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平庸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主張“德刑並用”,“寬猛相濟”;對學生,性格過於激進的加以遏製,過於謙退的加以鼓勵。
性格分析專家認為,每一種性格都有優缺點,聰明的人總是能集各種優質性格於一身,充分利用有益於自身發展的性格成就自己的事業。所以,一切得大成者總是能在最恰當的時機和恰當的場合展現出恰當的性格特征,真正做到“讓性格為我所用”。
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常常會說誰誰有很多優點。這很多優點其實多半是很多優質性格創造的。一個人隻有一種優質性格,就像一根腸子捅到底,是不足以濟事的。要想成就大事必須集多種優質性格於一身,以便於在不同的情境中施展不同的性格。你想要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就要發揮和展示什麼性格。
人們常稱讚一舉兩得、兩全其美的舉措,是因為這些舉措排除了觸及各種人際關係後所產生的負麵效果,直接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有人詢問一位辦事高手:“如何才能辦好每件事?”高手答道:“也沒有什麼,隻是折中罷了。”怎樣做到“折中”,就要充分利用人的性格中的各種積極因素。隻有這樣,做事情才能“符合常理,不偏不倚”。
世事多艱,沒有幾件事能夠簡單、順利地通過。要成事,就需要折中。那種懷著滿腔理想主義、堅持原則毫不妥協的人,是辦不成事情的。這“折中”二字可使我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但中庸不等於平庸,有時候,該使用手段的還要使用手段,該用技巧的還要講究技巧。這就要發揮性格的多麵性。把事情辦得周全,讓各方麵的人都舒服,才叫高明。
包容不包庇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凡有彌勒佛的寺廟裏,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幅對聯。這幅對聯,是講度量的,人能達到能容天下萬事萬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進入“禪”的高層境界了。度量,是對他人長處、短處和過錯的一種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團結人、納眾謀,以成其強大,對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十分有益。
統一企業的董事長高清願說:“待人處事,要包容大度。”這個道理人盡皆知,可是這也是最典型知易行難的事。他認為,要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須要有肚量與氣度,所謂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捐土壤,故能成其高。
他舉了多年前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多年前,他在台南幫一位老大的請托下,基於道義與情義,投資了一項自己全然陌生的事業,接手時,這個事業已搖搖欲墜,再加上市場開放競爭、百家爭鳴,前景極為黯淡,麵對這個必敗的局麵,他們苦撐多時,虧損連連,最後在兼顧了情理法的情況下,決定退出。
但是事情並不如想象的那樣容易解決,這家公司部分的高級員工,以他們退出為由,把問題泛政治化,來凸顯勞資對立的問題,這段期間,有很多不實的言論都落在高清願董事長的身上,加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皆極盡詆毀之能事,對個人造成不小的傷害,很多朋友都替他抱不平。 之後,這家公司幾番易主,他也逐漸淡忘此事,後來,有朋友告知有一家企業負責人希望能來統一公司就通路銷售一事與他商議。
進一步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家企業竟然就是當初接手的那家公司,負責人雖已換手,但是當初誹謗他甚烈的一些員工,仍位居高位,在這種情形下,他還是決定和這些朋友會麵,並願意協助他們進行產品的銷售,不久之後,又設宴款待這些新朋友,結果,賓主盡歡。
有些熟悉內情的朋友,都認為不值得也無此必要,但是,高董事長的想法是,在成人的世界要化敵為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他僅是順勢幫忙他人一下,再誠心請別人吃飯、談談心,即能因此化解誤會,何樂而不為呢?
