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2(2 / 3)

李嘉誠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座茶樓的,隻為前一位夥計犯了一個與他相同的失誤,被老板給辭掉了。那位夥計得罪的是一位“洽會白紙扇”即“黑社會師爺”。老板自己也不敢對這位“大爺”有絲毫不敬,於是逼著小夥計對他下跪請罪,然後立即責令他卷鋪蓋走人了。

李嘉誠知情不妙,嚇得一臉煞白,呆若木雞。

老板立即跑過來,正待斥責李嘉誠,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卻為李嘉誠開脫說:“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後,老板對李嘉誠說:“我知道是你把水灑到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過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定就能大事化小。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

母親知道後,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再也沒見過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為巨富後對友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知恩圖報,以善從商,是李嘉誠商業生涯的準則。即使後來在股市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李嘉誠始終恪守善意收購的原則。他總會將刀光劍影化為和風細雨,皆大歡喜。以至於有人開玩笑地說,要挫敗李嘉誠的收購計劃其實再簡單不過了,你就隻需說上一句“我不願意”,那李嘉誠就會“失敗而歸”了。是的,李嘉誠在這種情況下,是絕對不會惡意收購的。

此外,李嘉誠一生所做的慈善行為不勝枚舉。

做人,要恪守“知恩圖報”。他在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工作之後,在辭行前為舅父進盡忠言,使其終成鍾表大亨。

之後李嘉誠又進了五金廠,以後,他看到了五金廠已沒有多大的發展前景,便又選擇了他認為有蓬勃生機的塑膠業。

李嘉誠知恩圖報,就像當年他要離開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時一樣,對五金廠的老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了許多好的見解: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麼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要麼就調整產品門類,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檔。

塑膠用途雖然廣泛,但要它代替金屬製品卻又是萬萬不可能的。

李嘉誠離開了五金廠,但這位業主卻聽不進嘉誠的臨行前言,依舊我行我素,以至於五金廠真的奄奄一息,瀕臨倒閉了。

李嘉誠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當他獲知此不幸之後,奔赴五金廠找到老板,他勸告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而轉為生產係列鐵鎖。

原來,李嘉誠一直很關心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要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深知五金廠對他不薄,他為自己跳了槽,心裏總有股歉疚,覺得虧欠五金廠太多,總惦記著找機會報答。

因此,他一直在方便的時候不忘了解五金製品的市場行情。他掌握了鐵鎖緊俏的信息,另一方麵,還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門生產鐵鎖,不存在其他行業的競爭。

有這幾條,李嘉誠斷定:生產鐵鎖穩保紅火。

為了保證穩步領先,還應計劃係列開發。否則,隻要一發現有利可圖,其他五金廠就會一齊湧上這條道。競爭會很激烈。隻有永遠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才能穩操勝券。

這一次,五金廠老板信服了李嘉誠,言聽計從。一年後,一度愁雲慘霧籠罩的五金廠煥發了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善心佛性,為李嘉誠樹立下了良好的形象;知恩圖報,使他贏來了更多人的信賴與信任,這一切均使他的商業生意源源而來。如果說李嘉誠成為商業巨人是他經商的精妙,那麼做人更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根基。

為了保證穩步領先,還應計劃係列開發。否則,隻要一發現有利可圖,其他五金廠就會一齊湧上這條道。競爭會很激烈。隻有永遠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才能穩操勝券。

這一次,五金廠老板信服了李嘉誠,言聽計從。一年後,一度愁雲慘霧籠罩的五金廠煥發了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善心佛性,為李嘉誠樹立下了良好的形象;知恩圖報,使他贏來了更多人的信賴與信任,這一切均使他的商業生意源源而來。如果說李嘉誠成為商業巨人是他經商的精妙,那麼做人更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根基。

千錘百煉起死回生

——艱難創業的突破

李嘉誠創業伊始,運用了毛澤東“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以最少的錢辦最大最多的事。商場如戰場,李嘉誠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一度陷入四麵楚歌的困境。然而,他既不屈服,又不退縮。竟以短兵相接,將計就計,全麵出擊,回天有術,再次創業,再造輝煌。

一、審時度勢把握時代脈搏

1950年夏,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

李嘉誠獨立創業,是基於對時勢的準確判斷。

1950年,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

40年代後期,大批的人們從陸路水路湧向香港,使香港人口從40年代上半時日軍侵占時代的五六十萬人一下子激增到了1950年的近200萬。這批內地人,給香港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場的容量擴大了許多。

此外,設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洋行及工廠,紛紛撤到香港。

這一切在客觀上填補了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以及日本占領時期給香港帶來的創傷。香港經濟獲得了資金的起動力和人才的輔助力,加上有大量的廉價勞工,使香港經濟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以及重振的基礎。

不過這時的香港卻謠言四起,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但是這一切都顯示著香港經濟起飛的跡象。李嘉誠堅定地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他固執地認為:創立自己的事業,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則悔之晚矣。

李嘉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毅然辭工,獨立創業。他擁有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他回憶塑膠公司的經曆時感慨道:“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這個時候的李嘉誠是塑膠公司的總經理。20多歲的李嘉誠全盤負責整個塑膠公司的日常事務。

在這以前,他幹的是推銷工作,而且業績是驚人的好,對此他是十分內行。初為總經理時的他對生產及管理卻一竅不通,極為陌生的。

李嘉誠天生不怕不知道,就怕不學不幹。麵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李嘉誠親自下工廠同工人一道摸爬滾打。這裏麵或許也有李嘉誠心懷遠大抱負使然。這時的李嘉誠,在內心裏暗自醞釀著獨立創業的計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傷。等到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此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來的。”李嘉誠卻微笑地說:“大概不好這樣地說吧,那一切都是我願意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以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了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額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則由手下的推銷員跑腿。

李嘉誠已是塑膠公司的台柱,是一位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傑出者。才20歲出頭,就已爬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上了。

在別人看來已滿足的情況下,李嘉誠卻毅然辭工了,他要抓住機遇,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從這裏可以看出,機遇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成功人士往往在機遇到來的時候,能表現出準確的判斷力,堅定的信念和果斷的決策,從而躍上機遇的快馬,成就人生的轉折。走向輝煌。

李嘉誠正是一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

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正值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爆發。港英政府關閉對華貿易進出口通道,香港出口貿易地位一落千丈。港府及時調整產業政策,使香港經濟由轉口貿易型迅速轉向加工貿易型,並取代轉口貿易成為香港經濟的新支柱。

李嘉誠投身塑膠行業,正是順應了香港經濟的轉軌。

塑膠業當時在世界上也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加工,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原料從歐美日進口,市場由以本地為主迅速擴展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