短的反麵宣傳使長江廠信譽掃地。

果然沒用多久,他們拍照到的照片就在報章上發表刊登了,鏡頭拍攝的是長江廠那破舊不堪的廠房。目的想以此打消顧客對長江廠的產品的信心。

李嘉誠自然再明白不過的,對方是想用這種反麵宣傳使長江廠再度瀕臨絕境,但他馬上想出一計,決定充分利用這些照片,做次免費宣傳,借之反敗為勝。

李嘉誠很坦誠地對他們說:“不錯,我們尚在創業階段,廠房比較破舊。但請看看我們的產品,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我歡迎你們到我們廠實地考察,滿意了,再向我們訂購。”

於是代銷商們被李嘉誠這些誠懇的話語所感動,更被他的優質產品所折服,同時他們敬重李嘉誠有如此敏慧的商業頭腦,良好的商業道德,於是紛紛到長江廠參觀訂貨,長江廠的生意空前紅火。

精明的李嘉誠適時借助了這場惡意宣傳帶來的反作用力,為長江廠作了一次相當實惠的廣告宣傳,深得太極推手的精義,長江廠的訂貨單越來越多了。

這件事同時告訴我們在碰到不利情況時,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不要隻顧著憤怒沮喪,更加不要為此而氣餒,一蹶不振,要多想想看有什麼方法方可扭轉自己所處的被動局麵,力挽狂瀾,這才是最積極的態度。麵對逆境應保持的態度。

壞事也可變成好事,隻要你努力地去想、去做。

六、親臨其境刻苦耐勞

初步創業的李嘉誠雖然身為一名老板,但同時他又兼任著操作工、技師、設計員、推銷員、采購員、會計師、出納員,集萬活於一身,草創階段,什麼事情都是他親力親為一手操持的。

在自己創業之間,李嘉誠就任過塑膠褲帶公司總經理,按說有了很多經驗,但這兩者畢竟是大不相同的。塑膠褲帶公司在他就任時早已步入了正軌,而這裏卻是他白手起家的場地。李嘉誠自己就一個小學生的態度對待他所麵臨的一切。人們實在是無法想象,一個人是從哪裏得來這麼旺盛的精力?他靠遠大的抱負和頑強的意誌支撐著,正如香港《星島經濟縱橫》(1988年4期)所說:

“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式故事。一個年青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耐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長江塑膠廠第一批應聘而來的工人全部都是門外漢,他們對一切工序、機器完全不知道,而且招聘的工人中有一半以上還是從田間地裏剛洗淨腳爬上岸的農民。唯一懂得該如何操作一切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已貴為老板的李嘉誠。機器安裝、調試,直到生產出產品及把產品推銷出去,完全都靠著李嘉誠自己一招一招地教給自己的手下。

等到晚上,夜深人靜大家都已休息的時候,李嘉誠仍有做不完的事:他需做賬;要記錄推銷的情況,規劃產品市場區域:還要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第二天的生產。

此外,李嘉誠還從不間斷業餘自學。塑膠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新原料,新設備、新製品、新款式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出來。李嘉誠猶如海綿吸水,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創業初期,李嘉誠住在工廠裏,一個星期隻能抽時間回一次家,去看望自己操勞的母親和上學的弟妹,但每次也總是來去匆匆。等到廠裏的規模稍微擴大之後,他又在新蒲崗租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別小看這間破爛的小閣樓,那時這兒不僅是長江廠的寫字間,同時還是長江廠成品的倉庫,同樣的,李嘉誠的棲身之地也就非這莫屬了。那個時候的李嘉誠,全副身心地投入了長江廠,幾乎把自己“埋”進了長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