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打在安德森的肩膀上。開槍的戰士害怕得語無倫次,他抱著安德森淚流滿麵,嘴裏一直念叨著自己母親的名字。安德森碰到開槍的戰士發熱的槍管,怎麼也不明白自己的戰友會向自己開槍。但當天晚上,安德森就寬容了他的戰友。

後來他們都被部隊救了出來。此後30年,安德森假裝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安德森後來在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戰爭太殘酷了,我知道向我開槍的就是我的戰友,知道他是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來。直到我陪他去祭奠他的母親的那天,他跪下來求我原諒,我沒有讓他說下去,而且從心裏真正寬容了他,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好朋友。

在牛津英文字典裏,“原諒”的意思是理解和同情那個受自己支配且無權要求寬大的人。安德森在得知自己的戰友對自己開了黑槍之後,完全可以將他置於死地。但安德森竟然從戰爭對人性的扭曲、人求生存求團圓的天性上原諒了他的戰友,依然與曾經想殺害自己的人做了一生一世的朋友。

在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很難直截了當就把事情做好。我們有時需要等待,有時需要合作,有時需要技巧。我們做事情會碰到很多困難和障礙,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要硬挺、硬衝,我們可以選擇有困難繞過去,有障礙繞過去,也許這樣做事情更加順利。大家想一想,我們和別人說話還得想想哪句話更好聽呢。尤其現在這個比較複雜的社會中,大家要學會想辦法諒解別人,要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成熟、很不錯,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敢闖敢拚,勇於嚐試

軟弱的人總是喜歡把一切歸結於命運,並隻靠相信奇跡求得解救;卓越的人則是相信自己,並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二者的命運便由此注定。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成功意味著贏得尊敬,成功意味著勝利,成功意味著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隻要你有強烈的成功意識,隻要你態度積極、堅韌不拔,隻要你信心十足,有崇高而堅定的信念,隻要你能夠發揮你的性格優勢。

有人曾對許多的成功人士,包括奧運會金牌得主、企業大亨、政界大腕、影視明星等等,甚至還有走向太空的人,做過多年的調查研究,並得出結論:成功的關鍵是要有成功的膽量,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研究者還指出,在成功者和其他人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線,不妨稱其為成功的邊緣。這個邊緣不是特殊環境或是智商差異的結果,也並非教育優劣或天賦有無的產物,也不是靠什麼天時地利來成就。跨越邊緣的關鍵是敢想敢做的態度。

那些誌向遠大、敢於想象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是遠遠超出起點;一個理想高、目標大的人,即使沒有實現最終的理想和目標,但其實際達到的目標,都要比理想低、目標小的人最終達到的目標還要大。

因此,任何人要想獲得成功,首先必須敢想才行,也就是要敢於想象自己的未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提升起來,而不要退縮在一個蹩腳的、狹小的角落。

可以肯定地說,卓越的人生都是崇高理想的產物。不過,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麵是,隻敢想而不敢做或不願做的人,也不會擁有成功。

世界保險業的巨子克萊門托·斯通於1902年5月4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一個窮困無援的家庭中,父親很早去世,由母親將他撫養成人。斯通10多歲時就開始幫助母親從事保險業工作。母親命令他到辦公大樓從上至下爭取顧客,斯通感到害怕,站在辦公大樓外麵的人行道上,兩條腿直發抖,這時候最能給斯通以鼓勵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就做!”正是在這句話的鞭策之下,斯通才有勇氣從一個辦公室進入另一個辦公室。20歲時,斯通建起了自己的“聯合保險代理公司”,而且第一天就拉了54份保險。當時,許多人都對“聯合保險代理公司”的前途持懷疑態度,斯通卻一往無前地將他的公司一擴再擴,從美國的東海岸一直發展到西海岸,還雇用了1000名保險推銷人員。

然而,就在斯通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大蕭條的寒流席卷了美國,許多中小工商業倒閉,人們都想把錢存下來以度過將來更艱難的日子,再也沒有人想到斯通的保險公司去投保了。斯通冷靜地麵對現實,他認為:“如果你在困難的時期以決心和樂觀來應付,你總會有利益可得。”斯通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自己的部下,當時推銷隊伍隻剩下200人,他仍帶領著部下艱難奮戰。

1930年,一度十分興盛的賓夕法尼亞傷亡保險公司因不景氣而停業,並願以160萬元出售。斯通得到這一消息,決心乘此良機將該公司買下來,但是,他沒有這麼多錢,他對自己說了句:“現在就做!”帶領律師走入了巴的摩爾商業信用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

“我想買你們的保險公司。”

“很好,160萬元。你有這麼多錢嗎?”

