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結婚很少有人會考慮房子的問題,因為房子這種大件兒都歸單位分,跟農村的宅基地似的,你成家就有你一份。在我的記憶裏,我們搬了幾次家,都是因為父母的工齡到了一定的條件,從夥單奔獨單,最後到偏單。那會兒房子就這麼幾個類型,沒什麼幾室幾廳,無論多小的空間,牆一隔,這就算一間屋了。幾口人湊在小房子裏一待幾十年是常有的事。
但從來沒覺得那會兒房子小,因為根本腦子裏就沒有大的概念,上世紀年代誰家都是這麼生活。我們家的門從來不鎖,雖然鑰匙都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我和弟弟每天放學先進鄰居家,人家飯熟了,就跟著吃,要爹媽回來晚了,幹脆就上人家床睡了,如果父母回來得早,最多看看我們寫的作業也就上床睡覺了。那時候父母都忙,我們的夥伴埋伏在樓前樓後,經常一嗓子,喊出好多人,甭管認識不認識馬上人來瘋。你們家我們家到處串,很有點地震那會兒臨建棚的感覺。
到了年代,忽然有商品房了,我們都不怎麼適應,一直白給的東西猛地你得自己花錢了,腦子還有點轉不過來彎呢。可是孩子大了就得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到了結婚年齡得成家了,單位不分房,總得自己想辦法解決。房價從幾百到一千,再到兩千,那些不停刷新的四位數看得人心顫。父母資助點,自己貸點款,房子算是有了,腦子裏也沒有背二十年的債是啥概念。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先推著走,至少咱住上有物業有小區的居民區了。
又過了十年以後,高層來了,別墅來了,洋房來了,別說客廳了,廁所每戶都有倆。小區裏有保安,樓下就是園林,小河石頭子灌木叢什麼的一樣不缺,家家有車位,戶戶好幾層防盜門,上樓有電梯,誰摁門鈴直接看攝像頭就行。先甭管掙多少錢,至少咱這地方生活水平跟國際接上軌了,這是擱以前做夢都夢不出來的。不就是房價貴點嗎,隻要你有能力出手,你就是百萬元戶,書上說了,隻有富人才背一身債呢。房子麵積放那兒,一百平米都算小的,甭管你的錢是找銀行賒的還是花得已經毛幹爪淨,隻要趁房子你就是一中產。
我有一個朋友前一段時間就中產了,他前腳中產後腳房子就開始降價,這月月兩口子還得猛往銀行送錢,生怕晚一天再被罰,那可都是高利貸啊。上個月的賬單我看了,六千多的貸款裏屬於還本金的部分也就一千多,其他全是白給人家銀行的。後來男的說,咱還是提前還點吧,減少每月的貸款壓力,女的把十幾萬的家底兒全端出來了,倆人捧著自己孩子似的,往銀行送,就跟把童男童女往老龍王嘴裏喂似的,知道有去無回,能讓咱以後日子鬆快點也行。可孩子人家是吃了,每月的錢不能少,給抹個兩三百的零頭兒就不錯了。倆人這個後悔啊,還不如拿著十幾萬接著存銀行拿利息呢。
都嚷嚷金融危機,咱買不起的都降了,總得花錢的地方一點兒沒見動,你降你的,我就繃著,不跟股市似的,你下樓走樓梯,我直接坐電梯,比往下,快著呢。
深刻感受三十年來住宅變化的兩口子,住著花園洋房,假老外似的,前些日子要把狗給我,說養不起,倆人整天哭窮就差把小區裏草根挖出來吃了。我雖然不懂經濟,但也懂得觸底反彈的道理,也許這個底需要我們扛一段時間,隨大溜兒吧,你沒看任何大災難一來,電視裏總放“陽光總在風雨後”,咱得自己常唱唱,要不,能怎麼辦呢。