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克服恐懼的心態呢?

(1)強烈的願望能點燃行動之火,將體內過剩的“恐怖激素”燃盡,使精神煥然一新,產生渴望成功的旺盛生命力。

(2)成功者把風險也視為機會。他們分析風險所在,也分析成功可能帶來的利益。雖然也了解失敗所帶來的懲罰,但他們是有心理準備的,所以絕不感到恐懼。

(3)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摒棄害怕受傷、畏懼挫折的心理,擺正心態,以一顆健康有力的心嚐試生活,明天才會有更好的開始。

抑鬱摧毀健康

大多數人都可能或輕或重地陷入抑鬱。抑鬱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是痛苦、憤怒、焦慮、悲哀、自責、羞愧、冷漠等情緒複合的結果。它是一種廣泛的負麵情緒,又是一種特殊的正常情緒;抑鬱超過了正常界限就畸變為抑鬱症,成了病態心理。由於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同,所以抑鬱有時間長短、程度強弱之分。

對於有抑鬱心態的人,所有憐憫都不能穿透那堵把自己和世人隔開的牆壁。在這封閉的牆內,不僅拒絕別人哪怕是極微小的幫助,而且還用各種方式來懲罰自己。在抑鬱這座牢獄裏,擁有抑鬱心態的人同時充當了雙重角色:受難的囚犯和殘酷的罪人。正是這種特殊的心理屏障——“隔離”把抑鬱感和通常的不愉快感區別了開來。盡管在抑鬱的牢獄裏你是孤獨的,但抑鬱也不單純是孤獨感。它還是一種隔離,這種隔離改變了你對周圍環境的正常感覺。

抑鬱還影響人的做事動機。抑鬱者常常會感到自己態度冷淡、無精打采,對許多事情都缺乏興趣——似乎沒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甚至覺得連嚐試都沒有必要。曾經一度熱衷的項目,現在卻變得枯燥乏味。同時會感到自己無力做任何事,即使將每天的活動壓縮至最少,仍為之感到痛苦。

抑鬱心態者的人生態度通常很消極。正由於抑鬱使人喪失了自尊與自信,總是自我責備、自我貶低。無論對環境對自我,都不能積極地對待;對環境壓力總是被動地接受而不能積極地控製,更談不上改造;對自我也總感到難以主宰而隨波逐流。於是在人生征程上沒有理想與期待,隻有失望與沮喪。總感到茫然無主,陷入深重的失落感而難以自拔,對一切都難以適應,隻能退縮回避。我們周圍常常有這類人,當生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而呈現出巨大反差時,當人生之旅中出現一些變故、遇到一些挫折時,或者僅僅是環境不如意時,便精神不振又心神不定,百無聊賴而焦躁不安,不思茶飯更無心工作,甚至不想生活。整個兒跌入消極頹喪中。

抑鬱使人的各種能力降低。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心境良好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能力很強,解決問題又快又準,強烈而持久的激情更能催生巨大的創造性;心情鬱悶時,思路阻塞,操作遲緩,甚至會把正在進行的活動驟然中斷,更無創造性可言。心理學家的實驗則共同表明:在抑鬱的心境下,人的記憶力減退;感知能力降低,隻看到表麵而看不到深層,隻看到眼前很少的幾個點而看不到已經清楚地呈現出來的其他線索,使知覺範圍變窄;思維過程更多的是機械的重複,至多是模仿,缺乏創新想象力;實踐能力降低,無力改變環境,也難以改善自己,總是被外界的毀譽牽著鼻子走;一旦得不到認可與接受,便退縮躲避,尋求援助,經不起風浪,甚至受不了波折,難以適應複雜多變的人生。

所以,我們要盡快從抑鬱的心態中走出來,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變得快樂,盡快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

學會釋放壓力

麵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壓力,許多人都承擔著難以想象的負荷,這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嚴重損害。

麵對沉重的壓力,有人采用了消極的應對方式。例如,沉溺於幻想、攻擊他人、依賴藥物、酗酒,等等。這些方式可以暫時減輕壓力,但不能解決產生壓力的根源。

我們要告誡大家的是,生活中人們遇到難題是很正常的,麵對種種不如意,我們需要安慰自己,而不是用砸東西、大喊大叫等方式來渲染情緒。生活已經給了我們很大壓力,為什麼不嚐試著自我放鬆和解壓呢?通過生活方式的改善,不良行為矯正等措施,來適應環境的急劇變化;通過培養善待自己的心態,可以給我們的人生增加亮麗的顏色。這才是積極的應對方式。

所以,我們除了每天為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奮鬥外,也要抽出時間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培養善待自己的心態。

(1)在想象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人不能沒有美好的理想,同時還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做事原則。許多事情往往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這難免會消磨掉自己的熱情。所以,充滿想象而不奢望,才能使自己發現生活的挑戰與樂趣。

