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
那時的李嘉誠雖然年少位卑,但是骨子裏卻有股不屈的傲氣,渴望出人頭地,像舅父那樣,幹一番大事業。
雖是在戰時。科技的力量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敗在美國手裏,無不與科技有一定的關係。進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沒有知識,很難做成大事業。這是極淺顯的道理。
李嘉誠盡管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卻為無錢買教材而發愁。他工資微薄,不僅要維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還要保證弟弟、妹妹的學費,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這樣因生活所迫過早地輟學打工,而能夠一帆風順地讀完應讀的學業。於是李嘉誠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購買舊教材。那時有許多中學,將用過的教材當廢紙賣掉,或當垃圾給扔掉了,正由於這樣,也就有了書店專門做舊書生意。
李嘉誠談起節省幾港幣買舊書的錢,言談表情,比現在賺幾億港元還興奮:
“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麵對殘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裏是那樣的窮,我隻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別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
1999年,李嘉誠回憶這段日子時說:“那時候,人家是求學,而我是搶學。”
但從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誠,已具備商業頭腦。
從20世紀最後幾年開始,李嘉減收縮其賴以成為世界華人首富的地產生意,而將其主力集中到高科技領域,這一思路軌跡可從這裏尋到源頭。
少年失學,打工養家,是何等的不幸。然而,李嘉誠在不幸之中並沒有沉淪。他想盡辦法,積極搶學。李嘉誠學曆不高,但學識很高,答案已盡在此。
五、謀取生計能屈能伸
李嘉誠曆經萬難,憑著堅強的毅力、韌性,終於在港島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到了一份工作。
茶樓裏的工作時時長達15小時以上,這樣,每天李嘉誠必須淩晨5時左右就得趕到茶樓,為客人們準備好茶水茶點。
在他上班的頭一天裏,舅父送來了一隻小鬧鍾給嘉誠,好讓他掌握早起的時間。通過求職這件事,舅父不再懷疑外甥獨立謀生的能力。不過,還不敢預料嘉誠今後會幹出驚天動地的業績。而當時的李嘉誠,也不敢有宏願大誌。眼下最現實的,是好好地做這份工作,養活母親和弟妹。
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鍾調快10分鍾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這一習慣他保留了大半個世紀,直到今天,李嘉誠的手表始終比別人的快10分鍾,這成為商界交口讚譽、津津樂道的美談。
李嘉誠這一真誠敬業樹立的口碑,贏得了不少人的敬佩和信服,又因為這一美德而帶來了不少生意,迎來了不少財富。
茶樓的工時,每天都在15個小時以上。茶樓打烊,已是半夜人寂了。李嘉誠回憶這段日子,說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這對於一個才十四五歲的少年,實在是太累太乏了。白天,茶客較少,但總有幾個老翁坐茶桌泡時光。李嘉誠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夥計休息時,他卻還要呆在茶樓侍候。
李嘉誠曾對兒子談起他少年的經曆:“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李嘉誠喜歡聽茶客談古論今,散布小道消息。他從中了解了社會和世界的許多事情。不少事,是在家庭、課堂,聞所未聞的;不少說法,與先父和老師灌輸的那一套,大相徑庭。李嘉誠發現,世界原來是這麼錯綜複雜,異彩紛呈。李嘉誠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又因為先父的訓言刻骨銘心。他在紛紜變幻的世界中並沒有迷失自我。
茶樓的工作很能夠鍛煉人的社會能力。首先,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練就了李嘉誠的意誌和毅力,長時間的跑堂奠定了李嘉誠日後當行街仔(推銷員)的腳力基礎;其次,茶樓是一個濃縮的社會,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李嘉誠在這裏學會了察言觀色。這些,為李嘉誠日後從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他在努力幹好每一件事的同時,給自己定了兩門必修功課。
其一是時刻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等等,然後找機會驗證。
其二是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在高興之餘掏腰包。
李嘉誠對每一位常到茶樓的顧客都做到了心裏有數,對於他們的消費需要和消費習慣都了如指掌。比如:誰愛吃蝦、誰又愛吃魚、誰愛甜、誰又愛鹹、誰愛喝紅茶、誰又愛喝綠茶,什麼時候該給哪位顧客上什麼食物,提供何種服務。這一切在李嘉誠的心裏都有一個小小的帳本。
這種讓顧客不斷回首光顧,並且滿心歡喜地掏自己腰包的員工,你說這樣的員工哪位老板能不喜歡,不看重?
李嘉誠是春茗茶樓加薪最快的堂倌。
正是由於這種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自覺培養,使李嘉誠不僅在堂倌中做出了十分可喜的成績,並取得很可觀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迅速地了解了社會和各式各樣的人。
茶樓也是一個生意信息場所,李嘉誠從茶客的談話中暗自學會了許多做生意的訣竅。
自覺養成的觀察人的習慣,對李嘉誠日後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推銷員,打下了深厚紮實的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李嘉誠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本領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所迫後天有意培養的。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要從商,必須用心。
一年之後,李嘉誠辭去茶樓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
他已經熬過了最艱辛的一年。老板不斷地給他加工錢,他開始能夠像其他堂倌一樣,輪流午休或早歸。茶樓工作出息不大,沒有多大發展餘地,但他從心裏感激茶樓老板,是老板實現了他養家糊口、供養弟妹求學的願望,給予了他極好極好的人生鍛煉機會。
去舅父的公司,李嘉減猶豫了好些天。他渴望從事新的職業,尤其是跟複雜鍾表打交道的行當。李嘉誠邁向社會,曾忤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現在李嘉誠又覺得,他似乎不應再有太多的顧慮。自己是在社會闖蕩和磨練過的人,進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賜,而是為舅父澈事。
主靜庵回憶少年李嘉誠時說:“阿誠的阿爺謝世太早,故河誠少年老成,他的許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誠進了舅父的公司,舅父不因為嘉誠是外甥,而特別照顧。李嘉誠從學徒幹起,初時還不能接觸鍾表活,隻能做做掃池、煲茶、倒水、跑腿的雜事。李嘉誠在茶樓裏已受到了極嚴格的訓練,這些事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了,做得又快又好。開始,許多職員並不知道李嘉誠就是老板的外甥,他們在莊靜庵麵前經常誇獎李嘉誠,說他“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麼,他就會主動幫忙。”
李嘉誠進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學會裝配修理鍾表,他利用打雜的空隙,跟師傅學藝。他心靈手巧,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學會了裝配修理鍾表。
對於嘉誠的不斷長進,其舅父看到眼裏喜在心裏,但他卻從不當麵誇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時代結束了。但香港的殖民地地位依然不變,隻是太陽旗重新換成米字旗。戰前,香港人口163萬,日治時期銳減為60萬。大批的房屋遭破壞,英國接管香港,有17萬人無家可歸。戰時逃出香港避災的人,以每月10萬人的數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匱乏,港英政府采取一係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給,複興香港經濟。
莊靜庵預見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才。李嘉誠被調往高升街鍾表店當店員。
李嘉誠在茶樓,已學會了與人如何打交道。進中南公司,通過對裝配修理手藝的學習,對各類鍾表了如指掌,並且很快又掌握了鍾表銷售的技巧,並做得十分出色。
在茶樓,李嘉誠賣的是力氣;在鍾表公司,學的是技術;等到被提到高升街鍾表店當店員時,幹的是銷售,把所學的統一利用。李嘉誠就是這樣一步步邁向從商之路,改變著自己不幸的命運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