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2(1 / 3)

六、不賴親人獨占鼇頭

當年僅14歲的李嘉誠四處尋找工作,卻處處碰壁。曾有那麼一天,當夜幕再次降臨時,李嘉誠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找工作的結果一覽無餘地寫在他失意的臉上。母親這時卻露出了難得的笑顏,迎向他說道:“苦命的孩子,你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聽到母親這句話,李嘉誠愣住了,淚水不住地在眼眶裏打著轉。這些日子裏,他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辛苦和委屈,雙腿跑得又腫又疼。白眼冷語,深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盡管如此,他仍覺得好事來得太快了。

母親給嘉誠擦幹淚水,自己的眼淚卻再也忍不住地奪眶而出了。母親高興地說道:“進了舅舅的公司,可以天天跟鍾表打交道。這是一門好技術,日後準能發達。阿誠,你可要好好做,聽舅舅的話。”

諄諄教誨間,其實母親仍然瞞著嘉誠。莊靜庵並不忍心讓外甥小小年紀,就獨自闖蕩謀生,其間有多少酸苦他再知道不過了。他原本就有意讓嘉誠進他的公司,但他又擔心嘉誠找工作太容易了,將不思自強自力。故而先讓嘉誠嚐嚐找工作的苦頭,也隻有經過了磨難,他才會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

“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誠想起先父的遺言及行為,他迅速作出這樣的決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

母親直愣愣地望著嘉誠,以為聽錯了。嘉誠果斷地重複一遍,母親不再吱聲。她發現兒子在清高這點上,太像他的父親,並且比他父親還要倔強。

李嘉誠確實有幾分倔強。多日以來遭受的種種挫折,使他產生了一個頑強的信念:我一定要找到工作!

母親眼含熱淚,心疼地同意嘉誠再去尋找工作,“孩子,事不過三,第三天如果你還是找不到工作,那就一心一意地去你舅父的公司裏做工去,好嗎?”

終於。蒼天不負有心人。次日的下午,李嘉誠在西營盤的春茗茶樓裏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卻要有一位有相當資產和信譽的人來做擔保才能得到這份工作。

李嘉誠高興地不得了,他三步並做兩步地跑回家中,對母親說了這件事情。找一個保人,最好的就莫過於他的舅舅莊靜庵,但這時舅父並不在家,嘉誠又實在等不及了,母親無奈,隻好隨嘉誠先去茶樓裏看一看。

母親到了茶樓,會見了老板,把他們一家人的不幸自始至終地向他講述了一遍。老板也動了惻隱之心,答應讓嘉誠的母親做他的擔保人,讓嘉誠到茶樓來上班了。

太多的苦難練就了李嘉誠倔強的性格。他不願意接受舅父的蔭庇,他要自己找工作。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這份遺世獨立的性格,使李嘉誠終成大器。

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麵,可以說,性格乃是命運。李嘉誠的人生軌跡就充分印證了這一命題。

在茶樓工作一年之後,李嘉誠又出於對新的技術職業的向往,辭別了茶樓老板,到舅父開的中南鍾表公司上班。

在中南鍾表公司裏,李嘉誠從一個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慢慢地升為公司屬下的高升街鍾表店當店員。

這個高升街店年紀最小的店員立刻關注鍾表業的市場信息,經過半年的觀察和分析,李嘉誠對鍾表業的現狀和未來有了成熟的看法。

1946年初,17歲的李嘉誠突然辭別舅父莊靜庵。臨行前,他對莊靜庵就香港鍾表業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來依然堪稱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瑞士的機械表生產技術爐火純青,世所無敵。其時,日本人避其鋒芒,瞄準空檔,搶先開發了電子石英表的新領域。

世界鍾表市場便形成這樣的形勢:高檔表市場為瑞士人獨霸,中檔表市場為日本人獨占。

這樣,中低檔表市場就是可開拓的空檔。李嘉誠建議舅父迅速搶占這一灘頭。

曆史已經證實,後來的香港就正如李嘉誠所預言,以價廉物美的中低檔表,迎合中下層顧客的需要,成為世界繼瑞士、日本外的又一大鍾表基地,中低檔表生產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

