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1(1 / 3)

——赤手空拳起家的突破

李嘉誠出生在書香門第,11歲隨父移居香港。誰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4歲時其父病故,家境落魄。為了全家人的生計,李嘉誠被逼輟學,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從此,就開始了他的從商生涯。

一、書香門第學識艱辛

1928年7月29日(農曆6月13日),李嘉誠出生在廣東省潮州市北門街麵線巷的一座古宅裏。他出身於書香世家,深厚的家學造就了他一生的優秀品德。他從小刻苦學習,國學紮實。

據李氏族譜,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家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從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傳至李嘉試這一輩,正好第10世。

李氏家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李嘉誠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字八貢之一。

李氏家族是當地的望族,家門之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貢旗,深得四鄉村人敬重。

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未進仕,閑居村野。20世紀初,正值中國飽受列強欺侮,西學漸進的時代,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毅然隨伯父李雲間、李雲梯東渡扶桑留學,有學商科的,有學師範的,學成回國後,在潮州、汕頭從事教育工作。

李嘉誠父親李雲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913年(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畢業時成績名列全校第一名。時值家境貧寒,無資供他升讀大學,李雲經受蓮陽懋德學校之誠聘,開始了執教生涯。

他教學有方,贏得上司的賞識及當地群眾的好評,於1935年春,被聘請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1937年,又轉聘為庵埠郭壟小學校長,直到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日軍憑藉囂張的氣焰及先進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國的半壁山河。潮州淪陷,才舉家輾轉到香港。

少年時代的李嘉誠,童年是在潮州度過的。潮州人的聰明勤勞、愛打愛拚的品質,在李嘉誠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3歲時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詠詩誦文,是李嘉誠童年時代的最佳娛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李嘉誠正是在這些啟蒙讀物中,最早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的引導下,祭拜孔聖人,進了潮州北門觀海寺小學念書。學堂是觀海寺的廟產,誦經聲與讀書聲此起彼伏。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間小小的藏書閣,線裝古籍層層疊疊排放在書架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日放學回家,李嘉誠便泡在藏書閣,孜孜不倦閱讀詩文。他涉獵甚廣,《詩經》、《論語》、《離騷》、唐詩、宋詞、元曲……他還喜歡文天祥、陸遊、嶽飛、辛棄疾等人的詩詞,深深地領悟到其問的真諦與憂憤。

李雲經失業一載後,仍未找到教職。當時,大陸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榮,成為戰時大陸人的避難所。李雲經的妻弟莊靜庵是香港的殷商。李雲經與妻子莊碧琴商議多日,決定前往香港投奔莊靜庵。

1940年冬天,李嘉誠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隨父母踏上艱難的旅程。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10多天,終於來到目的地——香港。

二、嚴父早故少年早熟

禍不單行,父親李雲經因長年勞累、貧困、憂憤。不幸染上了肺病,在家庭最需要他的時候卻病倒了。

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兒子能繼續學業,疾病纏身的李雲經堅決拒絕求醫治療。醫生給他開了藥方,他不去取藥,目的隻為了能省下幾個醫藥費,來幫助兒子繼續學業。

李嘉誠的舅舅知道了這件事情,實在忍不下去了,便“強行”將自己的姐夫送進了醫院,又哪裏想到,早已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李雲經仍是偷偷地把藥錢省下來,這時的他早已忘卻了自己的生命,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到兒子的身上。李嘉誠直到現在,每每回憶起此事,仍舊淚水潸然。

回憶起往事,特別是父親住院治療的情景,給他留下深深的印象。

每天一等到放了學,他便急匆匆地奔赴醫院,守護在父親的病床前,緊握著父親的手,向他彙報著自己的成績,老父臉上洋溢著寬慰的微笑。

1943年冬天,李雲經走完他坎坷的一生,離開了這個動蕩紛亂的世界。他知道未成年的兒子,未來更需依靠親友的幫助,同時又不希望兒子抱有太重的依賴心理,臨終留下“貧窮誌不移”、“做人需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的遺言。

父親的諄諄教誨銘刻在李嘉誠的心中,伴隨著他走向自己輝煌的事業。

李父逝世的那一年,李嘉誠才14歲。14歲,對於常人正是在享受蓉父母無盡的嗬護、疼愛,心裏、腦裏充滿著天真爛漫的美好時代。對於李嘉誠則不然,父親辭世,自己的弟妹年齡尚小,而母親又是一個柔弱的家庭主婦,那時的社會動蕩不安,世態炎涼,真可謂:冬家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這一切,都促使李嘉誠不得不早熟。

就是因為對父親臨終前的承諾及對家庭的責任感,年僅14歲的李嘉誠在父親離開人世之後,謝絕了舅舅想繼續供他上中學的好意,斷然地結束了自己的學業。他知道隻有輟學才能找到一門職業,才能掙到錢,而隻有掙到了錢,才能養活自己的母親和弟弟妹妹。

殘酷的生計,迫使李嘉誠放棄了當一個教育家的理想,由此可見,李嘉誠從商實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這也許就是時世造英雄。

李嘉誠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商海搏擊之後,終於成為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

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人生遭遇的反作用力是多麼巨大,我們因此可以得到啟迪:我們應該正視並且利用人生的挫折,甚至應該自加壓力,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潛能。

此外,父親的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永誌不忘,並延伸為從商的準則。李嘉誠是有口皆碑的儒商。

因此,李嘉誠在香港乃至國際商界樹立起良好的大家風範,因其恪守商業道德而贏得了很高的信譽。這千金難買的信譽又回饋了李嘉誠無數的生意和財富。

這樣一個賺錢謀略是間接的,是戰略性的,但比直接戰術性的賺錢更具威力。因為這樣的賺錢術不是一樁兩樁的生意,而是延續不盡的生意根基。

要具備這樣的一種經商謀略,就必須擁有海闊天空般的胸懷和“一覽眾山小”的高瞻遠矚的目光。

李嘉誠的舅父當時對於他當時要中止學業,謀生賺錢也並沒有表示異議,他說,他自己本人也是讀完了私塾,10歲時便遠離自己的父母而遠赴廣州闖天下的。按理說,這時的李嘉誠如果要進他舅舅的公司做工,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莊靜庵卻並沒有開這個口,讓他在自己手下幹。對於舅父的這一心理,李嘉誠當然再明白不過了,這就是:他今後的生活必須靠他自己。

莊靜庵似乎顯得太不近人情、太無情無義了。

但正是這樣,才把李嘉誠逼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由一個最初最低層的打工仔一躍成了超級富豪。從這一點上看,那時舅父的“無情”,又勝過“有情”。

在父親和舅舅莊靜庵的指引下,在殘酷生計的逼迫下,年僅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早熟,開始他從商的第一步。

三、欲善其事先磨其器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當初李雲經的舉家遷移,就沒有今日的李嘉誠。

自從李家到了香港,李雲經對兒子的教育大有改變。

他不再以古代聖賢的言行風範訓子,不再按四書五經的做法要求他,而是要求李嘉誠“學做香港人”。我們從李雲經身上,可以看出潮汕人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有多麼地強。他們不論漂泊到世界哪一個角落,都能夠很快地與當地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及他們的後代,把根留在了故土。永不忘自己是潮汕人。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中,世態炎涼,人情冷漠,拜金主義盛行,錢財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李雲經針對現實,攜長子李嘉誠果斷地走出了象牙塔。

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

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