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曾是共同研發“歐洲戰鬥機”的歐洲各國中的一員,卻早早決定退出,並開發自己的21世紀輕型戰鬥機。這便有了“陣風”的誕生。
1983年,“陣風”的原型機——先進實驗戰鬥機(ACX)展示了它的主要特點。同時,法國軍方宣布,“陣風”將於90年代取代法國空軍現役的“美洲虎”戰鬥機。先進艦載戰鬥機(ACM)將作為主力戰機,被部署在法國海軍新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上。“陣風”戰鬥機的整機體積比“幻影2000”戰鬥機略大,將扮演多用途戰鬥機的角色,空戰中既能打擊超音速戰鬥機,也能摧毀直升機,還能攜帶至少3500千克(7715磅)的現代化武器彈藥升空,投到離基地最遠650千米(400英裏)的目標上。“陣風”分為三個不同版本:“陣風”A單座型戰鬥機,“陣風”B雙座多用途戰鬥機,以及海軍型“陣風”M。
六、“零”式戰鬥機(日)
20世紀30年代,日本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軍事航空大國,能獨立地研製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軍用飛機,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便是三菱公司製造的“零”式戰鬥機。(162)
“零”式戰鬥機的設計師是一位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航空係的年輕人,名叫崛越二郎。1937年,日本海軍提出研製一種“萬能戰鬥機”,要求時速超過500千米,航程達3000千米,能在3分30秒內爬升到3000米高空,機上裝有20毫米航炮和7.7毫米機槍,並攜帶2枚60千克炸彈。海軍把設計要求同時交給了三菱和中島兩家公司。中島公司認為條件太苛刻,當時的技術無法達到,自動退出了競爭。時年34歲的崛越二郎毅然接受了此項任務。他曾於1929~1930年在德國容克公司和美國寇蒂斯公司深造,吸收了不少歐美飛機設計的經驗。
為了增強飛機的靈活性,崛越二郎大膽采取各種減輕飛機質量的措施。如鉚釘由3.5毫米減到3毫米,采用新開發的超硬鋁合金做主桁梁,可減小截麵尺寸。為減輕飛機質量,甚至不惜放棄對飛行員的安全保護,取消了飛行員座艙的防護鋼板。發動機最初選用的是三菱13型14缸875馬力(643.125千瓦)發動機。
經過一年多的突擊奮戰,試驗用的原型機於1939年3月16日在名古屋工廠問世,4月1日進行了首次試飛。後來,又經過一係列試飛和改進,基本達到了海軍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日本海軍決定大批訂購這種新型飛機,並將其命名為“零”式戰鬥機,編號A6M1型。大批量生產時,又換裝中島公司的“榮”14缸氣冷式950馬力(698.25千瓦)發動機,編號為A6M2型。該型中高空最大時速為534千米,海麵低空為454千米,航程3000千米。當時其他國家的同類飛機航程多在1000千米之內,中高空最大時速約500千米,僅裝備航空機槍,大都沒有航炮。
與當時世界各國同類飛機相比,“零”式有著鮮明的特點:質量小,轉彎半徑小,機動靈活,火力猛,速度快,航程遠。以1939年生產的“零”式52型為例,其最大時速為560千米,升限1萬米,裝有2門20毫米口徑航炮,2挺7.7毫米口徑機槍,還可載彈120千克。它的續航力達1570千米,帶副油箱可持續飛行6小時,是當時各國戰鬥機中飛得最遠的戰鬥機。
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使“零”式飛機名揚世界。12月7日,日軍數百架飛機隨航空母艦出征,突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其主力機種就是“零”式艦載機。(163)
美國寇蒂斯-萊特公司於1941年製造的P-40戰鬥機,使橫行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零”式遇到了第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該機最大速度566千米/小時(高度4572米時),升限9875米,航程1500千米,裝4挺機槍。乘員1名。有P-40E、P-40F、P-40N等多種改進型。首先使用P-40與“零”式作戰的,是美國援華誌願飛行隊——“飛虎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