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軼事集》)
重義疏財
先生一生不好貨利,不治家人生產。在檀島時助兄經營,兄授以財產之一半,值巨萬。及先生至香港,其兄聞其在本鄉種種反抗故俗褻瀆神道事,不欲助以金錢以資其狂妄之行為,乃召先生赴檀島,責其舉動浮躁,且述悔授資財意。先生欲恢複兄弟感情,遂毅然延律師,將財產盡簽字而還之其兄。兄甚喜其亢爽,友愛得不致稍減。然兄終以其為耶教徒而不與資助。先生月得家中款僅六金,停辛佇苦,勉強敷衍。而香港百物昂貴,區區六金,焉能敷用。先生乃一麵求友人之援助,或且為校中服務,以求自給,求學始不至中輟。先生雖常自勞作,以籌學費,然一有餘款,則不問誰何,輒偕往餐館。無錢則不出校門一步,日夜伏案似無意他事者。
(《孫中山軼事集》)
孫總理之文學
總理自幼讀於故鄉翠亨私塾,稍長至檀香山,肄業於基督教學校,於英文雖獲優獎,而於國學自嫌淺薄。歸國後初拜區風墀為師,勤讀不輟。及至博濟醫院習醫,乃延一漢文教師陳仲堯,每日到寓教授。次年轉學香港醫校,陳亦同行,遂仍日就陳讀。至港校畢業時,所學亦已大進,人成訝其進步之速,迨後迭在澳門廣州業醫,仍手不釋卷。甲午(一八九四年)嚐草上李鴻章書,過上海時,就正於太平天國狀元王韜,王為易數語而已。丁酉(一八九七年)在橫濱撰討滿宣言,分派華僑商店,有“侵三江而踞兩湖直搗燕京”之句,殆脫胎於王勃《滕王閣序》。甲辰(一九○四年)在檀香山與《新中國報》筆戰,特撰《駁保皇報》一文,載於《隆記報》,又在舊金山為洪門致公堂手訂致公堂重訂新章要義,及新章規程八十條,皆自出心裁,不假人手,為海內外人士所傳誦。總理生平不喜讀小說,而於小說之章回目則頗嫻熟。丙午(一九○六年)居東京時,嚐效小說體,戲撰一聯贈鄧慕韓、陳和二人雲:“鄧師爺廚房演說;陳和叔冷巷失鞋。”蓋鄧綽號師爺,時章太炎、張溥泉、田桐、胡漢民等日在總理寓所高談革命,鄧在座無從置喙,乃入廚下,向廚子陳和及日本下女大講時政,興高采烈,聲震戶外。陳和亦屬同誌,性好賭,常以買菜錢供一擲;有一次因賭輸金盡,乃揚言在冷巷失其鞋,欲總理給資再購。冷巷係粵土語,即俗稱走廊,日本建築,走廊設於室內,日俗席地而坐,鞋履均置室外,走廊決無失鞋之理。廚房演說及冷巷失鞋二事皆屬罕見,故總理以此嘲之。
(《革命逸史》)
孫總理之醫術
孫總理在香港肄業之醫學校,乃香港議政局員何啟律師為紀念其英籍亡妻雅麗氏所設。總理在校五年,各科考試,均滿百分之數,以第一人畢業,其證書經校長及教員十三人試官八人及牧師書記署名,由香港總督羅邊臣於一八九二年七月軼事二十三日給發。既畢業,遂在澳門創設中西藥局,懸壺濟世,診治貧困,概不取值,人鹹德之。當地有鏡湖醫院為華人公立,向用中醫中藥施治貧病,總理屢請其兼用西醫西學,以濟中醫所不及,並願充當義務,不受薪金,該醫院竟破例從之。由是中外人士多就總理診治,莫不著手回春,稱為國手。對於解剖術,尤為精妙。其師簡地利恒到澳門助其工作,輒為讚歎不已。次年,中西藥局遷於廣州,總理遂借醫術以納交於官紳之門,為革命之運動。清吏以其名高學博,無疑之者。及乙未事泄,亡命海外,從此專心國事,不複從事懸壺生活,然有時偶為親友治病,有發必中。據其母舅楊文炳所談,癸卯(一九○三年)總理由日至夏威夷島,舊日親友,每有疾病,輒就之求診,強而後可,惟一藥便瘳,眾鹹驚為神奇。故其太夫人楊氏嚐有言,革命目的在救人,行醫目的亦在救人,等是救人,何必東奔西跑。其兄德彰曰,行醫隻能救少數人,革命則能救多數人,吾弟奔走革命多年,應始終一貫,豈可輕易變更,前功盡棄雲雲。聞者鹹奉為至言。戊申(一九○八年)居新加坡時,中興報記者眷戀粵妓金屏,偶患口疾,總理一觀其容顏,便知其所染何病,即為診治開方,一星期而愈。總理畢生平時不服補藥,餘居東時偶見其服次亞燒,謂凡患神經弱者及多用腦者最宜服之,且勸餘試服。餘時適患腦疾,服之一年,竟獲奇效。餘當日嚐叩之曰,先生如再行醫,須補習若幹年而後可。總理答曰,必須用功一年,始敢問世雲。