可惜又所幸的是,商業天才李嘉誠誌不在此。

後來,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成為香港鍾表業界的巨頭,這其中是否與少年李嘉誠的建議有關聯,就無從考證了。但是不管怎麼說,李嘉誠此時的商業眼光已經具備了大家風範。

七、先學做人後再經商

李嘉誠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前輩幾代人均是讀書人,其父親李雲經也同樣是一位飽覽群書的教書匠,由於戰亂而不得不遠離家鄉,儒學家風深刻地影響著李嘉誠。

李嘉誠祖籍是潮州人,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華人社會曆來有“兩個潮汕”之說。潮汕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於明清。而潮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則在上世紀中葉,潮人極富冒險精神和開拓意識。潮人移居海外,勞工逐年遞減,商人與年俱增。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後,才漸漸停息。

李嘉誠生活在這種大的文化氛圍之中,盡管接受的是傳統家教,但他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潮汕,處處流傳著海外遊子創業致富的傳奇故事,即使失望多於希望,也仍能構成潮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

少年李嘉誠原誌不在於從商,但最終還是夙願未成,而終成一代巨商,不能不說是潮州人勇於拚搏的血質使然。

由此我們看到,少年時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甚至一生的追求及成就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我們應該好好把握環境,利用環境,必要時還可以像孟母三遷那樣創造環境。

李嘉誠才高八鬥,一派儒雅氣範。你絕對想不到他隻有小學都沒畢業的學曆。然而,李嘉誠名至實歸地擁有香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加拿大長加裏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近10個名譽博士學位。事實上,李嘉誠的形象首先更像學者,而不是商人。他雖然沒有學曆,但卻擁有淵博的學識。

李嘉誠從小就酷愛讀書,三歲就詠詩誦文,五歲開始上學,據其堂兄李嘉智回憶說:“嘉誠從小就像個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子。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不小。”

從教的父親李雲經從小就教育嘉誠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氣、有毅力。他不僅僅教給嘉誠知識,更教給他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這些,嘉誠從小就銘刻於心,終生不曾忘卻。深受父親的影響,李嘉誠也一心向學,如果不是風雲突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他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

人生的幸與不幸,隻能讓曆史作結論。在這裏,印證了一句話:“時勢造英雄。”苦難未必不是成功的階梯!

雖然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由於父親早逝,家境陷入貧困,為了全家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從商。

李嘉誠後來回憶說,就是從商之初,他的理想依然是“賺一大筆錢,然後再去搞教育”。

由此可見,李嘉誠從商實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

但也正是這種別無選擇才使李嘉誠義無反顧。商海搏擊之後,終於成為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

深受父親的教誨,李嘉誠從小就立下大誌: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報民。

正是那深厚的國學及父親做人方針才熏陶培育了李嘉誠一顆堅定的愛國心。80年代,風雲不定。不少人猜測長實係公司會遷離香港,李嘉誠卻說:“講得最激烈的時候,我講過一句話:‘如果要遷,你們問問有沒有辦法遷走李嘉誠主席,如果沒法的話,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遷了。’之後,無人敢再講。”

直到今日,長實並沒有遷移海外,李嘉誠以實際行動和龐大資金為中國和港人注入了信心。

對於李嘉誠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教育而言,自小李嘉誠就讓他們讀書,讓他們從小就開始知道創業的艱辛,教育他們要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去經商的道理,終又為商界培育了兩位德才兼備的商業超人。

八、知恩圖報以善為商

“和為貴”,“和氣生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此乃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對此,李嘉誠緊扼其誌為之。

李嘉誠終生難忘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飯碗危機”。

那是他在茶樓謀生的一天,一位生意人在那裏大談生意經,李嘉誠聽得入了迷,一時間竟忘記了自己是來幹什麼的。一直等到有一位夥計大叫他,他方才回過神,慌裏慌張地持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由於行動匆忙,結果一不小心把開水灑到茶客的褲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