“沒有,不過,我可以借。”

“向誰借?”

“向你們借。”

這真是一樁不可思議的買賣。但是,經過多次洽談,商業信用公司還是同意了。克萊門托·斯通買下賓夕法尼亞傷亡保險公司,苦心經營,終於將一家微不足道的保險公司發展成為今日的美國混合保險公司,斯通本人也躋身於美國富翁之利,其財產至少在5億美元以上。

果斷不武斷

生活中,不能缺少冒風險的勇氣。對於一項需要冒險的工作,當別人猶猶豫豫的時候,你迅速作出決斷,大膽承擔起來,很可能這就是改變你的命運的關鍵性一步。

謹慎,確實是我們辦好事情的前提條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了這種小心謹慎的態度,跌的跤就肯定要少一些。但是,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未來的形勢常常不是很明朗,過於強調小心謹慎,以至於處處謹小慎微,就會嚇得我們不敢行動。因此,當代人既要有謹慎的性格,也要敢於冒險。

我們必須學會冒險,因為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冒險,曾經是一個不怎麼光彩的名詞。頭腦簡單者,曾給這個詞添上魯莽的色彩;利欲熏心者,又曾給這個詞添上投機的色彩。其實,冒險和成功常常是相伴的,尤其是現代,冒險精神更為競爭所必需。我國目前處於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的時代,而冒險就是商品經濟社會的一種時代精神。與傳統的自然經濟不同,在商品經濟下,人們麵臨的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市場,而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鄉村與家庭。對商品生產者來說,他的每一項決策,每一次行動,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敗的可能。如果生產者不敢冒險,那他不僅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而且也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這是因為,商品經濟就是一種競爭經濟,競爭就是非勝即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這個意義上說,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不敢冒險其實也是一種消極冒險。在市場經濟中不可能完全克服經濟因素中的自發因素,生產經營中的風險就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冒險精神仍然應該是我們的一種時代精神。

要想冒險,就不要害怕失敗。愈是稱得上冒險的行為,失敗的危險性就愈大。那也不要緊,敢於冒險,就是敢冒失敗的危險。在改革之年,一大批熱血青年踏上了改革之途,他們之中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全國有一批成功的廠長、經理,也有更多的想成“家”而未能成“家”的行動者,這並不奇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再證明,成功和失敗像一對孿生兄弟,如果隻許成功降世,不許失敗誕生,也就等於扼殺了成功。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麼事情都要保險絕對成功才可去做,那麼創造曆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所以,一個外國企業家一語中的地說:“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

生活中不少人不冒任何風險,到頭來,什麼也做不成,什麼也不是。他們不敢笑,因為他們怕冒愚蠢的風險;他們不敢哭,因為害怕冒別人恥笑的風險;他們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為要冒被牽連的風險;他們不敢暴露感情,因為要冒露出真實麵目的風險;他們不敢愛,因為要冒不被愛的風險;他們不敢嚐試,因為要冒失敗的風險……他們被自己的態度所捆綁,是喪失了自由的奴隸。而有膽量,有勇氣的人不是這樣。

冒險不是靠碰運氣,而是靠理智。倘若一點可能性也沒有,就冒失輕率地幹起來,這就不是果斷,而是武斷,有時簡直近於自殺。冒險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準備的基礎之上。古人雲:“六十算以上為多算,六十算以下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就應當機立斷,敢於大膽地去行動。

好強不逞強

許多人喜歡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歸咎於運氣,但對於強者來說卻相信自己的努力。他們會主動去尋找成功的機會,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所以他們大多數人容易成功。

希拉裏·克林頓起初為人們所認識是因為她是美國的第一夫人,她的丈夫是美國的總統。但幾年過去之後,人們發現她本身的傑出智慧和好強的個性,絲毫不遜色於她的總統丈夫比爾·克林頓。在擔任第一夫人期間,她就以自己的強悍、幹練給了丈夫許多幫助。希拉裏在大學期間就是個不平凡的人物,她曾是學校反對派領袖之一,領導學生與學校一切不合理的製度作鬥爭。在丈夫競選總統期間,她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當她與她的丈夫從白宮裏走出來後,她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她曆經磨難,憑著自己卓越的才能和好強的個性,在基本屬於男人的政壇中脫穎而出。2002年她成功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她未來的命運如何,我們不作猜測,但她好強的個性肯定是她政治生命裏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