(《革命逸史》)
割下了一隻手指頭
總理在廣州幸得美國嘉醫生之助力,入博濟醫院習醫一年,複回本鄉。其破神權辟迷信之興趣又勃發,一日,自磨小刀,私往北帝廟將北帝像側之金花夫人手指切斷,看其有血否,以測驗女神之真偽。歸家後,手捧女神之斷指與其二嬸看。此二嬸脾氣不好,性情怪僻,與闔村人等皆不和睦,獨總理尊之敬之,與其友善異常。其後革命成功,總理就任中華民國開國總統時,族中老成凋謝,惟此二嬸猶生存,得及身見此榮耀,村人均謂其福氣特好雲。及鄉人複察覺金花夫人手指被切斷,又集眾向達成公理論,少不了又須破費賠償了。
(《逸經文史半月刊》)
心地善良
總理自幼剛烈正直,任俠好義,品格如鐵之硬,如火之烈。惟其宅心最仁慈,天性最篤厚。凡有親戚故舊,無論如何窮困貧賤,到處必親往會見,從不加以白眼,自幼至壯以迄為民國元首、革命領袖,畢生均是如此。幼時每於離家出門時,必親到親戚中之長輩處一一謁見辭行,謙恭有禮,從無驕踞傲慢態度。此兩點亦足見其偉大人格中之美德也。
(《逸經文史半月刊》)
捉弄新娘子
同學中有關心焉、關心民弟兄,其先人亦僑居檀香山,因多此一關係,總理亦與其異常友好,常到其家休息談話遊戲,每至則自由行動,毫無拘執,時逕自入廚房搜索食物以果腹,宛如家人兄弟也。時,心焉氏與檀島華僑李氏女結婚,同學窗友畢集府上,盡情高興。粵俗於人新婚時,最盛行鬧新房之舉(俗稱“反新婦”)。總理知新婦為檀島土生女,乃於新婦循例卷麵前垂珠(俗稱“上企洞”)任賓客觀看之時,暗以英語對儕輩中何星儔(汝明)說話(時何方執燭看新婦),慫恿其叫新婦用檀島土話說“十一”數目。豈知新婦開口一說,闔座為之捧腹不已,蓋其音乃極似粵語中之罵人穢語也。何知受愚,急棄燭追總理,熱鬧的婚事中少不了又多一番吵鬧了。總理一生言行中風趣橫生,友愛可親,固非迂腐不倫或隻是嚴厲可畏之一個不近人情的人也。
(《逸經文史半月刊》)
不是擺設
與總理在博濟同學之何允文醫生言,總理在博濟習醫時,宿舍中藏有自置之二十四史全部。同學每嘲笑其迂腐及虛偽,以為其購置此書不事攻讀,隻供陳設用而已。一日何抽其一本考問以內容,不料總理應對如流,果真每本讀過者。何始驚奇欽佩,知其於習醫之外,胸抱大誌,信其必非池中物也。
(《逸經文史半月刊》)
隨時隨地
先生日間勤力辦公,至夜間肚饑時,輒到街外小食店吃消夜。他所最愛的乃是每碗一角的“魚生牛百葉粥”,每晚必盡一碗。消夜之時,輒對人講革命真諦。有不明大義、出言辱罵者,即為之諄諄講解,受其感化者不少焉(前鄭先生曾三次應總理電召回國襄助革命事業,事跡多見於他書,茲不贅)。
(《逸經文史半月刊》)
讀書穎悟
先生幼而穎悟,複好學不倦,以是每試輒冠其曹。無論在村塾,在檀島,在香港廣州,無一次列第二名者。手造民國之偉人,固與古時不讀書之草澤英雄有別也。
(《孫中山軼事集》)
畢生學術之基
總理自言,幼時旅港肄業,所習多專於英文,嗣而治漢文,不得合用之本,見校中藏有華英文合璧四書,讀而大愛好之,遂反複精讀,即假以漢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窺治中國儒教之哲理。又英譯本釋義顯豁,無漢學注疏之繁瑣晦澀,領解較易。總理既目識心通,由是而對中國文化,備致欽崇,極深研幾,以造成畢生學術之基礎。
(邵元衝《總理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