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家境日落少年立誌1(2 / 3)

香港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交際工具。

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立根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

李嘉誠把廣州話當一件大事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他年紀輕,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

困難的是英語關。李嘉誠進了香港的中學念初中。香港的中學,大部分是英文中學,即使是中文中學,英文教材也占半數以上。

這正是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結果。但從客觀上講,有助於提高港人商業文化的素質。

香港之所以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與整個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是斷然分不開的,掌握了英語,就能夠更多更快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從而更好地從事國際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來港求學的李嘉誠再也不是什麼學校驕子,他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就如同在聽天書,不知講些什麼。而其他的同學呢?他們自小生在香港,長在香港,英語也就是第二母語,自小就開始了對英語的學習,李嘉誠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的不足,正由於這些,他總感到很自卑,從心底冒出絲絲涼意。

李雲經詢問兒子上學的情況,他說:“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學會英語不可。”

李嘉誠點點頭,領會父親的苦心。且不論個人的前途,就憑學費來之不易這一點,他也會以苦讀上進來報答父恩母愛。數十年後,每當李嘉誠回憶父親生病不求醫,省下藥錢供他讀書;母親縫補漿洗,含辛茹苦維持一家生計……李嘉誠都不禁神色黯然。

那時的李嘉誠為了學英語,幾乎達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不僅上課學,就是放學路上,還一邊走一邊背英語單詞;夜深人靜,明月高照,為了不影響父母的休息,為了自己的學習,他悄悄地一個人拿著書靜站於路燈下學英語;天剛吐出亮光,他早已起身離床口裏念念有詞了。

即使到了後來,由於他的父親不幸染上疾病去世,他不得已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鍾表公司去做學徒工,仍然沒有忘記他的英語。一天下來,經過了10個小時的辛苦勞動之後,李嘉誠也從沒有讓自己躺下休息片刻,他堅持每天業餘學習英語。

功夫不負苦心人。幾年後,李嘉誠熟練地掌握了廣州話和英語這兩門語言。

在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誠接受采訪時還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在日後的商戰風雲中,廣州話和英語使李嘉誠受益匪淺。

不能說語言與經商風馬牛不相及。

試想,如果不懂廣州話,且不說難以在商場自由交往,就是生存質量也要大打折扣,賺錢又從何談起?

英語更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長江塑料膠廠創業便說明了這一點。那時李嘉誠完全是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進行商務洽談的,從而為長江塑料膠廠迎得了不少的客戶,接收了不少訂單。也正是由於這些,才使李嘉誠一躍成為了世界屈指可數的“塑膠花大王”,而其契機卻是由於李嘉誠經常讀英文版的《塑膠》雜誌從而得到如此寶貴的信息的。至於說後來李嘉誠所經營的跨國大規模商務,更是無一離得開英語的。

退一步讓我們假想一下,如果說李嘉誠自始至終都不懂英語,而隻會說他的潮汕話,那麼他的商業活動根本就無法達到今日的輝煌,而隻會局限於潮汕籍的商人中。就是他同樣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那隻是有限的成功,是根本無法與現在相比的。

無獨有偶,筆者聯想到一代賭王何鴻燊的發跡,也緣於浯吉。

與李嘉誠相似,何鴻燊因為港日之戰爆發、香港淪陷而逃到澳門。

何鴻燊出自名門之後,因其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而得以到聯昌公司任秘書之職。業務往來中,時常要跟葡、日商打交道,何鴻燊深感僅懂英語會錯過很多生意。於是,他白天上班。晚上到夜校補習日語和葡萄牙語。

何鴻燊學習日語和葡語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又兼他用心揣摩學習的訣竅,苦讀半年之後,他就掌握了日常的日、葡會話用語。

當時,聯昌公司正缺少掌握中、日、英、葡4國語言的人才。聰明的何鴻燊正是看到這一點,並通過一番努力,才取得了這把通向成功之門的鑰匙。

聯昌公司的頭頭們,十分賞識他的才幹。一年後,何鴻燊就由秘書變為公司的合夥人。那時,他年僅21歲。

不久,何鴻棠成為公司賺錢的重臣,分紅高達100萬元。他從聯昌公司掘得發跡的第一筆資金。

(故事請參閱冷夏著《一代賭王——何鴻燊傳》。)

