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這是勝利者事後表現出的寬大仁慈還是當時的情景,確實令人慘不忍睹,曆史畢竟已經成為曆史。重要的是,讓我們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在反思戰爭慘烈的過程中認真汲取曆史的教訓,珍視這和平環境的來之不易,不要讓悲劇在無辜的平民身上重演!
四、馬耳他上空的硝煙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針對軍事目標首次實施的“地毯式轟炸”,是在馬耳他島進行的。
馬耳他,在歐洲大陸的南麵,位於地中海中部,離西西裏島60海裏左右,島上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回環隱蔽,自古以來是過往船舶避風停泊的理想之地。所以,馬耳他在腓尼基語中是避難所的意思。(175)
然而,戰鬥剛剛打響,這裏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避難所卻成了災難所。英國在馬耳他設立軍事基地,它像一把插進意大利“內海”的利劍,給德國和意大利造成巨大威脅。控製住馬耳他,不僅可以保衛從直布羅陀經亞曆山大到蘇伊士運河這條航線上最關鍵部位,而且切斷了德國從意大利到北非這條直接補給線,意大利的船隻不得不兜個大圈繞過這裏。意大利軍方明白,要保證向非洲補充軍隊給養,隻有轟炸馬耳他,迫使它投降或把它摧毀。於是,在1940年6月首次空襲馬耳他,英國當局不得不從該島撤出它的地麵部隊、潛艇和飛機。但是不知是什麼原因,意大利對馬耳他的轟炸很快就減弱下來,英國人似乎覺得意軍無意占領這個要塞島,因此在11月又把兵力大批調回馬耳他。
德國和意大利顯然失算了,他們為此將要付出極昂貴的代價。
英國的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從島上起飛,在地中海上空搜索巡邏。英國海軍第10潛艇部隊和以巡洋艦、驅逐艦組成的“K支艦隊”整天在海域裏遊弋。馬耳他這把“劍”又磨得十分鋒利了。
1941年9月18日,意大利的“奈布特尼亞”號和“大洋洲”號兩艘兩萬噸級高速運輸船,滿載著開往非洲的部隊和物資,悄悄地駛進地中海,他們抱著僥幸心理想闖過這道鬼門關。但是,英國駐馬耳他的潛艇部隊卻不允許,無情地把這兩艘船擊沉,5000名士兵葬身海底。另外一艘“奧利亞尼”號運輸船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裏去,它在行至班加西港外時,也成了從馬耳他起飛的3架英國空軍“布萊漢姆”式飛機的犧牲品。
災難接踵而至。11月8日夜,馬耳他島皓月當空。意大利的五艘貨船、兩艘油船又出現在通往北非的地中海航線上。
“出擊!”英國W.G.阿格紐上校一揮拳頭,發出了戰鬥命令。
“K支艦隊”兩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全速進發,從兩翼包抄過來。意大利的護衛船隊一見大勢不好,企圖溜掉。可是為時已晚,英方四艘戰艦眾炮齊轟,整個海麵成了火紅的一片。這一次,意大利損失慘重,七艘船隻全部被擊沉。
海上供給線一斷,正在北非孤軍奮戰的隆美爾軍團受到沉重打擊。隆美爾火冒三丈地大罵“意大利背信棄義”,可是他哪裏知道意大利的供給船隻通過地中海哪裏那麼容易。隆美爾這隻“沙漠之狐”因缺彈少油,被困在埃及,幾乎處於絕境。
情況十分清楚,如果不拿下馬耳他,德國非洲軍團就將被消滅,二者必擇其一。
這種狀況德國人當時難以忍受。
“必須把空軍調回西西裏!”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向最高統帥部大聲疾呼。
此時,納粹德國已感力不能支,大有捉襟見肘之勢。在東線,蘇德戰爭正酣,希特勒企圖以閃電戰擊潰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前蘇聯紅軍的堅決抗擊下已經失敗,蘇軍正準備大反攻。而在地中海,一個小小的馬耳他,又讓德國軍方心緒不寧。希特勒猶豫再三,不得不從冬季的莫斯科前線調回凱塞林元帥,派他前往西西裏,12月又把勒爾查將軍的第二航空軍軍部調到墨西哥,集中了352架飛機,準備轟炸馬耳他。
1941年11月28日,凱塞林元帥決定除掉這個地中海咽喉的“釘子”,他親自下令轟炸馬耳他。
天公不作美,轟炸剛剛開始,就遇上惱人的鬼天氣。1942年1月,強勁的海風經過埃特納火山的斜坡,襲擊著整個西西裏島。霪雨霏霏,連月不停,德國空軍不得不冒著綿綿陰雨,以中隊為單位小股出擊。
一進入2月,德國人就時來運轉了。西西裏島雨霽雲消,風和日麗。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小股編隊,越過翻著白色浪花的蔚藍色大海向南飛去。
從拂曉開始,德軍的轟炸接連不斷,馬耳他這個地中海要塞島整天響著警報。
凱塞林元帥打錯了主意,他以為采取小股飛機轟炸,可以不給英國人以喘息之機,殊不知這樣一來,反倒使英國部隊能集中整個防空體係對付入侵的少數轟炸機,德國飛行員不得不冒著馬耳他高射炮群的密集炮火下降高度,進行俯衝轟炸。結果,德國空軍損失很大,飛機一架接一架地被擊落,幾乎沒有一架飛機不是帶傷返航的。
戰爭的殘酷現實在教訓著德國人。2月的一天,德國空軍第一飛行訓練團第二中隊在魯特爾上尉的指揮下,從卡塔尼亞起飛,轟炸英軍馬耳他盧卡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