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雖然是一個歐洲小國,但卻是一個航空大國。為加強民族航空工業,於1937年4月成立了瑞典飛機公司(簡稱SAAB,音譯薩伯),形成了瑞典航空工業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薩伯公司研製出多種性能優良的超音速戰鬥機,其中薩伯-37是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159)
薩伯-37是在薩伯-35的基礎上漸進發展而成。20世紀50年代初,美、蘇等國的第一代高空高亞音速噴氣式轟炸機問世,如美國的B-52、英國的“勝利者”等。針對這一情況,瑞典空軍要求薩伯公司設計一種新型戰鬥機,可以攔截在1.1萬米高度上、以0.9馬赫的速度入侵的轟炸機。空軍的雅克布森將軍在下達任務時說:“盡可能造個最好的飛機出來,至少是要有機尾的。”然而,薩伯公司恰恰違背了雅克布森將軍對飛行布局形式的唯一“要求”。1955年10月25日試飛的薩伯-35,竟然是當時罕見的無尾雙三角翼布局的飛機。這種布局為新的機翼構形打開了設計思路。
薩伯-35還在試驗階段時,薩伯公司就開始論證它的後繼機薩伯-37的設計方案了。關鍵是要求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倍音速以上,同時強調具備短距起降能力。這是基於瑞典國土麵積小,戰時軍用機場易遭破壞,軍方要求戰鬥機能使用經過特別加固的公路跑道起降。薩伯-35的無尾三角翼布局使飛機有很好的高速特性,但在低速大迎角狀態時,機翼後緣的升降襟翼必須向上偏轉很大的角度,才能保持飛機的平衡,這樣就降低了機翼的升力並增加了阻力。
為了解決上述矛盾,薩伯公司為薩伯-37選擇了鴨式布局。鴨式布局的前翼產生的抬頭力矩可以平衡高升力,減少三角翼後緣升降襟翼的上偏角度。但鴨翼平衡能力的不足又會限製全機升力的發揮。
經過反複氣動試驗,設計師發現了近距耦合效應現象:當鴨翼靠近主翼,並位於其前上方時,可以獲得“有利幹擾”,使前、後翼麵的升力都有所增加。
1967年2月8日,采用的特殊外形設計的薩伯-37開始試飛,1971年交付部隊使用,表現出優良的短距起降性能,起降滑跑距離在500米以內。
薩伯-37的成功,為薩伯公司贏得巨大榮譽,其開創的鴨式布局為世界眾多高機動性戰鬥機所借鑒。
主要技術數據(薩伯-37):翼展10.6米,機長16.4米,機高5.9米,最大起飛質量1.6萬千克,最大平飛速度2102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5萬米,作戰半徑100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400米,著陸滑跑距離500米。
武器:1門30毫米口徑航炮,外掛最大載荷6000千克,空戰標準配置為6枚空空導彈,也可掛裝對地攻擊的火箭彈等。
五、“狂風”ADV(德、意、英)
1987年,第一個“狂風”ADV中隊——第29中隊在英國皇家空軍的科寧斯比空軍基地組建,同年11月形成戰鬥力。除第229機種轉換訓練部隊(OCU)(後成為第56預備中隊)外,該型機還裝備了7個飛行中隊。(160)
在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皇家空軍感到需要一種戰機來接替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的“佩刀”2型戰機和BAe公司的“閃電”截擊機,便命令開始研發“狂風”ADV(空中防禦型)戰機。該型機是一種專門的空中防禦戰機,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為達到一定的飛行性能,設計師們不得不將BAe“天空閃光”空對空導彈半埋在機腹中線。1976年3月,該型機獲得授權,進行大規模研發。它與其前輩的相似之處達80%。結構上的改變包括加長了機首以裝備“獵狐手”雷達,並略微加長了機身。在18架F2型機交付英國皇家空軍後,又有155架裝備了Mk104發動機的F3型機交付。該型機出口到了沙特阿拉伯;意大利租借了24架原英國皇家空軍的F3型機,在“歐洲戰鬥機”服役之前執行防空任務。“狂風”F3型機在執行正常防空任務時采用“重型武裝”,掛載四枚“天空閃光”和四枚“響尾蛇”導彈,不攜帶副油箱。(161)
F3型機可以在不攜帶遠程油箱的情況下很好地完成任務,其中一個例子發生在1988年9月10日,兩架第5飛行中隊的“狂風”從皇家空軍科寧斯比基地緊急起飛,攔截挪威海上空的兩架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圖-96“熊”D型海上雷達偵察機。同時,AVC-10空中加油機從皇家空軍路查斯基地緊急起飛,與“狂風”戰機會合。幫助後者成功地完成了截擊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