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2(3 / 3)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嘉誠正是這樣一位商界俊傑。

“盛極必衰,月盈必虧”。道家的樸素辯證法,自然也適用於商界。

因此,我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能為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占盡天機。像李嘉誠這樣,在打工的頂峰撤退而最早進人了塑膠花的領域,開創自己的事業,審時度勢,急流勇退,無論是進還是退,都占盡先機。隻有敢於放棄的商人才能前進。

順應時勢,時勢造英雄。

二、胸懷大誌始於足下

李嘉誠的創業資本也僅僅隻有5萬港元。他打工的薪水並不高,而且時間也不算太長,其中較大的那一筆還是他幾年推銷產品的提成。

李嘉誠把他所賺的錢全部都交給自己的母親。這5萬港元是母親替他積攢,再加上七拚八湊籌借而來的。據他以往的同事朋友們回憶說:“嘉誠從未奢侈過一回,他外出從來都是吃大眾餐,他的衣服更是沒有一件能上檔次的。”

李嘉誠從不認為他的積蓄是他賺來的、省出的,他總是對別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節省的結果。我賺的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外,全部交給母親,母親精打細算維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李嘉誠雖然當時年紀不大,但他卻已經樹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譽,又兼他的經商天賦已初露端倪,大家都看好他,自然有許多人也就樂意資助他創業了。

李嘉誠將自己的塑膠廠取名叫“長江”其意義為: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長江之源頭,僅涓涓細流,東流而去,容納無數支流,彙成汪洋之勢。日後的長江塑膠廠,發展勢頭也會像長江一樣,由小到大。長江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未來的長江集團,也應該為中國人引以自豪。長江浩蕩萬裏,具有寬闊的胸懷,一個有誌於實業的人,理當揚帆萬裏,破浪前進,去創建宏圖偉業。”

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李嘉誠的開闊胸襟和遠大的抱負。但同時李嘉誠也是一位實幹家,他要以行動來實現他的宏願大誌。

古語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

李嘉誠的輝煌成就,可以說是以其誌當存高遠的博大理想為基礎的。

要想成為一個大富豪,就必須目標高遠,目光遠大,而不斤斤計較於蠅頭之利。

遠大的理想可以激勵我們,可以培養我們的氣魄,可以讓我們經受得住挫折,輸得起也贏得起。

三、量體裁衣穩紮穩打

創業的首要問題那就是必須先有一個立足點——廠房。

李嘉誠從港島到九龍,跑了一個多月,才在偏僻的筲箕灣找到了一座差強人意的廠房。

當時,數十萬內地人湧至到香港,使香港的房產一下子水漲船高,鬧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幾乎嚇死人。李嘉誠的資金緊張,隻能量體裁衣,到遠離市中心的地方,找到廉價一點的廠房。

李嘉誠當然也明白辦工廠應該選廠地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誰讓自己窮沒有錢呢?所以一切力量應該放在生產上,好鋼用在刀刃上。

以後羽毛漸豐,收入有餘時,再遷入到市區吧。李嘉誠這一做法與毛澤東抗戰時“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有異曲同工之妙。

廠裏的壓塑機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設備,破舊不堪。

這樣,李嘉誠盡量節省有限的資金,以最少的錢辦最大最多的事。

李嘉誠奉行的人生準則是“勤能補拙”。

就讓我們先看一下李嘉誠創業之初的工作日程吧。

剛剛開創自己的工廠,李嘉誠保持的依舊是“行街仔”——推銷員時的老作風,風風火火,雷厲風行。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銷或采購,趕到辦事的地方,別人正好上班。他從不打溝,距離遠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雙腳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種溫和持穩、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來卻快步如風。他的時聞太緊了,又要省的士費,又要講究效率,是環境造就的。如今李嘉誠年逾古稀,仍保持疾步的習慣。據汕頭大學的教師說,李嘉誠在他捐贈興建的汕大視察時,上樓穿堂,步履矯健快速,陪同他的中年教師都氣喘籲籲,頗感吃力。

