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坦然,性格平和

對待生活,要學會坦然置之。這是生活的哲理、做人的學問。真正的坦然是獨享寂寞,而又堅守有成;是處事無奇,而又為人有道;是淡薄明智,而又寧靜致遠。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背景下,到處是為錢而紛爭,學會坦然不是一件易事,必須經過心靈的洗禮,一旦看透才能做到真正的心平氣和。

一個陽光燦爛的春日,一位朋友約我去釣魚。坐在河邊,耐心地等待魚兒的上鉤。然而,整整一天魚兒都沒有被我誘惑。傍晚,我沮喪地收拾漁具和空空的魚簍,垂頭喪氣去找朋友。朋友扛著魚竿,從河那邊哼著歌兒走來,如血的夕陽將他臉染成幸福的紅色。望望他的魚簍,也是空空的,於是我奇怪地問:付出一天的等待,卻一無所獲,怎麼還如此快樂呢?他笑了,告訴我說:魚不咬鉤那是它的事,我卻釣了一天的快樂。

坦然地麵對失意也是一種快樂,是處亂不驚的境界。

不要過分地追求自己的輝煌,不要過分地重視自己的地位,你便會過得坦然而自信。沒有誰不遇到失敗,沒有誰永無不幸和苦難,但隻要認真地去做,付出自己的努力,給別人帶來快樂,我們自己就會快樂。

對沒有擁有的美好,我們一直在苦苦的向往與追求。為了享受或擁有,整日忙忙碌碌,樂此不疲,而真正的所需所想的,往往要在經曆多年後才會明白,甚至窮盡一生也不知所終!而對已經擁有的美好,我們又因為常常不甚珍惜或得而複失的經曆而存在一份忐忑與擔心。

要知道,原來過去一直想急切得到的,不一定就是你我真正擁有的,你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真正銘刻在心的!繼而明白人生在很多時候,需要寧靜的坦然和自覺的釋懷!

坦然麵對,固守一份超脫!學會坦然,你就會不以物喜而開懷失度,不以己悲而沉醉低迷。學會坦然,才有一顆平常心,才會生活美好、才會快樂!

立身要高,處世要讓

忍讓是我們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通常能夠忍讓的人可以妥善協調與他人的矛盾、不會僵化與他人的關係,從而實現良好的人際互動。洪應明曾經說過:“路窄處,留一步讓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這是涉世一種安樂法。”培養忍讓的心態,我們才能遠離一味爭奪、不知退讓的危害,才能夠笑對人生。

生活與工作中的矛盾不可避免,關鍵是要妥善解決各種問題、化解彼此的隔閡。當雙方發生衝突時,一味爭強好勝並非最明智的做法,因為它會使雙方發生更嚴重的衝突;而主動采取忍讓的態度,就能給緊張的人際關係帶來祥和的氣氛。小不忍則亂大謀,處理家庭、同事、鄰裏等各種關係,需要我們培養忍讓的心態,不為一些小事發生矛盾、傷了和氣。

(1)意識到忍讓是“以退為進的策略”。當我們意識到暫時的忍讓能使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為自己節省時間、精力的時候,就能在心理層麵形成積極的認同,從而使我們把忍讓心態的培養作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2)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退讓,是因為完全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沒有顧及對方的心理訴求。所以能夠進行換位思考,體察對方的合理需求,我們就能學會忍讓。

正氣天地,清名乾坤

正直為人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一種優良品德,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確立自己的信譽,贏得他人的讚譽。古往今來,“剛正不阿”的人都受到人們的讚揚,而那些為人狡詐的小人是被人唾棄的。所以培養自己正直為人的心態,可以加強自己的個人修養,使我們具備正直的品德,避免謀私、貪利,以及文過飾非、偷奸耍滑、阿諛奉承等不良習慣。最終使我們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做人,在贏得成功同時獲得心靈的沉靜。

在社交活動中,說實話、正直為人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建立自己的威信,從而吸引周圍的人與自己發展合作關係;在企業管理活動中,領導人堅持公正的原則才能得到下屬的真正擁護,從而保證每一個命令得到徹底、有效到執行。培養正直為人的心態,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

(1)在學習和工作中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堅決執行各種規章製度。人們在一定的組織中都會受到相應規則的約束,我們要遵守這種規定,保證自己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是正直為人的應有之義。

(2)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都要努力做到堅持真理。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公認的看法和價值觀,得到了時間的檢驗,因此我們要能夠在任何時候都要說真話,說老實話,做到心胸坦蕩。

心靜則清,心清則靜

綜合素質中最重要的一種“靜心”。一個人的心處於絕對安靜狀態時,便可以從容思考各種疑難,從容應對多方雜務。我們如果遇到很棘手很困難的事情不妨試試:腦子不能有太多的雜念,而且要有意識去排斥各種誘惑、幹擾,心思盡可能單純專一,時常保持一種寧靜如水的心態。

以靜識物、以靜觀心,是人們認識真理和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所以古人很早就倡導要在寧靜中思考問題,從而透過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平和的心態,拒絕急躁,才能使我們避免誤事;而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依靠平和的心態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灰心失望、消極被動、喪失信心。

許多人脾氣暴躁、性子急,所以做事的時候不能準確拿捏力度,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比如說話的時候愛發火,甚至出語傷人;做事的時候不能和別人搞好團結,結果容易把事情搞砸。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是為人通達、妥善處理各種事務的基本要求。

遇到自己不順心的事,不暴躁,更不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這是性靜。

生活有目標有追求。為了實現自己製定的人生目標,堅定不移義無反顧,盡棄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縹緲無定不切實際的幻想。無雜念邪念,在聲色犬馬的誘惑下,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飲恨終身,這是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