無論從李嘉誠身上,還是從何鴻燊來看,都可以看到:以不賺錢處賺大錢,乃是商業上的上乘法則。

四、謀職無門設擺書攤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代聖賢孟子的箴言,不僅僅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更是他曆經千難萬苦敗而不餒的精神支柱。李嘉誠幼時跟父誦文,對此早已熟知,更是牢記於心。少年喪父之後,自己獨立謀生,此言更是他時時鞭策自己努力前進的動力。

“香港少寒冬,一有冷死麻雀凍死翁。”

1943年冬,正是香港少有的寒冬。北國的風,翻越南嶺,掠過珠江平原,直撲香港。日治時期,市景本就蕭條,寒冷降至,街上行人愈加稀落。

但正是在這樣一個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裏,沒有任何人會注意到正行走於大街上的李嘉誠母子。母親莊氏正在領著幼小的兒子嘉誠沿街挨門挨鋪地尋找工作,他們已經這樣整整行走了一天,尋問了一路。但從母子二人那沮喪的臉上,答案不問而知了。

夜幕早已降臨,整座城市現在也籠罩在燈光下了。那時由於日軍實行燈火管製,而且燃料短缺,街燈要等到天實在太黑了方才燃亮。從酒樓飯鋪裏麵,不時地飄來陣陣酒菜香,李嘉誠餓了一整天的胃腹在飯香的刺激下一陣陣痙攣。早上他們吃的是菜葉煮稀飯,那僅有的食物也早已經消耗殆盡了,現在餓得前心貼後背了。

“阿誠,你餓了吧?媽媽去給你買糯米雞吃。”母親看著幼小的兒子心疼地說,這時在她身上也隻有僅存的幾塊零錢了。

“阿媽,不用了,我不餓。”李嘉誠毅然地拒絕了母親。他明白他們現在的境況。更清楚現實的殘酷,如果他不能找到工作,莫說糯子雞,就是一一日兩頓的稀粥恐怕都沒有了。

母親實在不忍再看兒子慘白的臉和那雙堅定的眼神,她微微偏過了頭,淚水早已奪眶而出,沿著雙頰往下淌。

母子二人步履蹣跚地回到家,李嘉誠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再也沒有力氣動一下了。母親則把在路上撿回來的爛菜葉用水洗淨,生火煮粥了。

舅父進來了,他為一家人帶來了一小袋糧米,順便質問了一下一家人的起居生活,然後轉身就走了。在他的心裏早已清晰明了:姐姐和外甥在外麵找了一天的工作。也早已看出他們的勞累與結果,但他卻隻字未提。

第二天天剛亮,李嘉誠就獨自外出找工作了。他實在不忍心讓已辛苦的母親再伴隨他去找工作了,一個人一拐一拐地尋覓……

就這樣,李嘉誠靠一雙腳行遍了港島的整個大街小巷,走過了每一個鋪子,卻求職無門。雙腳跑得破了長,長了又破,早已結了厚厚的一層繭子。白眼冷語,更是深深地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十四歲的李嘉誠初闖社會,就遭受到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後來,他聽母親的話,去找一個同鄉長輩幫忙。不料,他按圖千辛萬苦尋到的卻是一家倒閉的空店。

因此,李嘉誠就冒出一個想法,到銀行去求職。

他的想法是,銀行是做金錢生意的,銀行不會沒錢,當然不可能倒閉。

這個想法在我們現在看來也許是很幼稚的,但小小少年的這一思維軌跡,讓我們尋找到了商業天才巨子的源頭。細細探究,不無啟迪。

少年時的李嘉誠就已顯示出了他的與眾不同,迫於當時他低微的社會地位,根本就不能讓人注意到他。當他好不容易在茶樓開始第一份工作時,還時常利用短暫的空閑默讀英語單詞。他怕遭茶客恥笑和老板的訓斥,總是靠著牆角,快迅地拿出早已寫好的長片來看一眼。他深深地知道眼下吃飯比求知更重要,他給自己定下了最低目標——不遺忘學過的單詞,學完初中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