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馬季忙於傳幫帶,推出年輕相聲演員,可有人勸他:“幹嘛不露露臉,大家都快把你忘了。”他滿不在乎地說:“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幹嘛老讓大家惦記著。要名幹什麼?誰不知你身上有幾兩肉?”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馬季都能保持一種寧靜、淡泊的心態,而這正是養生的高境界,也是他自己的保健良方。

“寧靜、淡泊的心境”使他有清醒的頭腦,輕鬆的精神狀態。

會隨遇而安的人眼光遠大、胸懷寬闊,把世間的一切變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這樣的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時笑口常開,自然健康長壽,生活愉快幸福。

壓住火氣

一位高僧說:“‘火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

心理醫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中樞神經係統處於最佳功能狀態,那麼,他的內髒及內分泌活動在中樞神經係統調節下處於平衡狀態,使整個機體協調,充滿活力,身體自然也健康。

人一旦有了火氣,不僅心情不好,而且嗓子發幹、嘴角起泡,還有可能引發其他疾病。最重要的是,火氣太旺,做事情往往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個人的情緒往往占了上風,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如何改變愛發火的壞毛病呢?

(1)認識到發火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危害。火氣上來時隻知怪罪別人,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責任。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促使其發火的並不在對方,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退一步說,即使責任在對方,他也可能是無意的,友善和諒解比什麼都重要,這樣火氣也就發不起來了。

(2)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誰都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與自身願望相矛盾的事,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用他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發生的問題,那你就不會發火了。

(3)如果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會使人生氣的事,可以暫時避開,眼不見為淨,耳不聽則寧,火就發不起來了。

(4)遇到使人生氣的事,如果不是原則大事,就采取讓步退卻的辦法,退一步海闊天空,既使自己解脫,也寬容了別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5)一旦遇到確實使人特別生氣的事,靜坐一會兒,用理智戰勝情感,心情自然平靜。

(6)遇到上火的事,自己一時難以排遣,可以向親友傾訴,或者是參加一項體育活動,幹一些體力活,也可以使情緒得以緩解。

(7)要多方麵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如書法、繪畫、集郵、養花、下棋、聽音樂、跳舞、打太極拳等,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8)對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遇事要盡力而為,適可而止,不要好勝逞能而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9)不要過於計較個人的得失,不要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動輒發火,憤怒要克製,怨恨要消除。

(10)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際關係、鄰裏關係,這樣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得到各方麵的支持。

好脾氣製服壞脾氣

我們經常說,這個人脾氣好,那個人脾氣壞。其實,脾氣好壞隻是相對的,對這個人來說這樣的性格可能是壞脾氣,對那個人來說,這種性格可能就會成為好脾氣。但有一種性格幾乎是所有的人都不歡迎的,那就是暴躁,動不動就怒不可遏。

暴躁使人失去理智思考的機會。許多場合,因為不可抑製的暴躁,使人失去了解決問題和衝突的良好機會。而且,一時衝動的憤怒,可能意味著事過之後要付出高昂代價來彌補。在實際生活中,暴躁導致的損失往往可能是無法彌補的。你可能從此失去一個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戶;你的形象可能從此在領導眼裏受到損害,別人也從此開始對與你的合作產生疑慮。

暴躁時最壞的後果是,人在暴躁情緒的支配下,往往不顧及別人的尊嚴,並且嚴重地傷害了別人的麵子。損害他人的物質利益也許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而損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卻無異於自絕後路,自挖陷阱。

不僅如此,脾氣暴躁、經常憤怒還是誘發心髒病的致病因素,而且會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

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學會控製自己,克服暴躁、動不動就怒不可遏的毛病,讓好脾氣製服壞脾氣。

(1)不要因為別人發脾氣,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應當平和的時候。如果你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便先想想這種爆發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你曉得發脾氣必定會有損於你自己的利益,那麼最好約束你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怎樣的吃力。

(2)發脾氣時,最重要的是使前進的“氣”獲得適當的引導,以免積壓,日後一發而不可收拾。控製一種機器時,要能夠利用“氣”,而且要用得不動聲色,極有效力。但有時“氣”太多,機器跟不上,則不得不用一種安全塞,把氣關住。