高董事長說,他也是一個凡人,遇到無理或無禮的事,也會生氣,不過事情過了,也就忘了,每回生氣,很少過夜,隔天就忘在腦後了。 其實,我們也都隻是一個平凡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脾氣與原則,遇到不平之事或者遇到別人惡意的毀謗,也會氣憤難平。
我也曾經被落井下石、惡意傷害過,那些傷害在當時的確留下難以抹平的傷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也能坦然麵對那些落在身上的痛楚,並且學會用另一種寬容的心去麵對,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損失,反而因此獲益。與其在心中還留著怨恨,倒不如把心胸放寬,讓自己有更多的包容力來麵對人生,迎接未來。
在交往過程中,人和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磨擦,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勺子總會碰鍋沿,腳板總要擦地皮”,但是請記住“在這小小的天地裏,我們大家生活在一起”,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總是耿耿於懷呢?要知道沒有度量的人,是幹不出什麼事業,成不了什麼氣候的。
包容,就是不要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但是,對於大是大非的問題,不該包容的就不能包容,否則,就會演變為包庇。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別人,過分的包容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引來對方的得寸進尺。任何事情都有個度,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期待不等待
很多人都有失敗意識,當一件事情來臨的時候,總是先想到失敗。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你在內心中要持續地期待好的事情發生,當你持續地期待的時候,最後你的潛意識會接到信息,大腦的敏感度會打開,你會看到把事情做成功的機會,最後你會把事情做成功。這在目前的心理學、神經語言學上已經完全可以證明。
威廉·詹姆斯說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我們這代人最偉大的心理學上的發現莫過於我們可以借此改變我們內在的世界而達到改變我們外在的世界。”
期待是一種需求的幸福,當你所想要需求的幸福來到你身邊的時候,這是天下最美好的事情了。
強者期待好事的發生,但他們決不等待。期待是一種動力,等待是一種痛苦,等待會讓自己變得很失敗。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隻是在等待?其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等的是什麼,但他們確實在等某些東西。他們隱約覺得,會有什麼東西降臨,會有些好運氣,或是會有什麼機會發生,或是會有某個人幫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沒受過教育、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充足的資金的情況下為自己獲得一個開端,或是繼續前進。
有些人在等著從父親、富有的叔叔或是某個遠親那裏弄到錢,有些人是在等那個被稱為“運氣”、“發跡的神秘東西”來幫他們一把。
我們從沒聽說某個等候幫助、等著別人拉扯一把、等著別人的錢財或是等著運氣降臨的人能夠真正成就大事。隻有拋棄身邊的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曾說,他準備讓自己的兒子先到另一家企業裏工作,讓他在那裏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兒子一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兒子會總是依賴他,指望他的幫助。
你不再需要別人的援助自強自立之時,你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你拋棄所有外來的幫助,你就會發揮出過去從未意識到的力量。
世上沒有比自尊更有價值的東西了。如果你試圖不斷從別人那裏獲得幫助,你就難以保有自尊。如果你決定依靠自己,獨立自主,你就會變得日益堅強。
當資金短缺、生意清淡、開支高漲時,真正的男子漢就會大顯身手,鋒芒畢露。沒有奮鬥,就沒有成長。不能拋開身邊的拐杖,也就沒有個性,永遠無法建立真正的自信。
有野心,沒有貪心
有些人,很願意追求某種常人難以企及的名聲或財富,並且為此而不懈奮鬥。這種人通常被認為是有野心的人。
研究創造行為的心理學家,將野心看做一種最有創造性的興奮劑,他們相信野心在本質上就是充滿活力的品質。
一位哲學家說:“自我實現是人類最崇高的需要之一。它從來都是人生的興奮劑,是一種抑製人們半途而廢的內在動力。自我實現的欲望越是強烈,一個人在他生活旅途中就越是信心百倍,成果卓然。”
健康的野心乃是形成自我尊重心理的偉大力量——如果這種野心是健康的而非隻追求名聲的病態野心。
健康的野心能使一個人變得更為完美,並能推動他探索自己前進的航向。如果把野心隱藏起來,從而墮落為某種對他人有害的、病態的、邪惡的貪心,那就很糟糕了。
過火的野心勃勃是醜惡的,往往演化為我們平常所說的貪心。貪心的人往往不擇手段,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人格和名譽。這樣的人即使擁有萬貫家財,也不能屬於強者之列。正所謂:來得正,黃金美玉不嫌輕;來得不正,一瓢一飲也算重。
野心與貪心隻有一步之遙,有野心,沒有貪心,是強者;一旦野心轉化為貪心,就可能成為人人不齒的小人了。
原諒朋友的黑槍
原諒可以超越一切,因為原諒包含著人的心靈 ,因為原諒需要一顆博大的心。而缺乏原諒別人的胸懷,將使個性從偉大墮落為連平凡還不如。
這是一個讓人靈魂震撼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經過一場激戰,有兩名來自同一個小鎮的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他們倆相互鼓勵、相互寬慰,在森林裏艱難跋涉。十多天過去了,仍然沒有與部隊聯係上。他們靠身上僅有的一點鹿肉維持生存。經過一場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剛剛脫險,走在後麵的戰士竟然向走在前麵的戰士安德森開了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