(2)學會傾訴,擺脫內心的焦慮。任何人都有交往、表達的內在需求,我們可以通過與身邊的人交流宣泄內心的不滿,從而使自己減輕壓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任由這種情緒左右自己。

(3)適當體育運動對於緩解壓力具有很大作用。體育鍛煉除了能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和吸收外,還可以轉移對應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慮、抑鬱等負麵情緒。

(4)正確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性格特征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才能使自己不斷地進行性格的學習與磨練,不斷形成良好的性格。分析的過程,是一個深化自我認識的過程,是性格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重要環節。

(5)重視環境對性格的影響。群體生活具有一種類化的作用,對人的性格會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正確的指導思想下,形成良好的群體風格,有助於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加速性格的強化與改造。所以說,群體是環境中的最重要的載體,需要刻意加強群體建設。

為了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每個人都應主動地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品質,改變那些不適應發展的不良性格品質。具有良好性格品質的人,能積極麵對生活,能改變不滿的生活現狀,能適應現實的競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總之,生活要有張有弛,勞逸結合,使自己心理放鬆,消除緊張的工作、學習引起的焦慮、煩惱、憂鬱等消極情緒和疲勞,這對身心健康是有百利無一害的。

身體是思維的仆人

身體是思維的仆人。它遵從思維的指令,不管這種指令是處心積慮地被選擇,還是不由自主地被傳達。在非分思想的吩咐下,人的身體很快就會與健康揮手告別;而在美好思想的指揮下,人的身體會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疾病與健康,就像境況一樣,根植於思想。病態的思想,通過被疾病所困擾的身體表現出來。

人們都知道,恐懼的思想能夠像一顆子彈那樣迅速地置人於死地,而且這類思想不停地殘害著成千上萬的人。如果整日生活在對疾病的恐懼之中,到頭來人們便會成為疾病的俘虜。焦慮能夠很快地動搖整個身體的士氣,讓身體的大門向疾病敞開。而不純潔的思想,即使不讓人的身體沉迷於某些不良習慣,很快也會讓人的神經係統受到衝擊,使人的精神疲憊不堪。堅強的、純潔的和幸福的思想,能夠以活力及高雅來塑造身體。身體是一個微妙的、易受影響的載體,它樂於對它印象深刻的思想做出反應,而且思想習慣將對身體產生作用,好的思想產生好的作用,壞的思想自然產生壞的作用。

隻要人們讓不純潔的思想得以繁衍,他身體內一直都會流淌著不純潔的、被毒化的血液。純潔的人生、潔淨的身體,來自一顆純潔之心。肮髒的人生與身體,則源於肮髒的思想。思想是行動、人生及外表的源泉;隻有這個源泉純潔,所有的一切才能純潔。

對於一個不願意改變他的有毒思想的人來說,僅僅改變飲食對其身體健康並沒有多大幫助。當一個人讓他的思想得以純潔時,他就不會再惦記那些不潔淨的事物。

潔淨的思想形成潔淨的習慣。那些連自己的身體都懶得洗一洗的所謂聖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聖人。那些能夠淨化自己思想的人,不會被有毒的病菌所困擾。

熱情讓工作成為享受

醫學界發現,快樂的人健康的因素之一,是他們樂於接受壓力,因為他們精力充沛,麵對壓力和挑戰時,他們會全力以赴,集中精力解決問題,不久,他們便進入忘我的境界,這種精神狀態和運動一樣有益健康。

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你會得到“忘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因循苟且者永遠享受不到的。有一位心理學家分別問職業棋手、舞蹈家和運動員,為什麼他們能陶醉在工作中?因為可以得到名利?因為想贏?結果答案是,他們都全心投注在事業上,完全沒想到名利和輸贏。

沒有人能永遠全神貫注,事實上也沒有這種必要,因為太傷神了。隻要養成習慣,必要時便可把精神集中在工作上,你會發現生活比以往更有味道,因為你已學會專心做一件事了,你會工作得更有勁,也玩得更痛快。

有些人會提出疑問:“是不是隻有少數人能陶醉在工作中,有的人工作非常辛苦,卻收獲有限?”是的,如果你在工作上隻是盲目地做牛做馬,那就太不值得了。你必須有目標,為你的目標而努力。辛勤工作並不表示你真正投入工作了。同樣砌磚牆,有的人默默埋頭苦幹,覺得工作很無聊,但還是認命地做下去;有的人一麵砌,一麵想象這座牆砌成後的麵貌,上麵也許會爬滿牽牛花,孩子們也許會攀在牆頭看風景……他努力砌牆的同時,眼睛已經看到努力的成果了。

前一個砌牆人雖然賣力,其實跟牛馬差不多,在已有的工作上打轉,生活對他而言是一種苦刑。後者卻能陶醉在工作中,同時他很可能一麵工作,一麵思考改善,因此技術會不斷進步,工作不僅不讓他覺得無聊,還讓他有機會成為這一行的高手。

所以,請時時記住這條規則:將自己全身投入到工作中,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是獲得健康快樂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