中午時,李嘉誠急如星火趕回工廠,先檢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後跟工人一道吃簡單的工作餐。沒有餐桌,李嘉誠和大家一樣蹲在地上吃。

這種以誠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隻適宜於初創時的艱苦環境。

在商業社會裏,要穩定人心,是不能讓工人長期受大苦大累之罪的。

李嘉誠也明白“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道理,當長江廠稍有了盈利的時候,他就抽出錢來,改善改善工人們的夥食和就餐條件,讓工人們輕鬆一下,這樣做有助於穩定員工隊伍。

當第一次看到產品從壓塑機模型中取出來的時候,李嘉誠就像中年得子般興奮異常。節儉的李嘉誠破例奢侈,帶工人們一起到小酒家聚餐以慶賀。

“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與塑膠同行如是說。

李嘉誠常說自己是個慳吝之人,而他的部屬們卻說他“慳己不慳人”。

有道是,有福同享方能有難共當。

李嘉誠真心實意地對待自己的員工,使長江廠具備了穩固的凝聚力。草創時期的長江廠條件異常艱苦,但是基本上沒有工人跳槽。

員工是企業的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善待員工,是很重要的一條賺錢術。其中的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員工與老板相比,最大的賺家當然是老板了。

最初創業,要盡自己的能力,盡最大能力做最精最多的事情,創造更多更大的效益。

創業初期的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雜誌,他注意到一部製造塑料瓶的機器,可以造出較為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

李嘉誠立即進行了周密的市場調查,他發現全香港都還沒有這種機器。人無我有的意識立刻占據了李嘉誠的大腦,他以最快的速度與外國廠家聯係購買。

他發現,這種機器需要訂購,而到外國訂購,價錢又十分昂貴。但是,這種機器的潛在效益確實誘人。於是,創業之初資金過分緊張的李嘉誠果斷地決定自己去鑽研,自己去製造這種機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李嘉誠終於造出這種機器。

“靠這部機器,在最短時間,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李嘉誠日後回憶說。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李嘉誠那種看好潛質、人無我有的敏銳目光和搶占市場的超前意識。創業之初,資金有限。李嘉誠為了節省資金並且贏得時間,果斷地自行研究、自行製造,終於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益,為剛剛創辦的長江塑膠廠注入了資金,也注入了活力。

在這裏,我們聯想到籃球鞋的改進故事。

50年代,日本的鬼的新型球鞋打敗了所有的同類產品,在市場上掀起一股搶購熱潮!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與李嘉誠的故事一樣,就是看清楚市場的潛力,然後去仔細研究,認真開發,搶占市場,穩紮穩打。

四、麵對挫折沉著應戰

依靠對推銷輕車熟路的技巧,李嘉誠把生產出來的第一批產品很順利地賣了出去。接著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裏捏著一把訂單,招聘工人,經過短暫的培訓就單獨上崗。

他把管理係統更加完善地擴大了。他又招聘了會計、出納、推銷員、采購員、保管員,就是他自己也沒有想投產後會是如此的順利,簡直就是一帆風順。

但就在創業不久,一帆風順、春風得意的李嘉誠便遭到了當頭棒擊。一家客戶宣布他的塑膠製品質量粗劣,要求退貨。李嘉誠不得不冷靜下來,承認質量有問題。年少氣盛的自己,隻急於求成,一味地追求數量,卻把企業信譽的關鍵——質量給忽略了。

李嘉誠手中仍攥著一把訂單,客戶打電話催貨,李嘉誠騎虎難下,延誤交貨就要罰款,連老本都要貼進去。他親自蹲在機器旁監督質量,然而,靠這些老掉牙的淘汰機器,要確保質量又談何容易?再加上大部分工人,隻經過短暫培訓就當熟練工使用,他們能夠操作機器將製品成型,已是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