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剛一接近目標,英軍的重型高炮便怒吼起來,地麵上一片火光,天空中硝煙彌漫。炮彈在德軍轟炸機的後方爆炸,強烈的氣浪搖撼著機身。當攻擊的飛機實施俯衝時,3000米、2000米、1500米,三層防空火力網同時開火,德機遇到強大的火力攔截。
“衝過去!”
德國飛行員肖坦甫少尉大喊一聲,情緒像失控了一般,冒著彈雨突破英軍的火力網。此時,中隊長魯特爾上尉正在轉彎進入攻擊。於是,肖坦甫放出阻力板,緊緊跟在中隊長的後邊向下俯衝。
眼下清晰地呈現出兩條交叉的白線,這便是盧卡機場的跑道。跑道盡頭整齊地停放著六架英國轟炸機。
“高度1300!
“高度1100!
“高度1000……”
負責瞄準的領航員不斷報告高度。突然,他一敲肖坦甫的膝蓋,大喊一聲:“投!”
肖坦甫立即用左手大拇指按下紅色按鈕,炸彈離開了飛機,向目標飛去,Ju-88式飛機自動拉了起來。
這時,肖坦甫發現中隊長的飛機像一個醉漢似的,忽左忽右,忽高忽低,被高炮打得不知所措。幾秒鍾後,肖坦甫的飛機也被擊傷,不得不拚命突圍,實施迫降。
盡管有肖坦甫一類的德國飛行員肯於賣命,但是德國的小股轟炸並沒有製服對手,自己反倒吃了不少虧。德國第二航空軍參謀長戴希曼上校無論如何也不同意這種傷亡甚多的單機或小股機群活動,他想把全部轟炸機集中使用,實施密集轟炸。這比德國空軍參謀長耶順內克頑固堅持的那種無數單機俯衝轟炸要有效得多。就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針對軍事目標首次實施“地毯式轟炸”的構想出現了。
經過激烈的爭論,1942年3月,正式采納了“戴希曼方案”。
但是,正當準備工作快要完成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個意外情況:複印攻擊命令的紙型沒有銷毀,正當有人從司令部大樓往外運垃圾的時候,保安部的一個軍官在廢紙袋中偶然發現了它。既然在廢紙堆裏發現了機密文件,那麼英國人會不會知道這份作戰計劃的內容呢?為慎重起見,攻擊時間被推遲了。直到經過空中照像仔細偵察,發現馬耳他島上並沒有異常現象,才決定實施這一計劃。(176)
1942年3月20日,薄暮降臨了,晚霞燒紅了整個海麵,海鳥撲打著翅膀在水中啄食,海水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出陣陣濤聲。正在空中巡邏的英國戰鬥機也陸續地返回地麵,看來,這一天平安無事地過去了。
突然,尖嘯刺耳的空襲警報響了起來。
正在洗海水澡的英軍炮手們,手提著褲子跑進了炮位,剛剛下了飛機的飛行員又匆匆爬進座艙。英國士兵豎起耳朵仔細辨聽著遠處傳來的飛機引擎聲。
“不對,”這不是往常那種早已熟悉的少數Ju-88式飛機的尖聲轟鳴。巨大的沉悶的隆隆聲自遠而近。
“上帝啊,來的一定是大機群編隊!”英國士兵們總算猜對了。天空中的轟炸機黑壓壓的一片。
第一攻擊波剛剛飛過馬耳他上空,第二攻擊波緊跟著飛來。重磅炸彈一顆接著一顆地投向目標——塔卡利機場。地麵上火球一個接著一個地閃現,爆炸氣浪一股連著一股騰起,到了21日傍晚,整個機場簡直成了烈焰騰騰的火山口。
馬耳他在彈雨中痙攣著顫抖著。
第二天,即3月22日,德軍又對馬耳他島上其他機場進行了第二次地毯式轟炸。滿目瘡痍的馬耳他已今非昔比了。英軍的高炮陣地、機場、潛艇基地都遭到嚴重破壞,英國人已毫無還手之力。
到了第四天,德國人突然停止了正在順利執行的“戴希曼方案”。因為在四天前,德國偵察機發現英國又派出一支補給船隊,從亞曆山大港出發,前來救援這座被困的島嶼。
德國人決定圍點打援。當船隊將要接近馬耳他時,遭到德國空軍的猛烈襲擊。
死神降臨了。
在離馬耳他37千米處,運輸船“克蘭·坎貝爾”號被擊沉。緊接著,“布來康蘇”號又遭重創,雖然被拖進馬耳他西洛可河口,但在那兒再次遭到猛烈轟炸而終於沉沒。另外兩艘運輸船掙紮著到達瓦萊塔港,在港口隻停泊了三天,也被炸沉。
3月末,德國人騰出手來,又開始對馬耳他執行第三次轟炸計劃。這次的重點是瓦萊塔港及其船塢。4月份,戰鬥進一步白熱化。英國的轟炸機早已離開了馬耳他,英國的驅逐艦和潛艇招架不住,也被迫駛離這裏的基地。此時,美國“黃蜂”號航空母艦從直布羅陀起航,開到地中海東經五度的位置,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47架新型噴火式戰鬥機飛到馬耳他。20分鍾後,馬耳他的兩座機場隨即遭到轟炸,剛剛到達的噴火式戰鬥機還七零八落地停在機場上,就有20架被炸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