(3)對事不對人。說“這件事情真的讓我很惱火”是針對事件,說“你怎麼搞的,怎麼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是針對人。

(4)不要把不滿情緒發到無辜的人身上。不要把別人當作替罪羊,這樣沒有任何作用,相反會讓你的情緒失控,發完脾氣後你會後悔莫及。

如此說來,一個人永遠都不可發脾氣嗎?這也不然。我們之所以告誡大家不要發脾氣,那是因為我們容易誤用“發脾氣”,並不是我們就由此而永不發脾氣。所以發脾氣應視時機,偶爾發脾氣在人生中有一種很高的價值,用得得當就是很好的東西。

發脾氣就像穿衣服,不同的式樣和風格適合不同的場合,如果精於此道,就能容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

正確對待金錢能延年益壽

戴爾·卡耐基說:“80%的煩惱與金錢有關。”而煩惱是80%疾病的重要誘因。

在現實生活中,名譽、地位和物質利益吸引著人們拚搏進取,被看做個人成功的重要標誌。但是,生活中的真正的煩惱,並不在於我們可能得到(比如疾病)或不能得到(比如錢財)什麼,而在於我們根本沒有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也許什麼都要,但凡得到的,卻又往往成為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行進的包袱,成為生命河流中的淤泥。包袱使我們疲憊不堪;淤泥終究會堵塞快樂的源泉。

為此,我們必須瀟灑地對待一切身外之物,瀟灑地看待金錢在我們生命中的地位。

(1)名利隻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能代替我們全部的追求,更不能被它牽絆。現代人不應該否認名利的強大吸引力,需要有自己的追求。但是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能被名利牽著鼻子走。

(2)避免陷入爭名奪利、沽名釣譽的旋渦。一些人的名利之心特別強烈,乃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盜名欺世、把人際交往看成名利場,甚至偽裝自己騙取好名聲。這樣隻能使我們成為名利的奴隸,失去了自我。

(3)我們要有儲蓄意識,節約意識。但我們絕不能做新時期的“守財奴”。我們不是在為金錢工作與奮鬥,而是在為自己的快樂工作與奮鬥,金錢隻是一個中介。樹立讓金錢為自己服務的心態,解脫自己,才能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快樂。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這時,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但為什麼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著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擔心遭到別人的暗算,因此整天憂心忡忡,快樂又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這樣的善舉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嚐到了快樂的味道。

其實,像富翁一樣成天被名利纏身的人很多,他們總是心事重重、陰霾不開,那樣又談何快樂?富翁最終放下了重擔,得到了解脫,同時也得到了快樂。而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心甘情願地放棄本屬於自己的名利呢?

當我們拚命在物質世界中尋求快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我們的內心世界——自己的精神家園。而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時候,卻會發現,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安詳。

消除恐懼

恐懼是我們心中的冰點。許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不是外界的困難,而是我們心中的恐懼。

拿破侖·希爾描述了人類通常具有的六種基本恐懼,這些恐懼是:(1)懼怕貧窮;(2)懼怕批評;(3)懼怕疾病;(4)懼怕失去愛;(5)懼怕年老;(6)懼怕失去自由。

其實,沒有人能夠完全不怯懦和畏懼,勇敢的人有時也不免有懦弱膽小、畏縮不前的心理狀態。但如果讓恐懼成為一種習慣,它就會成為情緒上的一種疾弊,它使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多慮、猶豫不決。恐懼使人心中還沒有確定目標之時,已含有恐懼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時便退縮不前,容易讓人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導致自我評價和自信心的下降,因而影響目標的完成。

陷入恐懼狀態的人,自己不能決斷,失去了積極的行動意欲。由於害怕被生活壓倒的被動的反抗性,或者由恐怖所引起的過度防衛心理,將使人永遠不能發揮出全部的聰明才智。

一個人倘被精神負擔壓倒,他就永遠無法改變自己所處的境遇。隻有思想的變化,才能帶來行動上的變化。

英國的一位隨筆評論家詹姆斯·阿蘭曾說:“一個人克服了疑念和恐懼,就是克服了失敗。因為這樣他們就能全力思考自己的行動,勇敢地麵對困難,並且戰勝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