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伊拉克戰爭(1 / 3)

——猛虎對“病貓”

【無名氏點評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海灣戰爭的繼續,也可以說是海灣戰爭的第二階段。所以也有人把伊拉克戰爭稱作第二次海灣戰爭。雖然伊拉克戰爭比科索沃戰爭晚4年、比阿富汗戰爭晚2年,但伊拉克戰爭不像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那樣有更濃的第五代戰爭色彩。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單靠空中行動,以“非接觸”方式打贏了戰爭;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憑借空中行動加特種兵行動實現了目標。但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作戰代號是“斬首”,即以空中行動打擊伊拉克首腦機關、打亂伊軍部署。美軍對伊作戰的空中行動並不猛烈,隻是配合地麵部隊的進攻,主要軍事行動仍然依賴於大規模地麵進攻,以至伊拉克戰爭更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隆美爾與蒙哥馬利的裝甲部隊在北非沙漠拉鋸戰的重演,隻不過是空中支援行動效果要好一些而已。這有點像回歸傳統戰爭。美軍之所以在伊拉克戰爭中回歸傳統,依賴地麵行動,是因為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追求的政治目標比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要複雜得多。美軍必須占領、重建伊拉克。而占領、重建伊拉克又服從一個更大的目標:反恐、改造中東、改造伊斯蘭。所以美國在軍事戰略上不能不回歸傳統。“大炮不能上刺刀”,同樣,高科技軍事裝備以及海空行動也不能代替軍事占領。這說明第五代戰爭、高技術裝備並不能改變戰爭的政治內容,也不能從此就否定一切傳統的戰略原則。

公元1993年3月20日上午11時15分,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發表講話,向全世界正式宣布“解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第一階段戰鬥已經打響”,他並宣布美軍已向伊拉克一些“具有軍事意義”的目標發起進攻。在布什講話之際,美英聯軍已發動了代號為“斬首”行動的對伊導彈襲擊,其導彈和戰機已飛抵伊拉克空域。13時30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表電視講話,譴責美國對伊動武,稱保衛伊拉克是每個伊拉克公民的“責任”。美國醞釀近一年的對伊戰爭打響了。

美國發動對伊戰爭,既有一些經不起推敲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也有一些不能公開的深謀遠慮。根據布什總統3月20日發表的開戰文告,美國進攻伊拉克的直接目標是要“解除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美國並沒有掌握伊開發、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可信證據。戰後,美國在伊全境掘地三尺,也未找到伊開發、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痕跡。這說明美國打伊的第一個理由和目標純屬子虛烏有。

美國打伊的第二個理由是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支持恐怖主義,與“基地”組織相勾結,陰謀對美國與西方進行恐怖襲擊。所以美國打伊的第二個目標是為了反恐。但美國也沒有證據證明薩達姆政權與“基地”組織和本·拉丹有勾連。所以,美打伊的第二個理由和目標也同樣子虛烏有。

既不是為了“解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又不是真的為了反恐,那麼,美國為何不顧聯合國及俄、德、法、中等大國以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執意發動對伊戰爭?分析家剖析說,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最少有四重原因、追求四重目標。第一,是子報父仇。美國總統小布什的父親老布什在海灣戰爭時期任美國總統,領導美國進行了海灣戰爭。但那次美軍占領科威特後,未乘勢進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此後10年,伊拉克繼續與美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老布什常為此扼腕歎惜。小布什入主白宮後,立意替乃父出一口惡氣,完成老父的未竟之業。第二,是為了實現改造中東、改造伊斯蘭的政治計劃。美認為“9·11”事件中美國遭襲擊的根源是伊斯蘭世界、尤其是中東國家穆斯林仇美反美,深層原因是這些國家政治、經濟落後,未按“美國模式”建立政治、經濟體製,因而要以伊拉克為突破口,先占領、改造伊拉克,再推而廣之,改造整個中東和伊斯蘭世界。第三,是為了控製中東的石油。中東石油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60%。控製了中東石油就控製了世界命脈。最後,在地緣政治方麵,美國謀求通過戰爭控製伊拉克,實現對中東的全麵控製,從而加強美國在歐亞大陸“軟腹部”的地緣戰略地位。

為了進行伊拉克戰爭。美國進行了精心準備。政治上,美國為獲得“打伊倒薩”的合法理由,散布假情報、假證據,宣稱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擁有生、化武器,具有在2-3年內、甚至幾個月內獲得核武器的能力。還稱伊實行獨裁統治,與“基地”組織有牽連。外交上,美國再三再四地努力,仍未能得到聯合國及俄、德、法、中等大國認可其對伊動武。但是,美獲得了包括英國、東歐國家在內的約45個國家的支持。軍事上,美國不斷向中東調兵遣將。到開戰前10天,美國已在伊拉克周邊的戰區範圍內集結了22萬大軍、數十艘大型戰艦以及數百架高性能作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