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生意都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善於發現供求之間的流向,把握供求之間的機會,也就把握了生意的本質。比如,一個新產品或是新的行業,剛開始能夠吸引很多消費者,老百姓也對這個行業比較看好。於是很多商人就認為這個行業肯定能賺大錢,立即把錢往裏麵投。但是他們不知道,一艘船再大,也是有限度的,人一旦多了,就必然會使得一些人掉入水中,有時甚至還會導致事故船翻,大家都把錢丟進水裏。
相反,有些商人處世冷靜,遇到這種情況並不是盲目地一味跟風,而是認真仔細地分析這種炒得“熱鬧”的行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所以他們往往就能“人棄我取,人去我與”。
所以,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謹慎一些,在別人恐懼的時候大膽一些。善於發現供求之間的流向,把握供求之間的機會,就能做好生意,成為真正的富人。
善於抓住最關鍵的20%的力量
22\/78法則是猶太人做人生存的重要法則。22\/78法則認為:如果你能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質,那麼,即使沒有對於事物的總體印象也無妨大礙。當然,如果我們發現並抓住了關鍵的22%,以後的情況自然而然地可以預見。
瑞典的銀行組織發現,80%的客戶並不能為銀行創造利潤,他們對銀行的選擇主要是出於對銀行的服務感到很滿意。而20%的客戶貢獻甚至超過銀行100%利潤的資金,相反,這些“大財主”卻對銀行的服務不滿意。所以,銀行開始努力改善對可盈利客戶的服務,從而使對銀行貢獻大的客戶明顯感受到了服務的變化,進而增加了與銀行的往來。
雖然這樣的舉措讓他們失去了一部分客戶,但銀行的營業額卻開始上升。而那些失去的客戶基本上是不怎麼帶來效益的客戶。
我們都熟悉一條組織原則——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實際上,生活中很多的“多數”意義並不大,反而是“少數”在決定著事物的性質。一個將軍的某一個念頭,可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敗,從這種意義來看,很多人的血是白流的。十隻股票中,你隻要買對了兩隻,這兩隻所賺的錢,也許比其他八隻都多。一個公司,占總人數 20%的那部分員工,卻創造了超過80%的利潤。同樣,隻要有20%的員工和你搗亂,你這個公司基本上就稀裏嘩啦了。
成功者大多數不僅能看到事物的外在表現,還能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深層含義,既看得見樹幹,又看得見樹根。
在成功者追尋本質的過程中一般有以下方法:
(1)不要隻關注眼前利益。應該時常從大局、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如果僅僅隻顧追逐眼前的利益,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誤入歧途,進而不聽頭腦使喚。
(2)眼見為實。這裏並不是不信任他人,而是說,無論何時你都要訓練自己做最後的判斷,勇於承擔所有的責任和義務。
(3)不要輕信流言。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傳言,這其中有一些是故意捏造的虛假傳聞,目的是動搖對方的地位。如果你對這些傳言都一一信以為真,那就無法抓住事物的本質所在。
成功者日常生活需要常常自問“關鍵在哪裏?”“本質是什麼?”然後,把自己80%的精力放在最關鍵的20%的能真正給你帶來利潤的問題上。這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節約眼前,積累長遠
節儉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即使富可敵國,也是從點滴中節儉而來。富有的生活人人向往,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富有和節儉從來不相違背,節儉的生活凝聚了財富,有了財富更應懂得節儉的重要性。節儉是富有遠慮的投資計劃,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股神巴菲特,在省錢方麵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雖然坐擁億萬資產,但仍然住在幾十年前買的小房子裏,還是經常自己去商場購物,並每次都把商場給的優惠券收好,以便下次購物時使用。有人問他:“你這麼有錢,為什麼還使用優惠券呢?這樣做不過每天能節省一兩美元,一生才能夠節省多少?”
巴菲特答道:“省不了多少?你錯了,這省下的可不少呢,足足有上億美元呢。”
“一天省個一兩美元,能夠省下一億美元?”雖然巴菲特是股神,但那人還是懷疑。巴菲特分析道:“雖然,每天省一兩美元,從表麵上看起來沒有多少,但是如果我一直這樣堅持,一生中我大約能省下5萬美元。而你不這樣做,那麼,假如我們其他收入一樣多的話,我至少比你多出5萬美元。更重要的是,我會將這5萬美元用於我的投資,購買股票。根據過去幾年來我平均投資股票獲得的18%的收益率,這些錢每過4年就會翻一番,4年後我就會有10萬美元,40年後將達到5120萬美元,44年後就超過了1億美元,60年後就超過16億美元。如果你每天省下一兩美元,到時候你會擁有16億美元,你會怎麼做?”
換了你,你會怎麼做?我想,看到這一點任何人都會樂意去節約這每天的一兩元錢,把它們用於投資,以便得到巨大的收益。但實際上,我們真是這麼做的嗎?
賺錢不是巨大的“三峽工程”,也不需要長年累月地下決心,隻需要在平常的狀態中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要忽視微小的財富積累,無小不成大,無微不知著,凡事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忽視小的建設,就沒有大的成就。
和和氣氣生財旺
“和”的思想來自儒家學說。《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意謂運用禮義教化可使各種關係達到和諧統一。
“和”,一個再通俗不過的字,通俗到人們似乎根本不需要去聯想就可信口說出“和”的繽紛意象:和平、平和、和諧、和合、和睦、醇和、和氣……紛紜世界裏,真的少不了這一派祥“和” ,絕對是中國的,而且絕對是東方文化區別其他文化的最本質的標記。
“和”,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曆經5000多年心心相傳,“和”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中華人的血液裏,“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它縱貫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全過程,積澱於各個時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體現著中國思想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也是中國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體現形式。
富人求財,以和為貴。因此,富人不與人爭強逞能。風華少年之血氣之勇,為富人所不屑。雖然富人也不能懦弱,有謀還需有勇。但是,和氣生財是富人謹守的做人守則。
富人做生意講究的是“和氣生財”,隻有心平氣和、細心周到才能贏得買家的心!顧客到店裏來,就是商店的客人,無論買與不買,營業員都要以禮相待、熱情服務,不能有“你來求我”的思想,不能待顧客態度冷淡、語言生硬,甚至頂撞顧客。
我們常常可以注意到這樣的情景:同質同價的商品,有的商店因待客和氣,光顧者便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有的商店因待客態度冷淡,結果門前冷清、顧客稀少,生意甚為蕭條。有些顧客寧可舍近求遠到服務態度好的商店或優秀服務員跟前去買東西,而不願就近到服務態度不好的商店去買東西,可見微笑服務對商店至關重要。
另外一種情況,店員要當顧客的消費向導,幫助顧客選擇適合的商品,顧客就會滿心歡喜地欣然聽從你的“調遣”。有一次,許多顧客爭相搶購一批花襯衫。一位40多歲的農民打扮的男子,連襯衫的樣式還沒有看清楚,便把錢遞上來要求購買。這個店的上司問他:“是送人還是自己穿?”他回答:“自己穿。”上司便耐心地向他解釋,以他的年齡和身份,是不適合穿這件花襯衫的。顧客聽他說得有理,便按他的建議選購一件普通的白襯衫,這位顧客最後滿意地走了,並到處宣傳這家店的好處,為其做了免費廣告。可見,以人為善,替顧客實際需求著想,是贏得人心的關鍵。
“和氣生財”可以說是一句最古老的生意經了。富人把待人和氣用於經商中,不僅會受到顧客的歡迎,改善商店與顧客的關係,提高商店信譽,而且可促進成交,擴大銷售,增加盈利。從這個角度來說,和氣生財是富人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