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富汗之戰
——21世紀第一場戰爭
【無名氏點評戰爭】 2001年的阿富汗之戰不僅是21世紀第一場戰爭,也是美國打恐第一戰。而且,從戰爭樣式看,它與科索沃戰爭一樣,也屬於第五代戰爭範疇。這些因素規定了阿富汗之戰的一些新特點。軍事史上,阿富汗一向被認為是不可征服的國家。英國、前蘇聯都曾在侵阿戰爭中遭到失敗。但是,2001年美國卻在阿富汗取得了勝利。曆史的鐵律在阿富汗似乎被打破,美國似乎憑借高科技裝備,獲得了對付遊擊戰的法寶。但仔細分析美國對阿戰爭的過程,未必便能得出如此顛覆曆史法則的結論。高科技裝備確實使遊擊戰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但擁有高科技裝備並不是美軍在阿富汗獲勝的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實際上,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獲勝有其特殊的曆史條件。首先,美國是以反恐名義投入阿富汗之戰的,因而師出有名,有一定的合法性,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所從事的曆次戰爭中極為少見。第二,有效利用了阿富汗內部矛盾。第三,塔利班空前孤立,沒有任何國家支持、同情這個政權。第四,美國的戰爭目標很明確,也有限,就是打敗支持恐怖大亨本·拉丹的塔利班並捉拿本·拉丹,美對控製、占領阿富汗本身興趣不大。簡言之,美軍在阿富汗可以“打完就走”。美軍在阿富汗獲勝說明,“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小國能夠打敗大國”也是相對真理。弱國要想打敗強國、小國要想打敗大國,首先要有道義優勢。一個不占有道義優勢的小國、弱國,要想戰勝大國、強國,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性。
公元2001年9月11日,是個令美國、也令全世界都難以忘卻的黑色紀念日。這一天,美國世界貿易大樓在兩架恐怖分子駕駛的民航客機的猛烈撞擊下坍塌,成為一片廢墟。近3000人在這次恐怖襲擊中喪生。這就是震驚世界的“9·11”事件。正是這件恐怖襲擊案,直接促使美國下決心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戰爭。
阿富汗不僅是個“多山和沙漠之國”,也是個多民族和伊斯蘭國家。據統計,1985年,阿富汗全國人口約1800萬,分成大約30個民族,其中以普什圖人為主體民族。普什圖人約占阿總人口的60%,主要分布在阿富汗東部和南部各省。普什圖人又分為很多氏族部落,如杜蘭尼人、吉爾查伊人、潘季色人,等等。阿人口居第二位的民族是塔吉克族,約占阿總人口的25%。此外,阿還有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等民族。盡管阿富汗人民族成份複雜,但他們中有98%信奉伊斯蘭教。阿全境有15000多個清真寺、25萬穆斯林神學和神職人員。伊斯蘭教在阿富汗享有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
蘇聯軍隊1989年2月從阿富汗撤軍不久,阿富汗各民族、部族為爭奪中央權力,陷入了長期內戰中。在此過程中,塔利班迅速崛起為阿富汗一支主要政治、軍事力量。
塔利班在普什圖語中是伊斯蘭學生民兵組織的簡稱。不過,此處的學生指的是阿富汗宗教學校的學生,而不是一般國家、一般意義上的學生。1994年8月,塔利班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城市查曼成立,其最高領導人是穆罕默德·奧馬爾。奧馬爾是普什圖人,出身貧寒,曾是一位伊斯蘭教阿訇。在反抗蘇軍侵阿的“聖戰”中,他是一名火箭炮手,親手擊毀不少蘇軍坦克,並在抗蘇戰爭中四次負傷,眇一目。蘇軍從阿撤退後,奧馬爾回到家鄉擔任了一家伊斯蘭學校的校長。
塔利班成員多數是抗蘇老戰士的後代,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難民營中長大,並在巴伊斯蘭學校受教育,精研《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法,宗教色彩濃厚。塔利班成立後,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力量與影響迅速擴張。在3年內,塔利班由800人增加至30000人,成為一支擁有上百輛坦克和幾十架飛機的精銳之師,並於1996年控製喀布爾以及阿40%的領土。1998年,塔利班又打敗主要對手、以“潘傑希爾雄獅”馬蘇德領導的“北方聯盟”,控製了阿90%的領土。到“9·11”事件前,塔利班已經控製了阿32個省中的29個省。
塔利班在崛起過程中,得到了有“恐怖大亨”之稱的奧馬爾·本·拉丹的支持。本·拉丹是沙特阿拉伯建築業大亨阿瓦得·本·拉丹的兒子,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他從他父親那裏繼承了大筆財富。再加上他經營有方,他的財富有數億美元之多。本·拉丹身材修長,長相靦腆,說話輕言細語,極有禮貌,惟對美國人充滿仇恨,以鬥美國為天職。他曾放棄舒適生活,到阿富汗參加抗蘇“聖戰”,從此與阿富汗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阿富汗抗蘇戰爭中,他不僅向阿抵抗組織提供兵員和資金,還直接參加戰鬥。1988年,他在阿富汗創立了“基地”組織。在他的“基地”大本營裏接受過培訓的人數以萬計。蘇聯軍隊從阿富汗撤退後,他把攻擊矛頭指向美國。1996年,他在互聯網上發表了針對美國的《戰爭宣言》,號召穆斯林開展對美“聖戰”。“9·11”事件就是拉丹策劃、並安排其屬下的“基地”組織人員一手製造的恐怖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